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 [2025-01-10]
二永债:大行注资以及化债可能会减少银行二永债补充需求,明年二永债供给可能会收缩,同时部分银行可能会因为资产质量的提升而受益。
[金融业,] [2025-01-10]
当前信用债中存量结构以城投债为主,城投债定价短中期核心看政策,长期看基本面。2024 年地方平台发债融资受政策影响持续收紧,叠加房地产市场持续回调影响宏观经济企稳复苏,企业扩表意愿仍较低,信用债利差难以走阔,预计短中期内资产荒局面仍将延续。
[综合,金融业,] [2025-01-10]
2024 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处于缓慢上升过程,呈现出服务偏强、制造业偏弱的结构性复苏格局。展望 2025 年,一是发达经济体的财政滞后效应基本消失。二是较高无风险利率的限制性仍在。三是从历史规律来看,发达经济体的上升周期可能已近尾声。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25-01-09]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高运算能力已成为企业和使用者竞争的关键资源。无论是建筑设计中的3D建模、工程领域的复杂模拟,还是高解析度的影片剪辑,企业与专业人士对电脑的运算需求都在提升。家用和商用电脑在面对高负载的专业软体时,往往会出现延迟、宕机,甚至无法满足多工处理的需求。这些问题导致工作流程中断,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因此,专为复杂运算设计的各类型工作站应运而生。这包括:图形工作站、高性能计算工作站、工业自动化工作站及网络服务工作站。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025-01-08]
1-11 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速 36%,比亚迪市占率达 35%。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1-11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为1126.2万辆,同比增长35.6%,对应渗透率40.3%,相比 2023 年全年提升 8.8pct。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销量来看,1-11 月 CR10 为 77.9%,比亚迪仍以 331.5 万辆的零售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市占率达 34.5%。此外,今年车企销量同比增速较快的包括赛力斯、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等,分别同增379%、252%和94%。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25-01-07]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化工各子行业、各产品表现分化。2024 年 1-10 月,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累计营收分别同比增长4.30%、7.10%、4.70%,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8.03%、提升34.41%、提升2.99%。从具体产品价格来看,截至 2024 年 11 月 17 日,重点跟踪的化工产品中有40.59%的产品年内均价较 2023 年均价有所上涨。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5-01-07]
截至 2024 年 12 月 24 日,年初以来交运板块涨幅约 12.5%,与之对比沪深 300 涨幅为 15.4%。虽然涨幅略低于沪深 300,但运输板块在申万一级板块中涨幅依旧相对靠前。子板块中,市场对于高确定性子板块和周期底部反转的子板块更加关注。回顾今年全年,我们认为量升价降是今年运输行业比较明显的一个趋势,而消费端的降级对于这种变化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量升意味着国内市场的潜在需求依旧有待挖掘,价降则说明了增量客户对于性价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沉市场的重要性继续凸显。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25-01-07]
2024年以来,在国补+大促的双重优惠下,扫地机品类量价齐升,销额表现亮眼。截至2024年11月30日,扫地机品类销额同比上升46%,销量同比上升37%。据奥维云网数据,截至2024年11月30日,扫地机线上、线下销量分别实现392.05万、18.07万台,同比+35%、+112%。行业线上均价3282元,同比+3.05%,线下均价4710元,同比+6.6%,呈现量价齐升的趋势,线上、线下销额分别达135.85亿、8.75亿元,同 比+42%、+127%。
[综合,金融业,] [2024-12-31]
“资产荒”逻辑强化、正股市场积极因素逐步积聚,转债资产再次表现出自身的周期性。展望 2025 年,有两个关键性问题需要思考:(1)正股市场预期仍有分歧,那么当前位置是已有“泡沫”还是刚进入估值抬升阶段、空间判断?新变量如何影响明年择时?(2)岁末年初,准备抢筹的资金以及阶段性止盈的资金该如何布局?
[金融业,综合,] [2024-12-25]
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总体延续政治局会议精神并进一步细化。展望明年,在外需面临较大不确定的情况下,扩内需的重要性凸显。政策方面提升了对居民收入以及物价回升的关注度。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除了具体数字必须等到两会才能确定以外,已释放了较大的积极信号,明确了适时降准降息,明确了赤字率、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都会提升,在历史上较为罕见,也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内需政策上,对于“两新”以及“两重”方面的支持力度或将继续加大,同时加强居民保障的支持,也有利于提 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信心。科技方面仍是重点,不过需要整治“内卷式”竞争。防风险方 面,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已明显下降,但房地产仍需关注政策的落实效果、销售回升的持续性、投资的见底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