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21.基于卸压煤层气开发的构造煤储层孔渗特征与类型划分——以淮南矿区为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在淮南矿区卸压煤层气地面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的背景下,应用扫描电镜和汞注入法对淮南矿区构造煤样进行孔裂隙测试,结合井下煤层透气性和试井渗透率测试数据,探讨了构造煤储层孔渗特征.对比分析了卸压煤层气开采现场测试渗透率变化差异,揭示了构造煤卸压开采条件下影响煤层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及煤体结构差异对煤储层改造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构造煤储层类型划分方案.研究表明:随着构造变形的增强,煤中外生孔裂隙规模增大,孔容、中值孔径、孔隙度等参数增大,煤储层渗流孔含量与构造变形呈正相关,但地层条件下构造煤储层的渗流性受储层压力、煤体结构、地下水等因素控制.构造煤储层特性决定了当前原位煤层气开发技术的不可行性;而卸压煤层气开采有效解决了构造煤储层渗透率低、压力传递困难以及压裂改造效果差等技术难题,卸压开采对煤储层的改造导致的“卸压增透增流”效应主要受煤体结构控制.煤体变形越强,改造效果越好,基于不同煤体结构构造煤储层中渗流孔的含量与改造效果的一致性,认为糜棱煤是卸压煤层气开发的优质储层,碎粒煤是较优质储层,碎裂煤和鳞片状煤是一般储层,原生结构煤是不利储层.
关键词:构造煤储层;卸压煤层气开采;煤体结构;渗流孔;渗透率;tectonic coal bed;pressure-relieved CBM exploitation;coal texture;seepage pore;permeability
-
13422.不同硫酸盐引发的热化学还原作用对原油裂解气生成的影响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由于反应途径或机制不同于裂解反应,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很可能会改变油藏中原油的热稳定性和裂解气产量.为了阐明TSR作用对原油裂解气生成的影响,利用黄金管热模拟装置开展了一系列不同硫酸盐和原油的升温热解实验.非烃气体,包括H2S的大量生成表明,石膏和硫酸镁的加入引发了原油的TSR反应,其中,石膏参与的TSR作用对烃类气体的产量和生成活化能无明显影响;相对而言,硫酸镁参与的TSR反应引起了最终甲烷产量约13.1%的降低和大分子气态烃(C2+)稳定性的明显降低;氯化镁的加入导致了硫酸镁体系中H2S产量进一步的增加和烃类气体产量进一步的降低.可以证实,在硫酸镁热解体系中,C2+与活性结构HSO4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也是导致烃类气体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TSR作用对裂解气生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地层水中的硫酸盐类型和活性结构的浓度.
关键词: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原油;裂解气;接触离子对;活化能;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crude oil;cracked gas;contact ion-pair;activation energy
-
13423.华南陆缘地质特征对南海北部盆地基底的约束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资料研究,总结了华南陆缘前新生代地层的地质特征,根据南海北部盆地内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和地震剖面,利用区域地层对比方法,将盆地基底的地层、岩性和岩相按构造层从老至新与华南陆缘进行对比,以此对盆地基底的构造属性进行约束,为南海北部盆地基底油气勘探提供必要的基础地质支撑。研究发现,南海北部盆地前震旦系结晶基底属于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其上的震旦系-中生界特征与华南陆缘相似。震旦系-下古生界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岩石普遍遭受浅变质作用;上古生界仅分布在北部湾盆地,以碳酸盐岩为主,珠江口盆地及琼东南盆地缺失上古生界;中生界主要分布于阳江-一统暗沙东断裂以东地区,下部以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为主,向上过渡为陆相碎屑岩;北部湾盆地中生界零星分布。
关键词:华南陆缘;南海北部盆地;前新生代;盆地基底;构造层;South China continental margin;basin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pre-Cenozoic;basin basement;structural layers
-
13424.陆相盆地重质油成因类型及其稠变序列——以二连盆地为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应用二连盆地重质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结合其他盆地重质油典型实例,系统阐述了重质油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重质油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重质油和次生重质油,前者来自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未熟 低熟油,后者则是石油(常规油或普通重质油)进入储层聚集成藏后,由于保存条件差异,受各种稠变作用形成的高密度、高黏度重质油.重质油形成所经历的稠变作用主要包括生物降解、水洗、氧化、裂解致稠和运移聚集分异等作用.在石油运移、聚集和保存阶段,上述多种稠变因素总是交织、叠加在一起,只有在某些特定地质环境下,单个稠变因素才表现得相对突出.多数盆地或地区重质油的形成以生物降解占主导作用,其次为氧化、水洗、裂解致稠以及运移聚集分异等作用.基于二连盆地及其他盆地重质油黏度数据分析,归纳出重质油的稠变序列为,低成熟重质油(黏度100~500 mPa·s)、未成熟重质油(黏度500~1 000 mPa·s)、轻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800~2 000 mPa·s)、中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2000~20 000 mPa·s)、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20 000~100 000 mPa·s)、超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大于100 000 mPa·s).其中,轻度生物降解重质油为普通重质油;中度生物降解重质油达到普通重质油 特重质油;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为特重质油;超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为超重质油.
