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91.基于硫酸介质的乙二醛常压氧气氧化制备尿囊素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研究了以硫酸和氯化铝为酸性介质,亚硝酸钠为催化剂,常压氧气氧化乙二醛制备乙醛酸,进而在不添加酸性催化剂的条件下直接合成尿囊素的技术路线.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了氧化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为:乙二醛质量分数25%,钠醛比0.2、酸醛比0.4、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3h,在此条件下,乙醛酸收率为76.12%;缩合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为:乙醛酸尿素投料比1∶4,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3h,此时尿囊素的收率可达60.75%.
关键词:乙二醛;氧气;乙醛酸;尿囊素
-
14492.塔中北斜坡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油气差异富集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塔中北斜坡发育NE向走滑断裂体系.走滑断裂活动导致其周围一定范围内裂缝交错发育,扩大了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同时沟通深部热流体,溶蚀围岩形成大量溶蚀孔洞,促进了岩溶风化壳储集层发育,改善了储集层储集性能,增大了岩溶储层发育的深度.源-储配置关系、断裂活动期次和原油微量元素分布研究表明,走滑断裂是塔中地区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与鹰山组不整合面组合形成了下奥陶统油气输导网络格架,对油气的再分配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大型主干走滑断裂和逆冲断裂的延伸方向作为边界,将塔中北斜坡划分为20个构造区块,每个局部构造区块内油气水正常分异,油气富集程度与距走滑断裂的远近有一定关系,离断裂近,储层物性好,油气富集程度高;不同区块之间的油气富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走滑断裂;储层改造;油气运移;油气差异富集;碳酸盐岩;塔中北斜坡;strike-slip fault;reservoir reformation;hydrocarbon migration;differential enrichment of hydrocarbon;carbonate;northern slope of Tazhong
-
14493.微观液滴分布对含蜡原油乳状液流变性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通过显微镜观察并拍摄原油乳状液的微观结构图像,研究了乳状液体系分散相液滴大小及分布规律,以及微观液滴分布对乳状液体系流变性的影响机理.W/O型原油乳状液中含水率增加,引起内相液滴个数增多,小液滴所占的比例减小,相对大的液滴所占的比例增大;搅拌转速的增大,使体系内相液滴个数增多,平均液滴直径减小.通过测试在固定搅拌条件下制备的不同含水率的3种含蜡原油乳状液在原油凝点附近温度屈服特性和触变性等流变特性,可以发现随含水率的增大,乳状液体系屈服应力增大、触变性增强,且含水率越高,变化的趋势越明显.通过测试不同搅拌转速下制备的含水率为30%的原油乳状液在原油凝点附近温度的触变性,可以看出随搅拌转速的增大,体系经受同等剪切速率剪切时对应的剪切应力增大、触变性增强.进一步建立了屈服应力与测试温度、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式,其平均相对误差为9.83%.
关键词:含蜡原油;乳状液;液滴分布;屈服应力;触变性;waxy crude oil;emulsion;droplet distribution;yield stress;thixotropy
-
14494.二氯乙烷连续催化氨化合成乙二胺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以二氯乙烷为原料、氯化亚铜和2,2-联吡啶为催化剂,连续制备乙二胺.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影响因素,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了工艺条件,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 20℃,反应压力4 MPa,氨烷比24.4,催化剂加入量0.48g,氨水质量分数60%,双催化剂质量比1∶1,反应停留时间7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乙二胺的收率为64.24%.与间歇工艺相比,连续催化氨化法制备乙二胺明显提高了收率,缩短了反应周期,降低了物耗,减少了氯化氢、氨气在空气中的逸散引起的环境污染,反应条件温和、安全性高.
关键词:二氯乙烷;连续;催化氨化;乙二胺
-
14495.各向异性地层中斜井井壁失稳机理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深部层理性地层井壁稳定性必须考虑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然而目前井壁稳定设计方面仍粗略地将其近似为各向同性体,使得预测的维持井壁稳定的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不能满足安全钻井的需要.笔者在研究层理地层岩石力学特性的基础上,获得了一种考虑地层方向特性的井壁围岩应力分布公式,分析了横观各向同性地层的井壁应力分布特征,建立了新的斜井地层井壁稳定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的弹性模量、地应力和地层倾斜度的变化对井壁围岩的应力分布和坍塌、破裂压力均会产生影响,克服了常规各向同性井壁稳定分析模型不能准确预测层理性地层斜井井壁稳定的难题.因此在钻井施工设计当中,须根据地层特性选择合适的分析模型,以更好地指导现场实践.
