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61.源内残留沥青原位裂解生气对有机质生烃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利用金管模拟装置进行了一系列全岩升温热解实验,探讨了源内残留沥青的原位裂解生气行为及其对源岩生烃的影响.矿山梁地区泥岩和抽提样品升温热解结果表明,残留沥青对源岩生油和生气具有重要贡献,其裂解生气量可达源岩总生气量的32.3%.动力学计算表明,源内残留沥青原位裂解生气平均活化能为234.1 kJ/mol,要明显低于油藏中正常原油的裂解.矿山梁地区泥岩生成烃类气体的最大产率为28.5 mg/g,要明显高于抽提样品,且前者的活化能相对较高.基于实验结果和地质推演可发现,源内残留沥青原位裂解的门限温度仅为140℃,比排出(源外)原油的裂解低30℃左右.此外,麻柳桥地区泥岩及抽提样品的全岩热解表明,残留沥青是高成熟源岩的主要气源.
关键词:Ⅱ型源岩;残留沥青;金管热解;原位裂解;活化能;Type Ⅱ source rock;residual bitumen;gold-tube pyrolysis;in-situ cracking;activation energy
-
13362.钻柱涡动理论研究的必由之路——钻井液动力润滑学与钻柱动力学相结合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浸泡在钻井液内的旋转受压钻柱,在屈曲和涡动的作用下,容易发生疲劳断裂和使井眼倾斜.对此现象业界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如随着井斜角的增加涡动现象减小直至消失的原因、屈曲后的钻柱是否一定与井壁接触、钻柱表面与井壁间是否存在滑动及滑动的影响因素、钻柱的稳定性和偏心率随转速的变化规律等.为了寻求上述问题的研究方法,在介绍钻柱的正弦屈曲和螺旋屈曲、旋转钻柱的最大涡动角速度、旋转钻柱与钻井液的相互作用、旋转钻柱与井壁的碰撞和涡动4方面的研究进展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钻井液动力润滑学与钻柱动力学相结合是钻柱涡动理论研究的必然.
关键词:钻柱;涡动;屈曲;润滑;稳定性
-
13363.南海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与电阻率的关系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阿尔奇公式是由电阻率测井数据估算沉积层含水合物饱和度的基本公式,是对含油(气)岩心进行实验总结出的规律.但是对于水合物填充于多孔介质孔隙的沉积物,其电阻率与沉积物的物性以及水合物在孔隙的微观分布状态有关,可能存在一定的非阿尔奇现象,因此采用电阻率估算饱和度需要进行一定的校正.采用交流电桥法测量了3.5%盐水饱和的南海沉积物以及水合物在水饱和的沉积物中形成过程中的电阻率数据.水合物形成过程中其电阻率随着含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尤其在低水合物饱和度(Sh<22%),其电阻率随着水合物的生成异常增大,含水合物沉积物的电阻率由水饱和的1.667Ω·m增大到含水合物饱和度为45%的2.661Ω·m.对于含水合物的沉积物,其双对数坐标系的电阻率增大指数和含水饱和度并不是阿尔奇公式所描述的直线关系,其饱和度指数n不是定值1.938 6,而随水饱和度Sw的增加而增加.当54.8%<Sw<78.6%时,n小于1.938 6;当Sw>78.6%时,n大于1.9386.
关键词:含水合物饱和度;电阻率;饱和度指数;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
-
13364.含水凝析气相态特征及非平衡压降过程产液特征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气态水的存在对凝析气藏相态特征的影响不容忽视,常规的相态测试过程无法模拟含水凝析气田开发过程中近井带的非平衡压降过程的实际产液特征.利用PVT筒开展了含气态水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特征实验,研究了气态水对凝析气相态特征的影响,并通过缩短凝析气体系定容衰竭过程的平衡时间,模拟含水凝析气田开发过程近井带的非平衡压降衰竭过程,对比分析了非平衡压降过程含水凝析气体系中凝析油、水的抽提蒸发效应.结果表明,气态水的存在引起了凝析油气体系中重质含量的增加,导致露点压力升高,反凝析提前,最大反凝析压力提高,反凝析液量增加.含水凝析油气体系在非平衡压降衰竭过程中,由于气液相体系未达平衡,导致液相滞后析出并随气相运动一起被采出,造成凝析油采出程度和产水量提高,且非平衡压降速度越大,凝析油采出程度越高.因此,凝析气田近井带的非平衡压降有利于凝析油的开采并缓解液锁的发生.
