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15768 篇 当前为第 1335 页 共 1577

所属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13341.注入速度对疏水缔合聚合物剪切后恢复性能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针对渤海绥中36-1油田的实际油藏地层条件模拟设计了近井地带模型.研究了注入速度分别为5 m3/(m·d)、10m3/(m·d)和20m3/(m·d)时,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疏水缔合聚合物2种不同分子结构的聚合物剪切后溶液性能恢复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黏度、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等不能恢复,而疏水缔合溶液经高速剪切后溶液性能可以恢复.在注入速度为5m3/(m·d)时,疏水缔合聚合物在近井地带最终黏度保留率为92 3,阻力系数保留率为43.7,残余阻力系数保留率为81.1,且随着注入速度增大,溶液的黏度、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降低.在注入速度为10m3/(m·d)时,黏度、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保留率分别为70.6、35.2、72.7.注入速度为20m3/(m·d)时,黏度、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保留率分别为55.6、26.3、55 8.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剪切后疏水缔合聚合物微观形态认为,疏水基团的缔合作用使得原本被高速剪切破坏的溶液网络结构重新生成.
    关键词:注入速度;剪切;黏度;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微观结构
  • 13342.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烃源条件和油气源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南海北部深水区在古近纪经历了多幕裂陷作用,至新近纪开始进入坳陷阶段.裂陷期发育湖相和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坳陷期发育海相烃源岩,其中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深水区的主要烃源岩.南海北部深水区已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海陆过渡相的崖城组和恩平组,海相的珠海组烃源岩对珠二坳陷深水区原油有重要贡献.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属于典型的煤型气,主要气源岩为崖城组腐殖型烃源岩;而珠二坳陷天然气既非典型的煤型气,也非典型的油型气,而是二者之间过渡类型天然气,气源岩为恩平组腐殖-腐泥混合型烃源岩.
    关键词: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原油;天然气
  • 13343.石油地震地质学及相关技术进展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石油地震地质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整体化系统科学,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几乎深入到油气勘探的每个领域,并已步入油气田开发范畴,是一门新兴的实用性、生命力很强的边缘学科.通过对近年来这一学科在构造解释、沉积研究、储层表征、开发地震及非常规油气地震勘探等方面的介绍以及相关技术问题的探讨,认为石油地震地质学在技术方法上正步入一个新时代,主要表现在地震解释技术出现新的流程、地质构造建模贯穿解释工作的始终、深度域解释与全三维“体”解释将全面得到普及与应用.
    关键词:石油地震地质学;大型拉分盆地;构造建模;地层切片;三维可视化"体"解释;深度域解释
  • 13344.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海侵及沉积环境演化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综合应用地震、测井、钻井岩心、古生物及地球化学资料,对琼东南盆地古近纪的海侵历史与沉积环境演化进行了分析。琼东南盆地古近纪经历了始新世陆相沉积向渐新世海相沉积的转变,盆地北部凹陷带自崖城组三段沉积晚期开始发生明显海侵,从而使得下渐新统崖城组与上渐新统陵水组形成截然不同的沉积格局。崖城组沉积环境为半封闭古海湾,与广海沟通有限,构造沉降控制了区域海平面的升降,持续而较缓慢的海侵使得沉积体系丰富多样,中央凹陷带两侧持续且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潮坪和湖等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陵水组沉积环境为开阔海,以滨、浅海相为主,在陵水组二段全区海侵明显,全球海平面变化对区域海平面的上升具有较大影响。琼东南盆地是南海海盆西部及北部的大陆边缘盆地中最早发生海侵的盆地之一,南海的初始扩张是盆地发生初始海侵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南海;古近纪;海侵;沉积环境;Qiongdongnan Basin;South China Sea;Paleogene;transgression;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 13345.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及方法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以塔河油田为代表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以大型溶洞和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特殊类型油藏,储集体分布复杂,主体缝洞介质内流体流动不符合达西渗流规律,使得该类油田开发无法借鉴碎屑岩成熟的开发理论和技术.经过近年来的科技攻关研究,深化了缝洞型油藏储集体形成机制,揭示了缝洞型油藏流体动力学机理,形成了超深层缝洞储集体地球物理描述、多尺度岩溶相控缝洞储集体建模、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3项关键技术成果.在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开发实践中,有效指导了注水开发,提高了开发效果.
