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31.烃源岩高——过成熟阶段排烃机理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烃源岩排烃过程也就是油气的初次运移过程,常规油气只有排出烃源岩后才有可能对油气的运聚成藏作贡献.古老烃源岩演化程度高,怎样排烃的问题,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选择高—过成熟泥岩和灰岩样品,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压汞、孔隙度、渗透率及CT扫描等实验技术,观察原始泥灰岩中微孔隙及微裂隙的发育情况;然后再将岩石样品在高压釜中加热并恒温恒压72h,生排烃后与原始样品进行比对后发现,岩石在高成岩阶段温压共控下矿物发生了明显的重结晶作用,矿物颗粒变大,有大量烃类的生成,许多细小颗粒被生成的酸性物质溶蚀,从而产生了微孔隙.烃源岩孔隙度及渗透率明显改善,没有增加新裂缝.研究认为,高成岩阶段微孔隙是烃源岩的主要排烃通道之一.
关键词:烃源岩;高—过成熟阶段;排烃机理;微孔隙;模拟实验;source rocks;high-over maturation stage;hydrocarbon expulsion mechanisms;micropore;simulation experiment
-
14432.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聚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是进行聚驱后剩余油预测和挖潜的基础.利用冷冻制片、紫外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分析方法,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不同水洗程度岩样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认为,聚驱后弱水洗岩样剩余油以簇状和粒间吸附状自由态剩余油类型为主,中水洗样品束缚态剩余油所占比例达到42.9%,强水洗样品的剩余油以颗粒表面薄油膜状的束缚态分布为主.聚驱后随着驱油程度增加,轻质组分比例减少明显,而重质组分比例增加,重质组分呈连片型分布在岩石颗粒表面,轻质组分则呈小片状和较为连续的整体零散、局部富集的状态分布在粒间孔隙中.粒内微孔和粒间微小喉道处黏土矿物与轻质组分共存,在颗粒内被黏土矿物完全充填的粒内裂隙和微孔中没有原油分布.
关键词:紫外荧光;激光共聚焦;聚合物驱;微观剩余油;原油组分;ultraviolet fluorescence;laser confocal scanning;polymer flooding;microcosmic remaining oil;crude oil fraction
-
14433.稠油火烧过程中的活化能测定方法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利用克拉玛依风城稠油油田齐古组油藏的油砂样品,研究了活化能的测定方法,确定了燃烧池实验的基本步骤,并针对该油藏密闭油砂样-空气反应体系,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升温速率下反应温度和耗氧量随时间的变化,同时结合Friedman方法,计算了该反应体系的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油砂样在约200℃开始发生加氧反应,且随着加热速率的降低,初始反应温度、浓度峰值也逐渐降低;中、低温区(251~308℃)反应的活化能变化范围为170~215 kJ/mol,主要发生了加氧及裂解反应;高温区(346~398℃)反应的平均活化能为280kJ/mol,主要为重组分及焦炭的燃烧;低温区和高温区之间存在一个波谷,由于稠油组分复杂,其与氧气的反应行为在反应过程中不断变化,因此反应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火烧油层;稠油;活化能;指前因子;等转化率法;in-situ combustion;heavy oil;activation energy;pre-exponent factor;isoconversion method
-
14434.页岩吸附性能及孔隙结构特征——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四川盆地昭通区块龙马溪组页岩的TOC含量和现场含气量测试显示,下段页岩含气性好,储层也具有可改造性.利用全岩及黏土矿物分析、等温吸附实验、比表面及孔径分布等实验研究,发现页岩中干酪根纳米级孔隙发育,孔径主要分布在2~60 nm,是页岩比表面的主要贡献者.页岩与干酪根的吸附-脱附曲线形态也说明了这一现象,两者基本相似,都具有明显的滞后环.而页岩中黏土也具有一定比表面积,其含量与页岩的比表面不存在相关性.因此,TOC含量增加,页岩的比表面积增大,吸附能力增强,饱和吸附量变大,使得含气量增加.
