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制造业] [2022-03-13]
生物类药品行业欣欣向荣,打开国产设备耗材企业成长天花板。中国2020 年的规模达到3457 亿元,2016-2019 年维持在19-20%的高速增长,mRNA 疫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的新疗法的兴起,进一步带来了行业扩容。2018 年以后,中国在研生物药产品数量进入了井喷式发展的阶段,3 期及商业化的项目数量大幅增加,对应的相关发酵产能大幅增加。2017-2020 年, 全球生物药的产能从1671.94 万升增加至1738.09 万升,增幅为3.96%。同期,中国生物药产能从86.82 万升增加至184.86 万升,产能增量翻倍,贡献了期间全球70%的产能增量,拉动对应设备耗材需求量大幅增加,培育了国产生物类设备耗材产品实现了从无到有。
[医药制造业] [2022-03-10]
与全球CRO 市场规模增长趋势一致性弱。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top14 MNC研发投入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投入比例较高导致(2020 年top 14 MNC 研发投入占比58.59%)。2)与本土CXO 海外收入增长趋势一致性弱。可能一方面因为相比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本土CXO 企业海外收入体量仍然偏小(占比仅2%附近),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本土CXO 企业海外收入中MNC 和Biotech客户收入整体相当,对冲了收入与MNC 研发投入和全球投融资增长趋势一致性。
[医药制造业] [2022-03-10]
新冠小分子口服药可能后来居上,无需利托那韦的 3clpro 抑制剂在日本提交上市申请。新冠疫情随变种起伏,公司 3CLpro 抑制剂、小分子口服药 S-217622,比同类 Paxlovid 毒性更低,无需利托那韦联用。2022 年 2 月 25 日,公司就其一项 428 人的 2b 期临床数据,新冠患者病毒滴度下降显著,已向 PMDA 提交有条件批准申请,有望在日本提前开始商业化。同时,盐野义官网宣布将加速正在进行的针对轻度/中度症状患者的第 3 期研究(目标受试者人数:1,260)和针对无症状/仅轻度症状患者的研究的第 2b/3 期部分(目标受试者人数: 300 到 600)。
[医药制造业] [2022-03-03]
欧美已基本成熟,国内起步较晚。2006年以前,国际科学服务行业仍以中小家族企业居多,企业业务较为单一,还未诞生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跨国巨头,行业集中度低。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医药制造业] [2022-03-03]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太短,与世界领先集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其发展依旧备受重视。因此本报告在研究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时,对比全球先进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模式,分析国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现状,通过对比生物医药产业的各类行业指标指出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不足,提出北京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及机遇,并提出探索新的研发方式、加强京津冀区域协作能力、引进高端团队人才、完善药物审批制度等对策建议。
[医药制造业] [2022-03-02]
2 月 19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国家卫健委已开始部署序贯加 强免疫接种。加强针序贯接种有望为相关企业(智飞生物、康希诺)带来业绩 新增量。当下,我们强烈看好疫苗板块的投资机会,Omicron 大概率会泛流感 化,疫苗的需求具备一定的永续性,相关企业估值有望得到重塑。
[医药制造业] [2022-03-02]
2 月21 日,北京医保局发布消息,将对63 项医疗服务价格项 目进行规范调整,并明确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政策。新政策将 于3 月26 日落地,适用于本市公立医疗机构,非公立医保定 点医疗机构参照执行,这是辅助生殖项目首次被纳入医疗保 险报销范围。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医药制造业] [2022-03-01]
2021年,我国中医药不断突破局势困境,多元传播主体活力充分绽放,立体化和多平台传播效果有效彰显,中医药国际贸易潜力全面释放,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国际传播形势总体向好。未来,中医药可借疫情背景下全球亟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窗口期,通过自身融入对外疫苗援助和医药救助等国家医药外交的架构之内,从而将中医药国际传播工作融进中国国际传播的大局之中。在全球疫情形势跌宕起伏,国际形势依旧严峻的语境下,中国需改善中医抗疫叙事能力,提升中医话语权;厚植中华文化基因,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培育中医药国际传播能力,统筹中医药国内外传播;加强中医药产业融合能力,繁荣中医药国际贸易,综合运用叙事逻辑、文化逻辑、传播逻辑和市场逻辑加速向世界提供公共健康产品,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农、林、牧、渔业,医药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22-02-28]
[医药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22-02-28]
Ancestry-based 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tests are commonly used for genealogical and relationship DNA testing. These tests are typically advertised as being able to enable information regarding genetic ethnicity or to identify existing relatives who have also used the product. Companies compare consumer's test results to different databases of previous tests to assess the ethnicity of the individual, which results in different ethnicity estimates from one provider to another. Several companies also offer online forums which allow people who have been tested to share and discuss their results with others, which enables them to discover previously unknown relatio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