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41.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鼠类群落多样性与结构变动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3-15]
关键词: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群落多样性;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4742.重金属Pb2+和Cd2+对毛竹种子萌发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3-15]
以毛竹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铅离子(Pb2+)、镉离子(Cd2+)对毛竹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2+和Cd2+浓度的增加,毛竹种子的发芽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与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同时,pb2+和Cd2+对幼苗根伸长、芽伸长及生物量积累等指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尤其是根部,根伸长抑制率最高分别达到96.20%和94.00%;幼苗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对pb2+、Cd2+的积累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地下部分的积累量要显著高于前者,相同浓度下最高差距分别达到地上部分的27.21、6.25倍.
关键词:重金属;种子;发芽率;毛竹;铅离子;镉离子
-
4743.木粉/壳聚糖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吸附树脂对Pb2+的吸附
[农、林、牧、渔业] [2014-03-15]
以自制木粉/壳聚糖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吸附树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吸附条件下其对金属pb2的吸附性能.在含pb2+的溶液中,吸附树脂R的使用条件为:30℃,pH=6,树脂用量0.2g·L-1,初始浓度0.75mmol·L-1,吸附时间8h(静态)或6h(动态);此时树脂R对pb2+的吸附量达2.52mmol·g-1,去除率为97.1%.溶液中加入NaCl、NaNO3、尿素后吸附量快速下降,且加入NaCl下降最快,加入尿素下降最慢.该吸附树脂R反复使用性能较好.从吸附树脂R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表面形态结构变化等方面对吸附机制进行了探讨.吸附pb2+前树脂R表面起伏,凹凸不平,纹络结构分布不均匀;吸附pb2+后,表面纹络结构被破坏;随吸附时间增加,“白色”斑点明显增加,且逐渐分布均匀.吸附树脂R吸附Pb2+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Pb2+吸附过程的△G为负值,△S、△H均为正值,即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的进行.
关键词:壳聚糖;吸附树脂;木粉;丙烯酸;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吸附机制
-
4744.红松的化学防御及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的生存策略
[农、林、牧、渔业] [2014-03-15]
为了探讨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幼虫的生存策略差异及与寄主红松化学防御的相互关系,研究1,3,5龄冷杉梢斑螟、赤松梢斑螟幼虫中肠解毒酶、保护酶的活性,同时分析相应生长发育期红松健康、受害球果及主梢内多种防御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健康红松球果及主梢中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与其生长发育时期有关.梢斑螟幼虫的取食可诱导红松球果及主梢内5种防御酶活性显著提高,寄主不同部位防御酶的活性变化与该龄期幼虫取食有关.不同生存策略的2种梢斑螟幼虫体内解毒酶、保护酶活性有差异.冷杉梢斑螟幼虫专食红松球果,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多功能氧化酶(MFO)显著高于果梢间转移为害的赤松梢斑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几丁质酶(CT)的活性与梢斑螟幼虫是否转移为害无相关性.赤松梢斑螟幼虫体内酚氧化酶(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冷杉梢斑螟,表明这2种活性较高的保护酶,能够降低其在转移为害过程中面临的死亡威胁.冷杉梢斑螟幼虫主要通过生理解毒,而赤松梢斑螟则以生理解毒和改变取食范围相结合的方式,适应寄主植物的化学防御.植物化学在2种害虫的生存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松;化学防御;冷杉梢斑螟;赤松梢斑螟;生存策略
-
4745.哈尔滨市区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植物富集
[农、林、牧、渔业] [2014-03-15]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哈尔滨市区不同绿地功能区土壤重金属( Zn,Cu,Cd,Pb)污染状况和重金属在旱柳等7种植物体内富集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区绿地土壤4种重金属存在不同程度污染,其中以镉污染最为严重,达到了重污染.工业区排放的含锌、铜、镉、铅的废弃物,机动车辆尾气的排放以及轮胎橡胶的磨损等是造成哈尔滨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哈尔滨市区不同绿地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为工业区绿地>市区公路两旁绿地>松花江沿岸绿地>城市公园绿地>农业用地>森林与苗圃绿地;哈尔滨市区主要绿化树种中,小叶杨对锌、铜、镉3种重金属富集系数较大,可作为哈尔滨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重点选用树种,红松、旱柳、花盖梨对锌、铜、镉3种重金属富集系数其次,可作为备选树种.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植物富集;哈尔滨市区;城市绿地
-
4746.激素对复叶槭茎段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3-15]
以复叶槭的茎段、叶片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多种激素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叶外植体在各种培养基上均形成愈伤组织,但没有出现芽的分化.茎段外植体在多种培养基上均产生愈伤组织,但仅在MS +0.0005mg·L-1TDZ+0.01 mg· L-1 NAA培养基上出现再生芽,芽的分化率为22.8%,在MS+0.1 mg·L-1 NAA上生根率为83.3%,移植后成活率为86.2%.
