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871.重瓣山茶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CjAPL1的全长克隆与表达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3-11-15]
为研究A功能基因在山茶花重瓣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扩增方法,从重瓣山茶花品种‘金盘荔枝’发育早期的花芽中获得了山茶花AP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CjAPL1,GenBank登录号JX657332.该基因全长114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741 bp,5'非编码区长度206 bp,3'非编码区长度202 bp.经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CjAPL1基因编码一条含有24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与猕猴桃、八仙花等植物的Ap1蛋白同源性均在75%以上.Rea-time PCR结果显示,CjAPL1基因在‘金盘荔枝’不同发育时期花芽中的表达量为:花芽发育早Ⅲ期>花芽发育早Ⅱ期>花芽发育早Ⅰ期>现蕾期,表达趋势表现为先逐渐升高而后急剧降低;花器官不同部位中的表达量为花柱最高,其次为子房和萼片,在雄蕊下部和外轮花上部中的表达量最低.这些差异表明,CjAPL1基因可能在‘金盘荔枝’重瓣花形成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山茶花;CjAPL1基因;序列分析;相对荧光定量PCR;表达;Camellia japonica;CjAPL1 gene;sequence analysis;relative real-time PCR;expression
-
44872.1,2-二苯基乙烯基膦钯(Ⅱ)催化的Sonograshira交叉偶联反应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3-11-15]
合成了含有大位阻和富电子膦配体的1,2-二苯基乙烯基膦配体,并研究了以1,2-二苯基乙烯基膦配体和二氯化二苯腈合钯(Ⅱ)为催化剂催化的Sonograshira交叉偶联反应.
关键词:乙烯基膦配体;钯;Sonograshira交叉偶联反应
-
44873.CBTC列车安全定位中通信中断时间的研究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2013-11-15]
通信中断的存在会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CBTC列车安全定位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列车安全间隔距离.CBTC车地通信系统大多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越区切换中断是导致通信中断的主要原因,根据IEEE 802.11协议的越区切换流程,本文推导出越区切换中断时间与列车速度的关系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安全定位的实现方法和移动闭塞系统中列车安全间隔距离的计算方法,推导出通信中断时间与影响安全定位的因素之一——估计的运行距离及列车运行安全间隔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建立两列列车追踪运行模型,仿真不同通信中断时间下两列车的追踪间隔距离.采用此关系表达式进行理论计算的结果与仿真结果验证了通信中断时间与估计的运行距离及列车运行安全间隔的关系表达式是合理的.
关键词:安全包络;估计的运行距离;安全间隔距离;通信中断;越区切换;802.11
-
44874.核磁共振谱研究PAA-F108-PAA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3-11-15]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伴随水解的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酸-聚醚嵌段共聚物(PAA-F108 -PAA),并通过氢核磁共振波谱和二维核Overhauser效应谱(2D NOE)研究了温度、羧酸基团中和度(α)及盐浓度对PAA-F108-PAA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胶束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AA-F108-PAA分子的临界胶束化温度受α影响较小,受盐的种类和浓度影响较大.当α=0.14(0.01 mol/L KCl)时,在6℃条件下,PAA-F108-PAA分子处于塌缩状态,而在60℃条件下,聚氧化丙烯(PPO)链段发生疏水聚集形成胶束的核,PAA链段与PEO链段相互作用形成胶束的壳;当α=0.80(0.01 mol/L KCl)时,在6℃条件下,PAA-F108-PAA分子处于相对伸展状态,而在60℃条件下,PPO链段仍发生疏水聚集形成胶束的核,PEO与PAA彼此分离形成胶束的壳.增加KCl的浓度至1 mol/L,PAA-F108-PAA分子的临界胶束化温度显著降低,KCl对PPO和PEO链段都表现出脱水作用.但KI的浓度增加至1 mol/L时,PAA-F108-PAA分子的临界胶束化温度仅略微增加,KI对PPO链段表现出脱水作用,而对PEO链段表现出增溶作用.
