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15768 篇 当前为第 1453 页 共 1577

所属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 14521.SEC准则证实储量评估中可靠技术应用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2010年修订后的SEC准则明确提出了可以利用“可靠技术”突破传统的以井控程度和测试成果为基础的证实储量评估模式.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多年评估实践,总结提出了国内常用的4类可靠技术,包括压力系统确定流体界面、试井技术确定最大供油气范围、地震技术预测砂岩厚度及测井技术解释油气层等应用于扩大证实储量评估范围,同时总结归纳了应用于上市储量评估时对各项技术的基本要求,以及必须提供的成功案例的数量,从而满足“可靠技术”提出的与之对应的“可重复性”“一致性”“具有统计意义的证据”及“未来储量具有可增长性”的要求.深入理解SEC准则对可靠技术的相关要求,对各石油公司上市储量评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SEC准则;储量评估;油气藏边界;证实储量边界;可靠技术;SEC standard;reserves estimation;reservoir boundary;proved reserves limit;reliable techniques
  • 14522.油井套管对地磁场的影响实验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油井中的铁磁质套管受到地磁场磁化作用会产生磁化磁场,引起套管附近的地磁异常.通过对地磁异常的分析,可以判断邻井的方位.实验中利用套管在地磁环境中分别模拟了竖直井、斜井和水平井3种情况,研究了套管对地磁场所造成的影响,总结了套管对地磁场影响的规律.实验表明:邻井为斜井、水平井时,二者所引起的地磁场强度异常区域分布相似,且异常区域较大,所引起的磁工具面偏角异常分布也如此,在井的NW、SE方向磁场强度异常较大,在NE、SW方向磁工具面偏角异常较大;邻井为竖直井时,引起的磁场强度和磁工具面偏角异常区域较小,其分布与斜井、水平井不同,在南北方向磁场强度异常较大,在东西方向磁工具面偏角异常较大.通过磁场强度异常和磁工具面偏角异常的分布可判断邻井的方位.
    关键词:磁化磁场;地磁场;地磁异常;套管;磁工具面偏角
  • 14523.催化歧化法合成羟基乙酸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研究了对羟基乙酸的合成新工艺进行.以质量浓度为20%的Ca(OH)2为催化剂,在10~30℃催化乙二醛分子内歧化反应得到羟基乙酸钙,反应时间约1h为宜.羟基乙酸钙再用硫酸酸化得到羟基乙酸,产率大于95%.利用硫酸钙沉淀的形成可以方便地去除金属钙离子,反应选择性好,工艺过程简捷.
    关键词:乙二醛;氢氧化钙;歧化反应;羟基乙酸
  • 14524.柔性管段对立管严重段塞流特性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严重段塞流是深海混输立管面临的流动安全问题之一,开展混输立管严重段塞流研究对立管的流动安全及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原立管系统实验装置及改造后的混合立管系统实验装置上进行的不同工况下的严重段塞流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柔性管严重段塞流特性不同于垂直管段.在立管总高度相等条件下,利用L型立管和混合立管的流型图、压力、周期和液塞等数据分析了柔性管的存在与否对立管严重段塞特性的影响.相对于L型立管,柔性管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严重段塞流Ⅰ的范围,同时使立管底部最大压力增大约15%~20%,严重段塞周期减小约12.09%,液塞长度减小约1.38%,液塞速度增加约2.93%.在立管总高度等几何参数一定的情况下,对柔性管跨度和长度变化对严重段塞流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柔性管跨度对严重段塞流特性的影响较小;柔性管长度增加,会同时增大严重段塞流的周期和立管底部最大压力.
    关键词:混合立管;严重段塞流;压力;周期;液塞;柔性管
  • 14525.泡沫油油藏冷采后期注气吞吐开采实验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以脱气原油与活油为参照,利用非常规PVT实验方法开展了泡沫油溶气特性实验,揭示了泡沫油溶气特性,明确了天然气在泡沫油中的溶解能力以及地层压力对其溶解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天然气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以及注气时机、注气轮次对泡沫油天然气吞吐开发效果的影响.泡沫油溶气特性实验表明,天然气溶解过程分为快速溶解、波动下降和稳定3个阶段.注气前期天然气溶解速度较大,累积溶气量增加迅速;天然气溶解能力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垂向上可形成一定的混相区域;增大地层压力有利于增加天然气溶解速度和累积溶气量;各压力下泡沫油溶气能力小于活油及脱气原油,但同一深度处其含气量最多,黏度最小.泡沫油天然气吞吐实验表明,天然气吞吐比冷采开发提高采收率7.8%,注气时机应在泡点压力与拟泡点压力之间,且焖井时间不宜过长,并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地层压力.
