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11.滇池福保湾植被重建对底泥再悬浮及营养盐释放的控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为估算滇池福保湾植被重建工程对底泥再悬浮及营养盐的控制效果,对重建示范区内及区外进行了悬浮物沉降现场研究,并利用颗粒物捕获器收集底泥悬浮颗粒,分析重建区内、重建区外、不同生活型植物重建区的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比较了不同水生植物修复区的颗粒物再悬浮通量,估算了植被重建区底泥再悬浮的通量及营养盐N、P释放量.结果表明:水生植被重建区外悬浮物净沉降量明显高于重建区内,对工程实施效果进行估算,97d内工程区内底泥的再悬浮量、N的释放量、P的释放量分别是区外相同面积的15.71%、13.30%和12.44%,底泥污染控制与植被重建后对沉积物再悬浮抑制作用较为明显,沉水植物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效果相对挺水植物显著.
关键词:沉降通量;底泥再悬浮;颗粒物捕获器;滇池
-
3212.改进Orbal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厂脱氮效果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Orbal氧化沟工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脱氮效果低等问题.通过对Orbal氧化沟运行数据的监测分析和模拟发现,其脱氮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度充氧导致氧化沟内溶解氧过高,抑制了系统内反硝化反应顺利进行造成的.通过减少曝气转碟的数量,有效的降低了系统内溶解氧浓度,沟内平均溶解氧浓度从改进前的0.51mg/L降低到改进后的0.20mg/L,提高了系统的脱氮效果.改进后脱氮效率比改造前同期脱氮效率有了显著提高,总氮去除率达到了7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0%.
关键词:Orbal氧化沟;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
-
3213.云南宣威燃煤室内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应用中流量采样器TSP-PM10-PM25对我国肺癌高发区宣威地区6个乡村19家农户进行采样,运用滤膜称重法来分析不同燃料类型室内及相应室外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特征.结果显示,各村庄室内、室外PM10质量浓度比值(I/O)变化范围为1.74~2.87,说明室内PM10污染主要由室内污染源引起;做饭时段室内PM10污染比其他时段严重,尽管烟囱可以将大量的污染物排出室外,但室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依然较高.室内PM10质量浓度依燃料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块煤用户>型煤用户>燃柴用户>用电用户,室内PM2.5质量浓度依燃料类型从高到低表现为块煤用户>燃柴用户>用电用户;块煤、型煤用户的室内PM10的质量浓度平均值(442.49μg/m3、399.14μg/m3)超过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日均值150μg/m3,污染严重;燃柴和用电用户室内PM10的质量浓度平均值(145.501μg/m3、119.91μg/m3)低于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日均值150μg/m3,污染较轻.块煤用户PM25质量浓度日均值(132.58μg/m3)超过2012年2月29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75μg/m3,而燃柴和用电户PM2.5的质量浓度(55.24μg/m3、65.02μg/m3)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75μg/m3,说明块煤用户室内细颗粒污染较重,用电和燃柴用户室内细颗粒物污染相对较轻.
关键词:宣威;PM10;PM2.5;质量浓度;肺癌
-
3214.辅以纹理特征的HJ-CCD海上溢油信息提取——以PL19-3溢油为例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鉴于依赖光谱特征的传统溢油信息提取方法面临信息提取精度低的困境,提出采用光谱特征与纹理分析结合的方法应用于溢油监测.选择位于渤海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为研究对象,基于覆盖溢油事故阶段的8景30m分辨率HJ-CCD数据,在溢油目标提取过程中,引入了方向性纹理特征分析,将主成分光谱降维、方向梯度边缘检测等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基于光谱与纹理特征的溢油信息提取技术.所述方法经8组数据检验后,用类间分歧度方法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将纹理分析方法应用于溢油信息提取,类间分歧度提高到1.9999,提高了油膜影响边界和油膜厚度分区识别能力.