    关键词: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油藏开发
  • 13346.石油地震储层研究及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碳酸盐岩为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石油地震储层研究是随着地震勘探技术和储层地质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储层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最新动态,进一步定义了石油地震储层研究的概念,厘定了其研究思路、核心内容与技术方法体系.认为岩石地球物理实验是石油地震储层研究的基础,而储层地质研究、储层地球物理模拟与方法实验、储层地震地质解译及表征和储层综合评价与建模则是石油地震储层研究的4个基本研究步骤,简称为“四步法”,并提出了测井分析技术、岩石地球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流体预测、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是石油地震储层研究的6项关键技术.将石油地震储层研究“四步法”应用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实现了碳酸盐岩缝洞体定量化三维空间表征与建模,有效提高了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成功率.
    关键词:石油地震储层研究;储层地质学;岩石地球物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
  • 13347.旋风状井底模型的新型钻头运动特性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针对现有钻头心部破岩效率不高的情况,提出一种旋风状井底模型的新型钻头(旋切钻头).通过研究旋切钻头的运动行为,分析钻头自转坐标系与公转坐标系,建立切削齿位置方程与速度方程,确定切削齿与岩石的接触段,得到接触段上的速度分布结果.根据算例计算与分析发现旋切钻头破岩过程大圈齿过中心,利用冲击与切削综合作用进行破岩,从井底为接触起点,井壁为接触终点,切削齿破岩行为具有从下往上、从里往外“刨”的效果.研究结论对于提高钻头心部破岩效率,进行切削齿破岩机理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旋风状;钻头;井底模型;破岩;机械钻速;tornado-like;drill bit;bottomhole model;rock breaking at borehole center;rate of penetration (ROP)
  • 13348.射孔完井参数对试井理论曲线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射孔完井是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最常用的完井方式之一.对于确定的油气储层,完井方式决定了单井产能大小.一般常用二维裸眼井模型来进行射孔井的试井资料解释及单井产能的确定,但这种方法分析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根据射孔完井的特征以及储层渗透率各向异性特征,建立了一种适合于射孔井的三维数值试井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方法求解该模型,获得了射孔井的试井理论曲线和压力分布场.通过分析试井理论曲线的特征及压力分布场中的流体三维流动特征,明确了试井理论曲线的6个流动阶段:井筒储存阶段;第一过渡阶段;早期局部径向流阶段;第二过渡阶段;系统径向流阶段;外边界作用阶段.其中,围绕射孔的早期局部径向流阶段是该类井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射孔完井参数射孔密度、射孔长度、射孔相位角以及渗透率各向异性等因素对试井理论曲线的影响,为射孔完井设计以及射孔井的试井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射孔井的总表皮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参数条件下,射孔井可以成为超完善井,深度射孔是提高产量较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射孔井;数值试井;表皮系数;三维有限元;射孔密度;射孔长度;渗透率各向异性
  • 13349.致密砂岩层内非均质性及含油下限——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为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致密油成为世界石油勘探领域一大亮点并显示出巨大勘探潜力,中国致密油分布广且具独特地质特征.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岩心观察,发现层内单砂体级别上存在较强含油非均质性,利用薄片、氯仿沥青抽提、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高压压汞、N2气体吸附以及砂岩X射线衍射(XRD),对非均质性砂岩成岩特征、含油性、微观孔喉、孔径分布以及岩石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钙质胶结是导致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原因;残留烃含量相差约6倍;致密砂岩均主要发育纳米级喉道(直径<1μm).根据残留含油量和介孔平均孔径以及含油量与孔隙度的图版,认为介孔平均孔径15 nm、孔隙度2%可能是致密油的含油下限,该认识将对非常规致密油的勘探选区和资源量计算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组;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含油下限;Ordos Basin;Chang-7 oil layer of the Yangchang Formation;tight sandstone;reservoir heterogeneity;lower oily limit
  • 13350.基于地震子波衰减谱的碳酸盐岩烃类检测方法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针对碳酸盐岩储层,根据含油气地层对地震波高频成分吸收增强、吸收系数增大的原理,提出了基于地震子波衰减谱的烃类检测技术.该技术在对地震资料进行去噪的基础上,应用复倒谱匹配法分别求取目的层上、下沿层时窗内的地震子波谱,进而求取上下时窗地震子波衰减谱.通过衰减谱进行碳酸盐岩储层烃类检测.在Y2井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实际应用中,与基于目的层的烃类检测技术相比较,该技术敏感性较高,能够有效地预测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分布,对井位部署和油气增储上产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地震子波衰减谱;复倒谱匹配法;烃类检测;碳酸盐岩;油气分布
首页  上一页  ...  1330  1331  1332  1333  1334  1335  1336  1337  1338  1339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