关键词:聚丙烯酸聚醚嵌段共聚物;胶束化行为;氢核磁共振波谱;二维核Overhauser效应谱
-
44875.4-(5-氯-2-吡啶偶氮)-1,3-苯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火法冶炼镍基体料中的钴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013-11-15]
研究了以4-(5-氯-2-吡啶偶氮)-1,3-苯二胺(5-Cl-PADAB)分光光度法测定火法冶炼镍基体料中钴的最佳实验条件.探讨了合适的样品溶液制备方法,对比了不同酸度下络合物的生成情况,确定了最适宜的检测波长,以及显色液加入量等.实验表明,以合适量的柠檬酸铵溶液作为掩蔽剂,可以消除Ni2+、Cr3+、Cu2+等元素对钴的干扰;Fea+由于含量太高,消除其干扰时,除柠檬酸铵掩蔽外,还需在绘制校准曲线时向标准溶液中加入与样品中相当量的Fe3+予以消除.在优化条件下,钴的浓度在0.005%~0.5%内符合比尔定律.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所得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一致,实验室内平行测定11次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1.6%~3.2%之间.该法可应用于火法冶炼镍基体料中钴的分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4-(5-氯-2-吡啶偶氮)-1,3-苯二胺(5-Cl-PADAB);钴;火法冶炼;镍基体料
-
44876.矿物掺合料对C100~C120超高强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013-11-15]
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胶凝材料总量、水泥用量及超细粉煤灰用量对超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了硅灰、超细粉煤灰与复合硅材等矿物掺合料对C100~C120超高强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超高强混凝土强度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水泥在胶凝材料中所占的比例;超细粉煤灰与硅灰复掺对超高强混凝土工作性能与强度改善效果较好;复合硅材对超高强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强度均有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超高强混凝土;超细粉煤灰;硅灰;复合硅材;正交试验
-
44877.双掺杂介孔催化剂Fe-Ti-MCM-41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3-11-15]
通过对负载型Ti-MCM-41催化材料进行铁离子掺杂,制备了双掺杂介孔催化剂Fe-Ti-MCM-41.采用XRD,FTIR,HRTEM,BET和ICP等方法对材料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金属铁离子掺杂量和后处理温度等对介孔钛硅催化材料氧化催化性能的影响.当掺杂量较低时,铁离子主要是通过化学键键合在分子筛上,呈分子级分散,得到的催化剂对环辛烯、环己烯、苯乙烯和2-甲基苯乙烯等底物都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当掺杂量较高时,金属易形成聚集态,导致催化剂比表面积下降,使催化活性降低.
关键词:Ti-MCM-41分子筛;铁离子掺杂;催化环氧化;环辛烯
-
44878.几种手性醇在纤维素键合的SBA-15基手性固定相上的直接拆分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3-11-15]
在强酸性条件下,以三嵌段聚醚P123为模板,合成了孔径大且粒径均匀的SBA-15介孔二氧化硅微球.将含有少量三乙氧硅丙基氨基甲酸酯残基的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通过分子间缩聚作用固载到氨丙基化的SBA-15微球上,制得手性固定相;采用常规和非常规的流动相模式,对一些芳香醇的消旋体进行了手性拆分.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BA-15微球不仅分散性良好,具有规则的二维六方孔道结构,而且消除了微孔;所制备的键合手性固定相不仅固载手性选择剂的量大,而且经六甲基二硅胺烷封端后可有效改善拖尾现象,对实验选用的手性醇具有较高的拆分能力;与大孔硅胶为基质的同类纤维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相比,该固定相对同种手性消旋体的分离因子明显提高.
关键词:介孔SBA-15二氧化硅微球;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键合手性固定相;手性分离
-
44879.4-乙基-2,3-双氧代哌嗪-1-甲酸甲酯的合成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1-15]
建立了一种制备第三类头孢抗生素中间体4-乙基-2,3-双氧代哌嗪-1-甲酸甲酯的新方法.该方法以l-乙基-2,3-双氧代哌嗪和氯甲酸甲酯为原料.考察了缚酸剂种类和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溶剂种类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4-乙基-2,3-双氧代哌嗪-1-甲酸甲酯的适宜反应条件为:以丙酮为溶剂、以三乙胺为缚酸剂、n(1-乙基-2,3-双氧代哌嗪)∶n(氯甲酸甲酯)∶n(三乙胺)=1.0∶1.2∶1.8、反应温度-10℃、反应时间5h.在此条件下,产品收率为97%;经HPLC分析,产品纯度为99.2%;1H NMR表征结果显示,合成产物为4-乙基-2,3-双氧代哌嗪-1-甲酸甲酯.该方法产品成本低,毒性小,收率高,后处理简单,“三废”排放少,具有很高的工业应用前景.
关键词:4-乙基-2,3-双氧代哌嗪-1-甲酸甲酯;1-乙基-2,3-双氧代哌嗪;氯甲酸甲酯;三乙胺;丙酮;抗生素;4-ethyl-2,3-dioxopiperazine-1-methyl formate;1-ethyl-2,3-dioxopiperazine;methyl chloroformate;triethylamine;acetone;antibiotics
-
44880.InAs(001)表面金属化的转变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3-11-15]
论述了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InAs(001)基片上生长InAs时,样品表面由富As的(2×4)向富In的(4×2)转变的现象.通过控制生长参数生长出了较好的富As(2×4)表面.在As压不足的情况下,轻微的提升样品衬底温度,样品表面逐渐转向富In表面的(4×2)结构,呈现出(3×1)混合相.通过实验分析及软件模拟确定表面(4×2)结构区域已覆盖多达90%,表明样品表面大部分已金属化.
关键词:RHEED;MBE;STM;InAs表面重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