    关键词:天然气;吞吐;泡沫油;非常规实验;溶气特性;提高采收率;natural gas;huff and puff;foamy oil;unconventional experiment;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ved gas;enhanced oil recovery
  • 14526.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富气凹陷形成控制因素与勘探实践--以陵水凹陷为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凹陷下渐新统崖城组广泛发育潮坪-湖沉积体系,其煤系地层在高地温场背景下广泛生气,是主力烃源岩;中新统莺歌海组-黄流组沉积期琼东南盆地发育中央峡谷水道,横穿陵水凹陷,水道砂体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水道砂体周围被广泛发育的半深海-深海相泥岩覆盖,封盖条件优越;热流体成因的底辟带为崖城组煤系地层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运移到莺歌海组-黄流组水道砂体中提供了有效通道。上述因素共同控制了陵水凹陷成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潜在富气凹陷,勘探发现了陵水1-1气田,显示出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
    关键词:深水区;陵水凹陷;煤系地层;中央峡谷水道;底辟带;富气凹陷;deep-water area;Lingshui sag;coal measure strata;the central canyon;diapirs;gas-rich sag
  • 14527.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沉积演化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基于琼东南盆地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对中央峡谷体系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充填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解剖,指出中央峡谷体系的“分段性”和“多期次性”特征.通过对该大型轴向峡谷体系在不同部位和不同演化阶段的差异性对比,结合晚中新世以来琼东南盆地构造 沉积条件的变化,将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的沉积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晚中新世的峡谷蕴育阶段、上新世早期峡谷的侵蚀-充填阶段、上新世晚期峡谷的平静充填阶段和更新世以来峡谷的“回春”阶段.研究表明,晚中新世早期(11.6 Ma)盆地东部的区域性构造变革事件促使了峡谷雏形的形成;上新世早期西北部和北部充足的沉积物供给、南部隆起的遮挡和东部地貌特征等因素控制了中央峡谷体系自西向东的发育,并将该峡谷限制在琼东南盆地的中央坳陷带内;上新世晚期沉积条件的变化,导致峡谷只在盆地东部发育;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因素和盆地东部的地貌特征共同控制了中央峡谷体系在更新世的“再次繁盛”.
    关键词:中央峡谷体系;沉积演化;晚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南海北部
  • 14528.官深1井超高密度钻井液技术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在全球范围内,官深1井是继官3井之后的第2口使用超高密度钻井液成功进行钻进作业的案例,该井采用2.50 kg/L以上的超高密度钻井液顺利完成了835.3m的φ316.5 mm井眼.为了安全顺利地完成官深1井的钻井作业,针对超高密度钻井液体系技术难点进行了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并开发了高固相分散剂SMS-19和超低黏胶体稳定剂SML-4,最终得出了抗污染能力较强并具有良好沉降稳定性的超高密度钻井液体系配方.利用该超高密度钻井液体系先后顺利实施了3个高压流体层的提密度压井作业,且在钻遇第3个高压流体层(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三段)以后,一次性将钻井液密度由2.55 kg/L提高到2.85 kg/L以上并顺利转入了正常钻进.考虑到超高密度钻井液在技术上的特殊性,现场维护时采用优选筛布规格、优化胶液配伍及维护量、保持合理pH值、适时调节膨润土含量以及合理控制低密度固相含量等手段,确保了钻进作业期间超高密度钻井液体系始终保持良好的流变性能.
    关键词:超高密度;加重剂;体系优化;流变性能;膨润土含量;现场维护;固相控制
  • 14529.基于Curvelet变换的稀疏反褶积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常规反褶积方法通常需要假设地层反射系数是稀疏的,然后再利用L1范数反褶积求得稀疏的反射系数来提高分辨率,但常规反褶积方法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降低了信噪比,并且反褶积后同相轴的连续性会变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Curvelet变换的反褶积方法.Curvelet变换对多维信号具有最好的稀疏表示,能获得最优的非线性逼近,因而可利用Curvelet变换来表示地震反射信号,将其引入到L1范数反褶积后,可利用稀疏的Curvelet系数来描述反射系数,从而无需地层反射信号是稀疏的假设.根据有效信号和随机噪声在Curvelet域中的分布特点,可通过阈值法来压制噪声提高信噪比,并且利用Curvelet变换对地震信号进行多维表示,可实现多维反褶积保持同相轴的连续性.最后,给出了一种阈值循环迭代算法来计算L1范数反褶积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urvelet变换的稀疏反褶积方法在提高地震分辨率的同时能有效地压制随机噪声,并保持同相轴的连续性.
    关键词:反褶积;分辨率;连续性;Curvelet变换;L1范数;信噪比
  • 14530.中国大气田成藏地质特征与勘探理论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发现45个大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28×1012m3,占全国总探明天然气储量的83.8%.中国大气田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四川和塔里木三大克拉通盆地,层系上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和三叠系.大气田储集层岩性主要为碎屑岩类,其储量占大气田总量的64.9%;其次是碳酸盐岩类,占27.9%;火山岩类占7.2%.气藏类型以岩性型和复合型为主,分别占大气田总量的40.1%和34.2%.储量丰度主要为高、低储量丰度特征,低丰度气藏储量占52.4%,高丰度气藏储量占31.8%,储量丰度的高低与储集岩类型和气藏类型有关.大气田气藏压力以常压为主,不同类型气藏异常压力的形成与其独特因素有关.大气田发现及储量快速增长与成藏地质理论认识的进展密切相关.大型构造背景、充足的烃源条件、良好的输导通道、大型非均质性储集层以及巨厚膏盐岩和泥岩盖层是大气田形成的重要条件,各种要素的时空有效配置是形成大气田的关键.研究了典型气藏的形成条件与主控因素,建立了5类大气田(大面积低渗—致密砂岩大气田、常规砂岩超高压大气田、疏松砂岩生物气大气田、碳酸盐岩大气田、火山岩大气田)的成藏模式,明确了分布规律,深化了四大领域的天然气勘探理论:①发展了近源高效聚集的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勘探理论,推动了苏里格、川中须家河组气藏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②创立了大型古油藏原油裂解的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大气田勘探理论,引领了高石1井的重大突破和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大气田勘探;③深化了碳酸盐岩台缘礁滩气藏勘探理论,有效指导了龙岗气田主体评价勘探与向西向东扩展以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风险勘探;④创立了以生烃断槽为基本单元的火山岩气藏勘探理论,指导实现了松辽盆地深层中小断陷火山岩气藏勘探的系列突破.
    关键词:大气田;天然气;地质特征;主控因素;成藏模式;勘探理论;中国;large gas field;natural gas;reservoir geology;major controlling factor;accumulation mode;exploration theories;China
首页  上一页  ...  1448  1449  1450  1451  1452  1453  1454  1455  1456  1457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