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 篇
7614 篇
377810 篇
8607 篇
7618 篇
64 篇
1521 篇
27 篇
33481 篇
24173 篇
7103 篇
80 篇
207 篇
244 篇
75 篇
96 篇
97 篇
154 篇
339 篇
793 篇
[农、林、牧、渔业] [2021-10-28]
本文从粮食安全视角出发,分析了农业经营中的问题。本文指出,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已成为农业变革的主导途径,而就在各地纷纷开展土地流转探索之时,以小农家庭经营为主体的中国粮食生产仍然稳创新高,取得了产量“九连增”的成绩,这一“悖论现象”应当引发更多的思考,那就是小农经营是否为低效率的因而难以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大户经营能否保障粮食安全。
[农、林、牧、渔业] [2021-10-28]
本文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法,通过剖析当前农地规模经营的多元实践来考察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行动逻辑和相互间复杂的关联机制,将农地规模经营区分为农业生产领域规模经营与农业服务领域规模经营两种模式,运用伯恩斯坦四大关键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来分别研究农业生产领域规模经营和农业服务领域规模经营的社会影响,回应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的社会学命题,为当前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乡村治理提供参考。
[农、林、牧、渔业] [2021-10-28]
本文立足于安徽省吴村中农经济的微观经验,意在探寻我国小规模农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可能。本文指出,在中农经济兴起于农业商品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村庄内部土地流转的互惠体系、小规模的资本积累以及家庭劳动力的充分利用成为中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而中农经济所体现的农业发展逻辑,不同于主流理论所预期的资本主义农业取代小农家庭经营的发展模式,而是类似于黄宗智所预期的新农业结构下小农经济的纵向一体化发展。
[农、林、牧、渔业] [2021-10-28]
本文基于T镇的经验发现地方政府在当前农业转型引导中扮演的角色,详细揭示了政府干预下的农业变迁,具体描述了农业转型中家庭农业的分化机制,以及乡村生产领域的农利再分配中偏向资本下乡的企业和少数农村精英的现状。本文认为,虽然地方政府农业政策的调整催生了一批有活力的家庭农场主,但是在深刻认识当前作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在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不能不重视家庭农场主群体的内在分化,也不能忽视部分家庭农业被涉农企业控制、压榨的社会现实。因此,本文指出,如何调整农地流转过程的农利归属应是今后解决“三农问题”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1-10-26]
运输结构调整是推进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家提出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收官,本文阐述了铁路运输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铁路货运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铁路货运行业发展策略,对提升铁路运输的整体竞争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021-10-26]
历史经验表明能源革命会给大国发展带来战略机遇。中国在能源定价权缺失的背景下,应抓住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历史机遇。本次能源革命表现出能源供给多元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能源贸易东移化、地缘格局复杂化以及能源定价期货化等特征。中国应该从价格的影响时效、影响强度以及影响范围等三个层面创建能源基准价格的形成机制。基于多变量时间序列单方向因果测度模型考察中国争取石油定价权的真实进程,给出先东亚、再亚洲、然后是世界的定价权争取路径,建议中国油价应该在东亚地区形成优势性机制、在亚洲形成长期性机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优势性和公认性机制。
[金融业] [2021-10-26]
消费信贷是实施需求侧管理、促进消费、调节和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政策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随到创新的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市场主体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拓展、制度体系持续完善,对促进消费升级、释放消费潜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贡献突出。也要看到,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制度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有待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还面临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挑战。下一步,应稳步推动形成统一监管框架、坚定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统筹提升消费者保护力度、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推动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综合] [2021-10-26]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自1996年党中央明确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通过东西部协作推进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经历了起步探索、持续提升、转型深化三个阶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通过东西部协作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仍存在社会力量参与度有待提升、互促互利机制尚待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重经济发展协作轻社会建设协作等问题。面对“十四五”时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提高东西部协作制度化水平;创新社会力量动员机制,扩大东西部协作主体;建立互促互利机制,激发东部地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探索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协作资金监管;创新考核机制,引导东西部协作向多领域拓展。
[金融业] [2021-10-26]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本质上是市场主体,存在的必要性根本上取决于其价值创造能力。为此,在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体制功能的同时,需要从企业角度审视其如何创造价值。首先,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更适合从单一法人主体角度去看待,需要从业务体系思维转向投资组合观念,弱化并表思维,这样才能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其次,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不从事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其价值创造必须通过其出资的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来实现。因此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应具备母合优势,成为其出资企业的最佳“母公司”,并以此为目标调整和优化其投资组合。此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政府作为唯一股东,有意识地主动限制自身权力有助于其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农、林、牧、渔业] [2021-10-26]
“用地难”制约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突出卡点。广西陆川县按照“全域挖潜、激活闲置、因地施用、集腋成裘”的办法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用地支撑。陆川“用地难”问题的解决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工制造业在乡村布局,农民工得以在家门口就业,便利程度和福利水平大幅度提高。从陆川县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四条经验:一是要发扬“绣花精神”;二是要坚持用地思维而非卖地思维;三是要根据产业需求进行用地布局;四是要兼顾到各方利益。我国县域乡村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普遍存在广阔空间,建议推广陆川县的经验,并进一步消除现存政策障碍,加快乡村存量建设用地盘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