关键词:重质油;地球化学;成因类型;稠变序列;陆相盆地
-
13425.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水岩相互作用机制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水岩相互作用是成岩矿物演化和地层水离子变化之间的桥梁,两者通过水岩反应达到水岩体系的平衡,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并留下了水岩相互作用的证据.本文通过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储层成岩矿物的微观特征以及地层水离子地球化学特征等的综合分析,对其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及概念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研究区须家河组二段(简称须二段)和须家河组四段(简称须四段)不同的水岩体系、围岩基质及地层水背景是造成两者水岩作用机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由于较大的K+/H+活度比,须二段长石得到有效保存;须四段长石缺失的最重要原因是其本身的物源较为贫长石,同时,低K+/H+活度比导致长石溶蚀进一步降低了其中的长石含量.长石的溶解、自生矿物的沉淀和黏土矿物的转化主要受长石溶蚀—离子(K+)迁移性—伊利石化三元体系中最慢反应进程控制.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须四段的水岩体系更为开放,酸性流体数量大于须二段,须二段缺少有机CO2记录,推测与酸性流体数量较少、烃源岩为海相灰质泥页岩及构造抬升剥蚀有关,CO2运移分馏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铝硅酸盐和碳酸盐水岩作用概念模式,认为泥页岩并不是水岩体系中的封闭性因素,相反是水岩体系的第一开放对象,泥页岩(煤层)同时是物质提供者和接受者,是整个水岩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地层水;储层;水岩相互作用;须家河组;川西坳陷
-
13426.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盐间泥页岩储层特征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结合盐间泥页岩油藏强超压和稠油的特点,以岩心描述、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泥页岩孔隙度测试以及测井资料为手段,对东濮凹陷柳屯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简称沙三上亚段)盐间泥页岩储层开展岩性、储集空间、物性以及储集类型研究,进而对盐间泥页岩储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结果表明,盐间泥页岩储层岩性复杂,碎屑岩矿物、碳酸盐矿物和蒸发盐矿物组成了复杂盐韵律段;刚性矿物和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中偏低,强超压,构造缝和超压缝发育;有机质孔隙和与基质有关的孔隙较发育,为泥页岩主要储集空间;而裂缝与有机质孔隙结合提高了储层的渗透性.在此基础上,将沙三上亚段盐间泥页岩储层划分为4类.这一分类方案可为本区泥页岩油藏的进一步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泥页岩储层;有机质孔隙;分类评价;柳屯洼陷;盐间层段
-
13427.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资源战略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在全球油气资源潜力和发展趋势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资源类型及其在五大油气合作区的分布特征,并解剖了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全球资源战略.指出全球常规油气资源增长有限,但非常规资源极其丰富且开采程度极低,世界石油供求总体平衡但地区间差异很大;中国石油公司油气资产遍布全球但分布极不均衡,主要为陆上常规油气资产,且油远多于气,并以高风险国家为主;而国际大石油公司实行的则是海陆兼顾、油气并重、常规和非常规并举的资源战略,积极抢占海洋常规油气资源,快速加大陆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投资力度.有鉴于此,在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油气合作条款日趋苛刻的条件下,中国石油公司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合作,并购具有资源特点的独立石油公司,大力获取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步进入海洋勘探开发领域,积极发展上、下游一体化,努力构建以“中国-中亚-饿罗斯油气资源自供给体系”为核心的中国石油海外油气资源战略.
关键词: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战略;全球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五大油气合作区;Chinese oil companies;overseas strategy;global oil gas resources;unconventional oil gas;five major oil-gas cooperation regions
-
13428.基于单砂体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以葡北油田葡Ⅰ油组窄、薄砂体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为例,提出了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因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因,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单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的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单砂体潜力最大,剩余油主要为注水下窜型、顶部型、段塞式和欠注型4种类型,可以分别采用厚注薄采、油水井调剖堵水、井网调整和加密井网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体,剩余油表现为“蜂窝状”,建议利用注水井调剖和油层压裂来优化注水效果,进行剩余油挖潜.
关键词:单砂体;剩余油;水下分流河道;特高含水期;窄薄砂体;single sand body;remaining oil;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extra-high water cut period;thin and narrow sand body
-
13429.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为了研究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应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页岩表面纳米级孔隙微观形态,并通过低温氮吸附法测定了页岩的氮气吸附等温线,同时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储层孔隙处于纳米量级,孔隙类型可分为有机质纳米孔、黏土矿物粒间孔、岩石骨架矿物孔、古生物化石孔和微裂缝5种类型,其中有机质纳米孔和黏土矿物粒间孔发育最为广泛;页岩孔径分布复杂,既含有大量的中孔(2~50 nm),又含有一定量的微孔(<2 nm)和大孔(>50 nm);孔径小于50 nm的微孔和中孔提供了大部分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是气体吸附和存储的主要场所;页岩阈压非常高,孔喉分选性好,连通性差,退汞效率低,中孔对气体渗流起明显贡献作用,微孔则主要起储集作用.
关键词:页岩;纳米级孔隙;扫描电镜;氮气吸附;高压压汞
-
13430.微生物驱产出液群落结构与现场生产动态的关系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利用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对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现场的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跟踪分析.监测数据包括试验区的注入水和4口受效油井.通过多样性指数计算和聚类分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别比较了油井产出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且重点分析了其与油井生产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油井、不同时间的群落结构相似性高度一致.这种相似性与油藏代谢产物乙酸变化的一致性说明:微生物群落分析能够很好地反映油藏微生物变化的真实情况;微生物驱油工艺的实施能够促进内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改变,油藏微生物多样性与油井产量在整体上呈负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为微生物驱油现场油井受效评价提供了潜在的依据.
关键词:微生物驱油;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群落结构;油井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