关键词:复叶槭;植物激素;愈伤组织;诱导
-
4747.钙对酸化处理平邑甜茶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3-15]
为探讨酸化处理及钙对酸化处理下平邑甜茶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将平邑甜茶幼苗分2组分别置于pH 3,4,5,6(对照)的1/2 Hoagland营养液中及3个钙离子浓度梯度(10,20,30 mmol·L-1)的pH值为3的1/2 Hoagiand营养液中,于第0,2,3,4天分别测定抗氧化酶活性及线粒体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的SOD,CAT酶活性在处理的第2天达到最大值,POD酶活性变化不一,pH 3与pH 4处理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pH5处理在第3天达到最大值;根系线粒体膜通透性、膜电位及细胞色素c/a随着酸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H2O2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低浓度外源钙(10,20 mmol·L-1)处理能提高SOD,CAT,POD酶活性并维持一定时间,缓解线粒体各项功能的伤害,抑制H2O2的积累,主要表现在与单独酸处理相比H2O2含量降低了6.78%,13.43%,且20 mmol·L-1钙离子缓解效果最好;30 mmol· L-1钙离子处理却加剧了酸化伤害,H2O2含量上升了8.96%.酸化处理会对平邑甜茶根系造成伤害而营养液适量加钙可以缓解其伤害.
关键词:平邑甜茶;酸化处理;钙;抗氧化系统;线粒体
-
4748.旅游开发下普陀山植物群落类型及其排序
[农、林、牧、渔业] [2014-03-15]
关键词:旅游开发;植物群落;地理因子;旅游影响系数;普陀山
-
4749.低温对2种玉兰花色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03-15]
以4年生紫玉兰和二乔玉兰盛花期外层花瓣为试材,设置温度梯度为-1,-2,-3,-4,-5,-6℃,以自然植株的花瓣作为对照(CK),研究低温胁迫对2种玉兰花色参数L*,a*,6*,C*,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2种玉兰花瓣的明度L*值降低,色相a*值不断减小,色相6*值升高,紫玉兰C*不断降低,二乔玉兰C*先上升后下降.紫玉兰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不断降低,PAL和CHI活性逐渐上升;低温胁迫初期,二乔玉兰在花色苷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缓慢,-5℃开始大幅度降低,PAL和CHI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低温处理后二乔玉兰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变化与PAL和CHI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紫玉兰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变化与PAL和CHI活性呈负相关.综上所述,低温导致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合成受阻,相关酶活性紊乱,严重影响2种玉兰花色的正常表达.
关键词:紫玉兰;二乔玉兰;低温;花色;酶
-
4750.荔波喀斯特森林4种木本植物水分来源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4-03-15]
中国南方喀斯特区气候湿润,但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储水能力差,水分成为限制因子,土层下广厚基岩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了空间,形成其独特的水分机制.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与测定植物清晨水势的方法,选取贵州南部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喀斯特原生林、次生林及因人类砍伐退化的喀斯特灌丛,分析测定其中4种常见优势木本植物小枝木质部水分及土壤水、表层岩溶带水氢氧同位素值的相关性,确定植物水分来源,并通过相关模型计算水源贡献比;探讨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无论雨季或旱季,表层岩溶带水是喀斯特植物的稳定水源.各植被类型都主要利用土壤水,在降水减少的10月,灌木林和原生林对表层岩溶带水的用量比例提升,而次生林对土表水的用量更高.不同物种有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常绿小乔木香叶树利用表层岩溶带水比例最高,显示其较深的根系;而落叶乔木圆果化香表现为较浅的根系和干季表土水利用比例较高的特征.
关键词:氢氧稳定同位素;木本植物;水分来源;表层岩溶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