关键词:光谱特征;纹理分析;主成分分析;方向梯度;溢油
-
3215.华北地区气溶胶数浓度和尺度分布的航测研究——以石家庄为例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2009年秋季利用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机载气溶胶粒子探头(PCASP- 100X)和前向散射滴谱探头(FSSP-100-ER)在石家庄市上空进行了多次气溶胶观测.选取2009年9~10月间的7架次雾天、1架次小雨天及1架次密卷云天观测资料,重点研究雾天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直径的垂直、水平分布特征及粒子谱分布,并与密卷云天和小雨天的探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较高,近地面最大值达11910个/cm3.气溶胶粒子数浓度主要受天气条件影响,逆温层是影响粒子垂直输送的主要因素,在逆温层下粒子累积形成粒子数浓度的高值区,逆温层以上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迅速减少,雾天和密卷云天粒子数浓度随高度多呈负指数分布;雾天多伴有逆温层和较大空气湿度,有利于气溶胶粒子累积,数浓度一般可达104个/cm3以上,容易形成低能见度污染天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在无降水日有累积效应,降雨对气溶胶粒子有明显清除作用;粒子数浓度和粒子直径在水平方向上呈不均匀分布,随着高度增加粒子数浓度和直径的水平绝对偏差减小,相对偏差往往增大;不同天气下尺度谱型类似,多呈单峰分布,在0.11μm左右处出现峰值,但在雾天、密卷云天、小雨天气下的气溶胶粒子峰值依次变小,并且随高度增加,尺度谱峰值数密度值降低,谱变窄.
关键词:华北;气溶胶数浓度;垂直分布;水平分布;谱分布
-
3216.典型线路板回收过程排放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和特征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分析了南方一典型废旧线路板回收作坊内的空气颗粒物(PM)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作坊内的PM水平比较高,平均浓度为(1430±200.8)μg/m3,其组成与其他排放源完全不同.有机物(OM)占PM的46.7%~51.6%,主要的有机成分是有机磷酸酯类,包括磷酸三苯酯(TPP)和其甲基取代化合物、十六酸甲醑、十八酸甲酯、左旋葡聚糖和双酚A.元素碳(EC)对PM的贡献较小.此外,线路板回收过程还排放了大量重金属,尤其是Cd,Pb和Ni.研究结果表明粗放式的线路板回收工艺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关键词:线路板;磷酸三苯酯;阻燃剂;电子垃圾;颗粒物;室内空气
-
3217.基于GIS和大气数值模拟技术评估兰州市PM10的人群暴露水平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利用2001年1月1日~31 日兰州市城区PM10月均观测浓度和CMAQ空气质量模式模拟出的PM10月均浓度,基于GIS平台,将污染物浓度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图层相叠加,并采用PM10人口加权算法,定量评估了兰州市居民的颗粒物暴露水平,并对应用这2套数据的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使用观测数据相比,模拟的PM10浓度空间梯度较大,模拟结果更加细致地展示了PM10浓度在兰州城区的分布.同时PM10浓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跨度也较大.对比人口加权前后PM10浓度发现:人口加权后,从城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来讲,兰州市有较多的人口分布在污染较重的地区.
关键词:兰州;PM10;数值模拟;暴露水平
-
3218.中国海岛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特征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利用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生物调查数据,从海岛类型、地理分布等方面考虑,选取26个具代表性的中国海岛,对海岛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6个海岛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共鉴定767种,各海岛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均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棘皮动物所占比例较小;物种数在各海岛间差别较大,在空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北低南高特点;在季节分布上,海岛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H’)都表现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特点,而生物量则表现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的特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强烈的长三角地区海岛、近岸岛及河口岛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及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其他海岛,说明目前中国海岛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已受人类活动的明显干扰.
关键词:海岛;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人类活动
-
3219.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及其原因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为了揭示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利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6年12月1曰~2007年11月30日对三江源地区的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观测.结果发现: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未退化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全年总初级生产力(GPP)下降了36.6%,全年生态系统呼吸(Reco)下降了7.9%,全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也由退化前的负值(碳吸收)转变为正值(碳排放),二者相差132.5gC/(m2·a),生态系统由原来的碳汇转变为目前的碳源.这些变化与高寒草甸退化后,生态系统植物地上生物量锐减、植物生长期缩短(NEE<0的天数)、植物多样性下降、土壤含水量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涡度相关;总初级生产力(GPP);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退化高寒草甸;三江源地区
-
3220.广州地区灰霾与清洁天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3-11-15]
利用2006~2010年广州气象站逐时地面风场、湿度、能见度观测资料和2006~2009年珠江三角洲其他33个地面观测站风场观测资料,通过对灰霾与清洁天气过程的风速风向进行统计分析与矢量和分析,研究了广州地区灰霾与清洁天气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灰霾天气过程在干季发生较频繁,主导风向为东南及东南偏南风,风速一般在1.5m/s以下,静风频率大于多年静风频率;灰霾天气过程风矢量和较小,扩散条件较差.清洁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湿季,风速普遍较大且主导风为东南及东南偏南风,干季也可以出现清洁天气过程,主要为较强的北风及偏北风;清洁天气过程风矢量和较大,有较强的平流输送.
关键词:风场;矢量和;灰霾;清洁天气;广州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