关键词:气态水;凝析气;高温高压;相态;非平衡压降;产液特征;gaseous water;condensate gas;high-temperature and high-pressure;phase behavior;non-equilibrium pressure drop;fluid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
-
13365.火山岩岩性的支持向量机识别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提出了用9种火山岩的岩石类型描述火山岩储层岩性的模型,表达岩性对优质储层的控制作用.基于该模型,选取了对火山岩的岩性、组构、成因和孔隙结构反应灵敏的15种岩石物理测井参数,分别采用多元回归分析(MRA)、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机(SVM)3种机器学习算法,尝试火山岩岩性的识别.在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牛东油田的实例中,使用了3口井的数据,其中N9-10并和N9-19并的火山岩储层为学习样本,N8-10并的火山岩储层为预测样本.利用N9-10井1361个样本和N9-19井881个样本(每个样本含15种测井参数及岩性),通过这3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获得预测火山岩岩性的知识;然后,利用N8-10井961个样本(每个样本仅含15种测井参数),根据上述学习获得的知识,得到这961个样本的岩性.研究发现:对于学习样本,MRA、ANN和SVM的计算与实际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分别为51.84%,48.66%和0;对于预测样本,则分别为52.44%,46.31%和6.30%.实例分析表明,只有SVM适用于本实例,这是由于火山岩岩性与15种岩石物理测井参数的非线性关系十分强烈.
关键词:火山岩;岩性划分;储层;岩石物理测井;多元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
-
13366.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技术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从页岩气储层岩石的脆性指数、断裂韧性、岩石力学特性3个方面,对中国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弹性模量与泊松比的分布范围,建立了适用于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的脆性指数预测模型;总结了室内实验测定和利用测井数据计算页岩储层Ⅰ型、Ⅱ型断裂韧性的计算方法;初步建立了以弹性模量E、泊松比μ、单轴抗拉强度St三项岩石力学参数为自变量,可压裂指数Frac为因变量的可压裂性评价方法;绘制了可压裂指数立体图版,据此评价页岩气储层压裂的难易程度,弹性模量值越高,泊松比和抗拉强度值越低,则Frac值越高,反映储层越容易被压裂.根据地震测井和垂直地震剖面(VSP)等资料,结合室内实验校正,获取整个储层的岩石力学参数后,可以计算任意处的可压裂指数,建立储层可压裂性立体分布图.
关键词:页岩气;可压性评价;脆性指数;断裂韧性;岩石力学特性;可压裂指数
-
13367.南沙海域晚中新世火山侵入伸展幕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南海在17 Ma已经停止扩张,其中南沙海域在晚中新世进入盆岭构造期,在10.4 Ma和5.5 Ma发生两期次火山喷发,形成南沙盆岭构造带,火山切割原有盆地结构,并导致盆地内复杂变形。10.4 Ma后南沙海域基底沉降是西沙海域基底沉降的4倍,为了分析西沙和南沙之间巨大沉降差异的原因,建立了火山的二维和三维平衡地质剖面模型,经计算发现南沙海域的火山侵入体积远大于地层变形体积,火山侵入约占地壳体积的1/4。火山侵入早期在深部形成的局部挤压伸展形成盆地浅部的拉张伸展环境,形成南沙海域晚中新世火山侵入伸展幕。
关键词:南沙盆地区;盆岭构造;火山侵入;伸展幕;晚中新世;火山平衡地质剖面;Nansha basins;basin-range;volcano intrusive;stretching episode;late Miocene;volcano balanced geological section
-
13368.启动压力梯度的含义与应用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在低渗透介质中存在低速非Darcy渗流现象,启动压力梯度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述低速非Darcy渗流,有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运动方程是经典Darcy定律的补充和发展,是低渗透储层有效开发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在经典渗流理论范畴内,启动压力梯度决定于流体的性质、介质的表面作用和孔隙结构,渗流方式的改变不能影响启动压力梯度的性质;采用启动流量的方法,不能科学地表述低速非Darcy渗流现象.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加剧了压力降落程度,使得“压降漏斗”变小、变尖;在启动压力梯度存在的情形下,压力分布曲线与原始地层压力的水平线相交,其交角随着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大而增加,存在压力扰动外边缘.