关键词:井壁稳定;横观各向同性;拉伸破坏;剪切破坏;各向异性度
-
14496.风城超稠油O/W降黏体系评价研究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以风城超稠油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活性大分子降黏剂制备了风城超稠油O/W降黏体系,以超稠油O/W降黏体系的初始表观黏度为主要评价手段,系统考察了降黏剂用量、含水量、初始搅拌转速对风城超稠油O/W降黏体系初始表观黏度的影响.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活性大分子降黏剂对风城超稠油具有良好的初始降黏效果,在活性大分子降黏剂用量0.1%~0.2%、油水质量比10∶3~10∶4、初始搅拌转速不小于400r/min条件下,得到的风城超稠油O/W降黏体系初始表观黏度小于600 mPa·s,降黏效果显著.
关键词:超稠油;活性大分子降黏剂;降黏剂;O/W降黏体系;初始表观黏度
-
14497.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求解新方法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通过综合考虑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数学模型中无限导流裂缝、裂缝呈不同倾角、裂缝间距不等、裂缝纵向上未完全穿透地层等多种情况,建立了多段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模型.并利用源函数理论、三维特征值法和正交变换等现代数学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了该模型的压力精确解.通过Laplace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了考虑井筒存储和表皮系数影响的多段压裂水平井井底压力解.绘制了典型的试井分析样版曲线,对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可以看出该模型可以用于多段压裂水平井渗流特征研究及不稳定试井分析.
关键词:水平井;多段压裂;试井;正交变换;样版曲线;horizontal well;multistage fractured;well test;orthogonal transform;template curve
-
14498.柴达木盆地昆北冲断带古隆起油藏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基于露头、钻录井、测井、地震、测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昆北冲断带是在古地貌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受昆仑山前和昆北Ⅰ、Ⅱ号断层控制的新生代古构造带,发育古地貌隆起、地层-岩性和背斜构造等多种类型圈闭,形成了多类型的油气藏.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包括早期的古地貌隆起、良好的断层不整合疏导体系、稳定的细粒区域盖层、充足的远源供给和断层持续活动导致的长期油气充注,从而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油气藏.昆北油田的发现拓展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领域,深化了油气成藏认识.
关键词:古隆起;断块构造;油藏特征;成藏条件;昆北地区;paleo-uplift;block structure;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accumulation condition;Kunbei area
-
14499.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测井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准确识别和精细定量评价是自然界水合物开发利用和环境影响研究的基础,而地球物理测井则是除地震和钻探取心外最有效的原位识别和评价方法.电阻率和声波测井是最早应用于水合物储层识别的井内地球物理方法,由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者仍是目前水合物测井的主要方式,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技术,如环电阻率、方向电阻率、多极声波测井等;同时,其他如井内成像、密度、电磁波、核磁共振等测井方法也被综合用于识别水合物储层.经过最近20年的发展,水合物系统测井方法已从单一的测井识别发展到运用各种先进的随钻和电缆测井评价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合物储层物性的阶段,初步建立了一套基于常规油气系统的水合物系统测井评价理论体系.该套体系对均质孔隙填充型砂质水合物储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对于非均质性泥质储层(如裂隙、薄层、互层、富泥质)及胶结或骨架支撑形式的水合物储层应用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此外,钻井过程中井眼冲蚀和钻井液侵入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水合物测井识别和评价结果.通过了解不同测井方法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认为未来水合物测井技术的发展应侧重提高水合物地层识别和评价的准确性,开发复杂条件下水合物储层岩石物理模型,并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分析等方法修正所建立的岩石物理模型和校正实际的测井结果.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准确性
-
14500.东营凹陷北带古近系中深层异常高孔带类型及特征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异常高孔带类型不同,其成因机制和油气勘探思路也不相同.根据异常高孔隙度储层中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的相对含量,将原生孔隙相对含量大于50%的异常高孔带定义为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将次生孔隙相对含量大于50%的异常高孔带定义为次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古近系异常流体超压和油气的大量充注等有效保存原生孔隙的地质因素普遍存在,但目前东营凹陷中深层异常高孔带仅被界定为次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其合理性值得商榷.通过对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四段和三段中亚段碎屑岩储层的研究,北部陡坡带胜坨地区在2800~3300m和3300~3700 m存在2个异常高孔带,其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含量达到50%~90%,属原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民丰地区在4250~4400m和4750~4900m存在2个异常高孔带,其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含量达到60%~90%,属次生孔隙型异常高孔带.
关键词: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异常高孔带;古近系;东营凹陷;primary pore;secondary pore;anomalously high porosity zone;Paleogene;Dongying s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