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22-03-18]
2 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高增长。2 月新能源上险24.7 万辆,同比增长162.3%, 环比下降21.5%(表现好于去年同期35.5%的环比降幅)。其中纯电动乘用车上险 18.7 万辆,同比增长133.8%,环比下降22.0%;插电混动乘用车上险5.9 万辆, 同比增长325.0%,环比下降19.6%。
[汽车制造业] [2022-03-17]
汽车轻量化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路径,底盘与车身结构件一体压铸空间广阔。轻量化目的是减少整备重量而不牺牲可靠性等性能指标,是综合安全性、力学性能和经济性的系统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针对汽车轻量化制定了2035年燃油/纯电动乘用车轻量化系数降低25%/35%的目标。轻量化提升燃油车油耗表现,增加电动车续航里程,有效缓解纯电动车续航里程的瓶颈问题,其中车身+底盘结构件作为汽车轻量化重要组成部分,轻量化趋势明确,空间广阔。
[汽车制造业] [2022-03-17]
在疫情、地缘政治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汽车生产的重要原材料铝、镁、锂、钢、石油、橡胶、芯片等价格持续高企,整车和零部件端成本持续承压,2 月起部分整车企业官宣涨价,市场担忧供给端压力最终传导到需求端,汽车板块近期回调幅度较大,我们认为原材料价格走势短期难以预测,但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升级趋势不改,仍然是未来5-10 维度的主线逻辑,部分零部件下跌到合理估值水平,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我们推荐自主崛起方向的混动(比亚迪/长城/吉利)/小鹏汽车等新势力/特斯拉/广汽埃安及其产业链,增量零部件方向的1)数据流方向关注传感器、域控制器、线控制动、空气悬挂、车灯、玻璃、车机、HUD、车载音响等环节。2)能源流方向:关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中小微电机电控、IGBT、高压线束线缆连接器等环节。标的方面推荐福耀玻璃、伯特利、华阳集团、星宇股份、拓普集团、德赛西威、科博达、胜蓝股份、保隆科技、玲珑轮胎等。
[汽车制造业] [2022-03-17]
1Q22 大宗原材料价格重回涨势,引发市场对中游制造业利润担忧。受国际事件影响,大宗原材料价格在一季度重回涨势,并在近一周成为影响汽车零部件板块股价的主要因素。按最新期货价格(3 月首周)较12 月底的涨幅来看,从高到低排序,各原材料价格最新涨幅大致为碳酸锂+80%>钯+43%>铑+35%>铝+15%>铜、聚氯乙烯PVC+4%>冷轧板(钢)+2%>天然橡胶-7%。虽然PVC当前涨幅较小,但由于石油价格猛涨,市场对PVC 后续涨价预期较强。大宗涨价预期下,市场对汽车零部件在内的中游制造业盈利开始有所担忧。
[汽车制造业] [2022-03-16]
负极材料是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成本占比8%左右。天然石墨虽 然具备成本和比容量优势,但人造石墨在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充放电 倍率表现更为优秀,市占率在80%以上。天然石墨市场份额高度集中, 人造石墨市场仍较分散。主要由各负极厂商产品定位带来价格以及市场 的分层,从而造成格局相对分散且稳定的局面。目前来看负极材料市场 已形成三大四小格局,尚未走出绝对龙头,“三大”企业间无绝对差距, “四小”市占相近,追赶“三大”意愿强烈。
[汽车制造业] [2022-03-16]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指出今年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2)工 信部长肖亚庆对今年新能源车销量表示乐观。据中国证券报消息,3 月5 日工信部长肖亚庆表示,今年1 月和2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情 况非常好,均增长了一倍多,预计今年会实现预期目标,甚至可能会 大幅超出预期目标(中汽协预期为500 万辆)。在2 月的国新办发布 会上,工信部还曾表示将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奖 补、车船税减免优惠等政策。
[汽车制造业] [2022-03-16]
车身结构件一体化压铸是汽车行业轻量化及降本提效的必然选择,由特斯拉引领,蔚小理等新势力跟进,福特、沃尔沃、大众等 传统主机厂逐渐从犹豫到转型。2021年由特斯拉、文灿等率先突破后地板一体化压铸工艺,2022年受益于后地板产品量产、前机 舱产品突破、6000吨以上大压机产能上量以及产业链工艺和技术进步,产业化趋势将明显提速。
[汽车制造业] [2022-03-16]
3月3日,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发布了2021年积分价格预测联合研究成 果:积分核算年度预测区间为2600-2900元/分(基于2021年中视角,对于 2021年1月-12月交易期的预测);积分交易年度预测区间为1000-1400元/ 分(基于2022年初视角,对于2022年1月-9月交易期的预测)。
[汽车制造业] [2022-03-15]
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的未来发展潜力大。上游氢能源行业符合能源转型需求,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产业链上下游均为有良好前景的蓝海市场,从而有望共同驱动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向好发展。氢能及燃料电池的产业链长、产值大。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2021年以来,在国家层面上有关氢能和燃料电池相关的政策持续加码,推进氢能及燃料电池的推广和应用。
[汽车制造业] [2022-03-15]
技术与产品驱动,龙头新能源车企进入全新上升周期。我国新能源车消费进入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阶段,比亚迪通过领先的电动车技术积累及丰富的新能源车产品突破原有品牌天花板,实现了产销规模的跃升,手握核心技术底座—如刀片电池、经多轮迭代的混动系统、e3.0 全新电动车平台,实现2C 端赋能自身整车品牌,2B 端向行业开放新能源车产业链资源,实现更强规模效应和更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