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611.PFOS在锐钛型TiO2表面吸附行为的理论研究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2-1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B3LYP方法对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锐钛型TiO2表面的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中化学吸附包含双齿双核(BB)和单齿单核(MM)在内的4种可能的吸附构型.吸附能(Eads)及反应吉布斯自由能(△Gads)的计算结果表明,PFOS分子易于与TiO2表面发生氢键作用吸附;化学吸附表现为PFOS分子与TiO2表面的水分子(H2O)和羟基(—OH)反应,且与取代—OH相比,H2O取代相对更容易发生,其中,MM1构型(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为化学吸附中的优势构型.PFOS在锐钛矿表面吸附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反应自发性顺序如下:H-Bonded(氢键吸附)>MM1(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BB1(取代两个表面水分子)>MM2(取代一个表面羟基)>BB2(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和一个表面羟基).成键结构分析表明,TiO2表面H2O/—OH官能团与PFOS上的磺酸基之间形成了中等强度的氢键;在化学吸附过程中,电荷从PFOS分子向TiO2表面发生转移,生成Ti—O—S化学键,电荷转移主要来自PFOS分子的O和F原子.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全氟辛烷磺酸;锐钛矿;吸附结构;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Anatase;Adsorption structure
-
162612.从工程技术角度浅析页岩气的开采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从工程技术角度提出了页岩气有效开采的工程关键主要在于深入理解压裂机理、储层可压性评价、低成本实现大的压裂裂缝体积和“工厂化”作业实施等.剖析了页岩气的压裂改造机理,提出了低、中、高渗透储层和致密储层的压裂改造分类新方法及其主要实现策略.提出储层可压性是页岩气“甜点”选择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内容是评价裂缝和层理、页岩脆性、水平应力差.实现低成本、但产生足够大而有效的压裂裂缝体积是页岩气有效产出的关键,提出了低成本裂缝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阐述了“工厂化”作业的主要做法,从地质条件、工程技术现状、地面和水资源方面分析了中国“工厂化”作业施工与北美地区的主要差距,提出了实施要点.
关键词:页岩气;水力压裂;缝网压裂;工厂化作业;可压性;shale gas;hydraulic fracturing;fracture network;fracfactory;fracability
-
162613.涂布颜料用丙烯酸类分散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造纸和纸制品业] [2014-02-15]
概述了造纸涂布颜料用丙烯酸类分散剂的聚合工艺、分散机理,以及丙烯酸类分散剂在颜料分散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丙烯酸类分散剂;自由基聚合;分散机理;颜料分散;acrylic acid-based dispersant agent;radical polymerization;dispersion mechanism;pigment dispersion
-
162614.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测井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准确识别和精细定量评价是自然界水合物开发利用和环境影响研究的基础,而地球物理测井则是除地震和钻探取心外最有效的原位识别和评价方法.电阻率和声波测井是最早应用于水合物储层识别的井内地球物理方法,由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者仍是目前水合物测井的主要方式,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技术,如环电阻率、方向电阻率、多极声波测井等;同时,其他如井内成像、密度、电磁波、核磁共振等测井方法也被综合用于识别水合物储层.经过最近20年的发展,水合物系统测井方法已从单一的测井识别发展到运用各种先进的随钻和电缆测井评价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合物储层物性的阶段,初步建立了一套基于常规油气系统的水合物系统测井评价理论体系.该套体系对均质孔隙填充型砂质水合物储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对于非均质性泥质储层(如裂隙、薄层、互层、富泥质)及胶结或骨架支撑形式的水合物储层应用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此外,钻井过程中井眼冲蚀和钻井液侵入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水合物测井识别和评价结果.通过了解不同测井方法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认为未来水合物测井技术的发展应侧重提高水合物地层识别和评价的准确性,开发复杂条件下水合物储层岩石物理模型,并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分析等方法修正所建立的岩石物理模型和校正实际的测井结果.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准确性
-
162615.卷烟燃吸模拟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烟草制品业] [2014-02-15]
设计了一种卷烟燃吸模拟装置,对其控温性能进行了评价,比较了烟丝在该装置中模拟燃吸时的裂解产物与卷烟采用吸烟机抽吸产生的烟气成分之间的差异,考察了采用该装置裂解烟丝所产生的NH3,HCN和苯酚的重复性.结果表明:①该装置具有较快的升温速率和较大的样品容量,当升温速率分别为50,100和150℃/s,未装载样品时,其实测温度曲线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80%,5.10%和8.10%,装载样品时,RSD分别为3.50%,3.65%和9.02%;②该装置能够实现烟丝裂解产物的定量捕集,裂解产物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141种成分,比卷烟烟气成分多16种,其产生量也高于烟气成分的释放量;③该装置裂解烟丝样品的实验重复性较好,NH3,HCN和苯酚的RSD分别为2.54%,7.32%和3.11%.
