[医药制造业] [2023-06-29]
[医药制造业] [2023-06-21]
医疗服务长期存在供需缺口,政策鼓励社会办医。从需求端看,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共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4.2%,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未来医疗需求将持续扩大;从供给端看,我国医疗机构和医生供给存在缺口,此外,2021年三级医院仅占全国医院总数的9%,就诊人数高达22.3亿人次,占全国医院总就诊人数的57.5%,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政策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驱动力将长期存在。
[医药制造业] [2023-06-11]
创新仍是主旋律,需紧密跟踪相关企业的临床试验进展、商业化品种放量和产品海外授权情况。建议关注在手现金充足,集采负面影响基本出清,后备创新品种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的Bigpharma 如中国生物制药(1177.HK)等;在研管线布局丰富,商业化产品处于快速放量阶段的Biopharma 如信达生物(1801.HK)、和黄医药(0013.HK)、诺诚健华(9969.HK)等;重磅潜力品种即将报批,在研产品临床进展顺利的Biotech 如康诺亚(2162.HK)等。
[医药制造业] [2023-06-11]
行业基本面看,维生素A 和E 的价格基本处于底部稳定状态,因需求较弱,目前还没有看到价格上涨的催化因素;维生素B3 因为供需缺口,价格呈现上涨态势;中药原材料价格大部分还维持在高位,一季报中药企业业绩表现靓丽,政策持续向好;医疗器械板块,一季报业绩出现分化,骨科表现较差,康复,心电,IVD,内镜,血液净化等赛道景气度恢复明显;眼科赛道复苏明确,一季报业绩靓丽,23 年业绩可期;CXO 板块目前处于低估状态,海外融资数据或有好转,加之美联储加息周期或将结束,板块整体有望迎来反弹;创新药板块新药临床数据进入密集读出期,长期向好。
[医药制造业] [2023-06-11]
本周医药生物指数下跌2.07%,跑输沪深300 指数2.36 个百分点,跑输上证综指2.62 个百分点,行业涨跌幅排名第32。6 月2 日(本周五),医药生物行业PE(TTM,剔除负值)为26X,位于2012年以来“均值-1X 标准差”和“均值-2X 标准差”之间,相比5 月26日PE 下跌1 个单位,比2012 年以来均值(35X)低8 个单位。本周,13 个医药III 级子行业中,11 个子行业下跌。其中,医疗设备为跌幅最大的子行业,下跌4.01%。6 月2 日(本周五)估值最高的子行业为医院,PE(TTM)为78X。
[医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23-06-11]
国民健康意识提升,追求健康生活是消费者生活水平提升的表现,半数以上的养生人群愿意通过滋补食疗进行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在需求端的推动下,中国膳食养生市场规模持续走高,近10年市场规模几乎翻倍;其中线上渠道的电商红利仍在持续中,线上的消费比重仍在持续提升中,电商仍是保健滋补消费者的钟爱渠道。
[医药制造业] [2023-06-09]
基金经理廖庆阳本科为药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金融学专业,2020 年9 月加入华富基金,2021 年11 月10 日起担任基金经理,至今约1.6 年投资经验。从事医药投研近9 年,从医药细分板块到全产业链覆盖,对不同细分领 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行业公司较为熟悉。 投资方法倾向于在医药板块内部做景气轮动,利用医药板块内部各个子行业的估值模式和驱动因素之间的差异,结合 对宏观环境的感知,把握细分行业的贝塔;同时自下而上寻找个股阿尔法,侧重挖掘具备一定估值和盈利弹性的中小 市值公司。
[医药制造业] [2023-06-08]
2023 年5 月沪深300 下跌2.81%,中信医药指数下跌5.72%,医药板块涨跌幅在30 个中信一级行业中排第12 名。根据Wind 中信医药分类看,5 月生物医药子板块涨跌分化,中药饮片(+7.3%)、中成药(+4.2%)领涨,医疗服务(-7.5%)、生物医药(-5.8%)调整幅度较大。根据浙商医药分类看,5 月中药(+1.6%)、仿制药(+0.4%)有所上涨,医疗服务(-9.6%)、CXO(-7.3%)、科研服务(-6.6%)下跌相对较明显。2023 年5 月个股涨幅前三分别为爱朋医疗(+67.7%)、创新医疗(+56.6%)、冠昊生物(+55.1%);个股跌幅前三为退市运盛(-89.2%)、ST 紫鑫(-61.9%)、ST 太安(-32.6%)。
[医药制造业] [2023-06-08]
新一代双抗疗法,领先的药效机制。TCE 双抗是一类通过在空间上拉近T细胞和肿瘤细胞来实现肿瘤杀伤的新型抗体,相比目前单抗的间接抗肿瘤机制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药效作用具有较大优势。
[医药制造业] [2023-06-08]
大参转债:全国医药零售领先企业,在疫后医疗保健消费常态化、“处方外流”利好零售药店的背景下,通过直营、并购、加盟等模式持续巩固在医药零售市场地位,并积极向医药批发市场进军,贯通医药商业行业不同赛道。2022 年得益于门店数量扩张,经营规模扩大,实现营收和净利润的双重增长;公司存在一定短期偿债压力,但结合现金流充裕,或侧面表明公司对上游议价能力较强,现金周转优化,故可适当缓释流动负债偿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