关键词:启动压力梯度;低速非Darcy渗流;压力分布;低渗透介质;动外边界
-
13369.基于三电极系救援井与事故井连通探测系统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通过调研救援井与事故井连通探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了三电极系注入地层的低频交变电流在地层及事故井套管中的传播与衰减规律,建立了事故井套管上聚集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空间分布模型,得到了救援井与事故井间距和相对方位的计算方法.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将三电极系应用于救援井与事故井连通探测系统,提高了系统测距范围和探测精度;通过对比基于单电极救援井与事故井连通探测系统,基于三电极系的探测系统对探管灵敏度的要求更低,更有利于在实际工况中的应用,为中国自主研发救援井与事故井连通导向工具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救援井;事故井;探测系统;三电极系;交变磁场;relief well;failure well;detection system;three-electrode array;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
-
13370.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及勘探潜力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中生代末期以来,中国南海区域经历古南海裂开-萎缩、新南海裂开-萎缩两大边缘海旋回,形成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海洋盆、南沙地块、古南海残余洋盆、古南海南部大陆边缘、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和南海东部大陆边缘等构造单元.由于古、新南海盆位置的不同,古南海裂开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后期受到不同的截切、改造,并且形成新的构造格局.两大旋回构造叠加控制了不单元的性质及其上叠盆地的类型与油气地质条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在两大旋回中均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特征,但早期旋回的陆边缘规模大(包括新南海旋回被裂离出去的南沙地块),现今残余的早期旋回仅是其陆内陆相裂谷部分,与晚期旋回陆缘海陆渡 海相裂谷区叠加,形成拉张盆地.早期烃源岩以中-深湖相地层为主,晚期烃源岩为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和海相泥岩;早期旋回源岩近岸分布,晚期旋回烃源岩远岸分布;早期主要呈陆生陆储或陆生海储,晚期则呈海生海储.南沙地块早期为古南海北部边缘陷盆地,发育海相烃源岩;中期向南飘移数千公里,夹持于古、新洋盆之间,沉积欠补偿;晚期被挤压改造,盆地沉积以早期旋回为主,现海生海储.古南海南部大陆边缘在早期为被动大陆边缘,晚期被改造成活动大陆边缘;早期的伸展盆地上叠挤压盆地,早期旋回层被深埋处于变质状态,晚期旋回地层以大型三角洲群和海相泥岩为主,油气兼生,海生海储.南海西部大陆边缘早期为陆内环境,期被改造成转换型大陆边缘,张扭盆地发育,早期发育局限的陆相地层,晚期以海陆过渡三角洲相地层为主,该区域热流值高,以生为主,发育底辟、潜山、生物礁等油气藏.南海东部大陆边缘正在俯冲,发育增生楔盆地.两期旋回不同的叠加关系,导致不同区域气潜力差异巨大.古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早期拉张、晚期挤压,盆地规模大,烃源岩丰富,均达到成熟状态,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南海部、西部裂陷盆地发育两套烃源岩,油气很丰富.南沙地块区早期处于古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晚期挟持于古南海残余洋盆与新海洋盆之间,遭受区域性挤压,构造圈闭非常发育,油气潜力大.南海目前浅水区构造圈闭和生物礁勘探程度较高,其他非构造圈勘探程度很低;深水区和超深水区已有重要发现,但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南海未来勘探潜力依然可观.
关键词: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地质条件;构造格局;边缘海旋回;烃源岩;南海;continental margin;basin type;geological condition;tectoic framework;cycle of marginal sea;hydrocarbon resource;South China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