关键词:卷烟燃吸模拟装置;控温性能;烟丝;裂解产物;卷烟烟气;GC/MS
-
162616.微纤化纤维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造纸和纸制品业] [2014-02-15]
介绍了微纤化纤维(MFC)的制备方法、表面改性、特性及其应用,讨论了原料种类和纤维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三大化学组分对木质纤维微纤化的影响,阐述了不同的预处理工艺对制备MFC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微纤化纤维;预处理;表面改性;应用;microfibrillated cellulose;pretreatment;surface modification;application
-
162617.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沉积演化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2-15]
基于琼东南盆地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对中央峡谷体系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充填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解剖,指出中央峡谷体系的“分段性”和“多期次性”特征.通过对该大型轴向峡谷体系在不同部位和不同演化阶段的差异性对比,结合晚中新世以来琼东南盆地构造 沉积条件的变化,将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的沉积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晚中新世的峡谷蕴育阶段、上新世早期峡谷的侵蚀-充填阶段、上新世晚期峡谷的平静充填阶段和更新世以来峡谷的“回春”阶段.研究表明,晚中新世早期(11.6 Ma)盆地东部的区域性构造变革事件促使了峡谷雏形的形成;上新世早期西北部和北部充足的沉积物供给、南部隆起的遮挡和东部地貌特征等因素控制了中央峡谷体系自西向东的发育,并将该峡谷限制在琼东南盆地的中央坳陷带内;上新世晚期沉积条件的变化,导致峡谷只在盆地东部发育;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因素和盆地东部的地貌特征共同控制了中央峡谷体系在更新世的“再次繁盛”.
关键词:中央峡谷体系;沉积演化;晚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南海北部
-
162618.树种多样性计算方法的比较
[农、林、牧、渔业] [2014-02-15]
采用5种常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基于相邻木空间关系的树种空间多样性指数(TSS),计算2类12种具有不同混交度的模拟林分和甘肃小陇山林区12种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树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运用物种丰富度和相对多度的结合计算物种多样性,不同模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调查数据的数目与群落中种的分布比例直接影响多样性计算结果,且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对稀少种并不敏感;基于相邻木空间关系的树种空间多样性指数(TSS)具有多样性随物种丰富度增大而增大的一般属性,不受调查栋数和样地大小的影响,对稀少种敏感,且该指数能够正确表达出具有相同物种数量群落的树种空间隔离程度的大小,是一种良好的测度树种多样性的指数.
关键词:树种多样性;树种空间多样性;计算方法
-
162619.竹材颗粒燃料——中国具有商业开发潜力的生物质固体燃料
[农、林、牧、渔业] [2014-02-15]
从资源特性、结构特性和热解特性阐述竹材是我国开发生物质固体燃料的潜在资源,通过对比木材与竹材的显微构造和化学组成,分析制备竹材颗粒燃料的可行性,并利用实验室小型生物质颗粒成型机制备竹材颗粒燃料.通过性能测试,竹材颗粒燃料所有性能均能达到美国燃料协会《民用/商用生物质颗粒燃料》要求,具有较好的商业价值潜力.
关键词:生物质固体燃料;竹材;竹材颗粒燃料;制备与性能
-
162620.超碱金属复合物Al7X0/-(X=F,Cl,Br,I)的结构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2-1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一系列超碱金属复合物Al7X0/-(X=F,Cl,Br,I)的几何结构及二阶非线性光学(NLO)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卤素的连接对Al0/-簇的几何构型影响均很小.计算得到Al7X和Al7X-体系的垂直电离能(VIE)均低于Cs原子的第一电离势(IP=3.90 eV),表明这些体系具有超碱金属的性质,可称其为超碱金属.此外,采用CAM-B3 LYP,M06-2X和PBE0等3种泛函计算了该体系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结果显示,上述体系均具有较大的第一超极化率(β0),其中Al7I-的风值为21679 a.u.,是已知超碱金属复合物BLi6F(11459 a.u.)的1.9倍.值得注意的是,该类体系的第一超极化率随着卤素电负性的减小而增大,即Al7Fo/-<Al7Cl0/-<Al7Br0/-<Al7I0/-,与其垂直电离能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非线性光学性质;超碱金属;第一超极化率;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y;Superalkali;First hyperpolariz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