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18-08-22]
汽车线束市场规模已达千亿。传统汽车线束发展较为成熟,与整车厂绑定紧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乘用车线束单车价值在2500 - 4500 元。
[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8-08-07]
本周市场延续震荡走势,但整体呈现上涨状态。细分来看,本周风电板块涨幅依然最大,上涨4.16%。新能源汽车方面,北汽集团自主品牌全面新能源化彰显下游车企新能源战略坚定,工信部再次明确2020年200万的目标,新能源车大发展趋势不断得到强化,中游向好逻辑逐步清晰,继续看好新能源车消费元年开启以及其背后的中游崛起。新能源发电消息层面释放配额制政策将年内出台,补贴强度20年不变的利好消息带给市场一定的信心,风电光伏均继续上涨。其中,风电1-6月份全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753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52万千瓦,同时风电上半年发电量和平均利用小时数都有明显的增速,再次印证风电行业装机复苏和弃风改善的逻辑,我们依旧建议下半年优先布局运营端,19年优先布局制造端。光伏方面,本周隆基硅片降价超预期,给各产业链价格的后期走势带来影响,多晶前期需求旺盛的局势也或将扭转,单多晶的竞争更加激烈。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2018-07-28]
汽车电子发展初期以分布式 ECU 架构为主流,芯片与传感器一一对应,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提升,传感器增多、线路复杂度增大,中心化架构 DCU、MDC 逐步成为了发展趋势。
[汽车制造业] [2018-07-22]
汽车热管理系统广泛意义上包括对所有车载热源系统进行综合管理与优化,热管理系统主要是用于冷却和温度控制,例如对发动机、润滑油、增压空气、燃料、电子装置以及 EGR 的冷却,对发动机舱及驾驶室的温度控制。热管理系统工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汽车的整体性能,对于整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于汽车热管理系统是一场大的变革。
[汽车制造业] [2018-07-22]
“补贴”周期结束,“高端”周期开启,新能源汽车正迈入新一轮“三年十倍” 成长期,看好高端链条的核心龙头公司,先论产业地位,再论业绩弹性,后论产品赛道。推荐【旭升股份、三花智控(家电覆盖)、银轮股份、中鼎股份、宏发股份(电新)】,以及客车寡头【金龙汽车】,建议关注【欣锐科技、耐世特】。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2018-07-21]
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拉动正极材料需求增长。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达到79.4万辆,同比增长超过53%,动力电池装机量达36.23GWh,同比增长29.4%。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到210.5万辆,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109.2GWh,CAGR为36%;2020年,国内锂电池总需求有望达到151.6GWh,预计对应正极材料销量将达到36.53万吨,行业规模超过700亿元,CAGR为23%。
[汽车制造业] [2018-07-14]
随着补贴减少,双积分制实施以及外资新能源汽车股权比例的放开,新能源汽车由政策驱动逐步转向需求驱动。需求在哪里?市场认为“行业进入消费驱动阶段”。但我们认为,更为准确的说法是“行业由补贴驱动进入需求驱动阶段”。而需求又可分为消费与出行两大市场需求,这两大市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不一样。基于两大市场的差异化分析,许多将乘用车作为单一产品的框架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开始逐步清晰,也能够更好的理解未来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成长的空间与路径。
[汽车制造业] [2018-07-03]
新能源汽车:成长起步期的周期调整。1、从周期的角度看,行业经历2015-2017年的快速成长后,未来两年将是调整期和沉淀期;2018年下半年将陆续有落后产能淘汰,先进产能和优秀龙头同样会受周期调整影响,我们建议逆周期布局领先企业。从更长的周期看,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处于成长期的起步阶段,也处于去补贴、完全市场化的前夜,未来空间巨大,尤其是在中高端乘用车产业链。2、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未来全产业链面临成本、价格的下降,同时产业链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行业进一步市场化,调整期建议布局产业链头部企业和高技术壁垒企业。
[汽车制造业] [2018-07-03]
中国政府通过施行一系列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引导纯电动汽车发展方向,2014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迅速放量,如今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欧美日等海外车企经过一段时期的反应和调整,2018年开始决心转向纯电动方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正在引领全球变革方向。
[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8-07-01]
在内部刺激政策退出、外部冲击加大的背景下,汽车板块整体下跌,估值水平明显回落,符合去年底我们的预期。年初SW汽车PETTM估值约为19-20倍,6月底下降至16-17倍,对比国际主流整车8-9倍、主流零部件企业14-15倍PE估值水平,A股汽车股估值普遍溢价,仅少数龙头公司相较国际龙头估值有折价,3月以来外部冲击的显性化形成了汽车板块估值下行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