关键词:页岩;含气量;吸附能力;比表面;孔径分布;shale;gas content;adsorption capability;specific surface area;aperture distribution
-
14435.致密砂岩层内非均质性及含油下限——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为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致密油成为世界石油勘探领域一大亮点并显示出巨大勘探潜力,中国致密油分布广且具独特地质特征.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岩心观察,发现层内单砂体级别上存在较强含油非均质性,利用薄片、氯仿沥青抽提、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高压压汞、N2气体吸附以及砂岩X射线衍射(XRD),对非均质性砂岩成岩特征、含油性、微观孔喉、孔径分布以及岩石矿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钙质胶结是导致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原因;残留烃含量相差约6倍;致密砂岩均主要发育纳米级喉道(直径<1μm).根据残留含油量和介孔平均孔径以及含油量与孔隙度的图版,认为介孔平均孔径15 nm、孔隙度2%可能是致密油的含油下限,该认识将对非常规致密油的勘探选区和资源量计算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组;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含油下限;Ordos Basin;Chang-7 oil layer of the Yangchang Formation;tight sandstone;reservoir heterogeneity;lower oily limit
-
14436.天然气碳、氢同位素部分倒转成因——以苏里格气田为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通过对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碳、氢同位素及轻烃分析,认为其天然气为来自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的煤成气.将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与其成熟度相近而沉积环境不同、以及沉积环境相近而成熟度不同的天然气进行对比发现,氢同位素值随着母质沉积环境由湖相、陆相、海陆交互相和海相的变化而变重,并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变重,这说明应用氢同位素进行沉积环境分析时一定要考虑成熟度的因素.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有碳、氢同位素序列同时出现部分倒转的现象.通过分析认为,碳、氢同位素同时倒转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累积”聚气不同阶段煤成气混合造成的.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碳同位素;氢同位素;部分倒转;轻烃;Sulige gas field;carbon isotope;hydrogen isotope;partial reversal;light hydrocarbon
-
14437.重质油组成四组分的分析实验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采用棒状薄层色谱(TLC/FID)法与柱色谱法对比分析重质油四组分试验,通过配对检验判断TLC/FID法与柱色谱法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差值小于方法再现性.TLC/FID法具有分析速度快、省时、少毒、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分析10个油样仅需1h,且准确度在薄层色谱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关键词:棒状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重质油;四组分;展开液;TLC/FID;column chromatography method;heavy oil;deployment solution
-
14438.三塘湖盆地火山灰对沉积有机质的富集效应及凝灰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勘探实践表明,有些凝灰质岩具有很高的产烃能力,可以作为非常好的生油岩.但有关凝灰质岩中有机质富集的原因,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基于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凝灰质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火山灰对沉积有机质的富集效应.研究发现,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凝灰质泥岩有机质丰度要比同层位地层中泥岩的有机质丰度高很多,表明火山灰对有机质的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凝灰质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的矿物沥青基质和层状藻类体为主、干酪根碳同位素较轻、正构烷烃为前单高峰型(主峰碳以nC15、nC17或nC19为主)以及规则甾烷、藿烷含量丰富等均表明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凝灰质泥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细菌等低等生物.火山喷发产生的气体及飘落在海水中的火山灰物质,可以在海水中释放大量的营养元素和铁元素,促进藻类/细菌的大量繁盛.这些大量繁殖的藻类/细菌是凝灰质泥岩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也是凝灰质泥岩中有机质富集的重要原因,据此,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凝灰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关键词:三塘湖盆地;火山灰;凝灰质泥岩;有机质富集;有机质来源;发育模式;Santanghu Basin;volcanic ash;tuffaceous mudstone;organic enrichment;organic origin;developmental pattern
-
14439.两种高含硫环丁砜衍生物对橡胶相容性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以环丁烯砜、正辛基硫醇和十二硫醇为原料,合成了两种橡胶密封膨胀剂正辛硫基环丁砜与十二硫基环丁砜.依据ASTM D471-2007,在加入以上两种密封膨胀剂的Ⅱ类、Ⅲ类、Ⅳ类基础油中,评价密封膨胀剂对橡胶的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橡胶密封膨胀剂能有效地改变油品与橡胶之间的相容性,并能改善密封收缩问题.
关键词:橡胶密封膨胀剂;正辛硫基环丁砜;十二硫基环丁砜;相容性;密封收缩;添加剂;rubber seal swell agent;n-octylthio sulfolane;dodecylsulfanyl sulfolane;compatibility;seal shrinkage;agents
-
14440.珠江口盆地隆起区残留洼陷地质特征与石油勘探新领域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珠江口盆地近年来勘探实践证实,储量增长主要依靠富生烃凹陷的新突破,找到发育文昌组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的潜在富生烃凹陷成为该盆地增储上产的关键,因此中央隆起带残留洼陷作为石油勘探新区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带存在19个文昌组残留洼陷,并利用“三步定洼法”系统确定残洼文昌组分布规模与结构特征,初步认为残洼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通过对已证实富生烃凹陷的类比分析,运用“无井区烃源岩评价法”,指出如隆起区残洼控洼断裂活动速率大于100 m/Ma,沉降速率大于200 m/Ma,地震剖面上具有低频连续强反射特征,则残洼文昌组发育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区残留洼陷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对拓展新区勘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央隆起带;残留洼陷;文昌组;半深湖-深湖相;勘探潜力;珠江口盆地;central uplift belt;residual sags;Wenchang Formation;deep/semi-deep lacustrine facies;exploration potential;PearlRiver Mouth Ba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