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21-05-27]
4 月乘用车终端销量同比增长 19.1%,前 4 月累计同比增长 55.3%。库销比已经基本正常,短期芯片供给紧张影响仍可控。节能与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持续向好,渗透率显著提升。自主品牌 4 月终端销量增速居前,份额同比提升。
[汽车制造业] [2021-05-23]
4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6 万辆和20.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 倍和1.8 倍,继续刷新当月历史产销记录。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 万辆和17.1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 倍和2.2 倍;插电混动汽车分别完成产销3.4 万辆和3.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9%和70.8%;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6 辆和38 辆,同比分别下降67%和48%。1-4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5 万辆和73.2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 倍和2.5 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3.7 万辆和61.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 倍和2.8 倍;插电混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 万辆和11.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 倍和1.4 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0 辆和188 辆,同比分别下降52.1%和32.9%。
[汽车制造业] [2021-05-22]
科技巨头入局将会是强有力赋能,其一方面带来全球顶尖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将迫使传统车企加速转型。受限于自身制造能力,初期大概率采取同主机厂合作造车模式,而合作伙伴预计会以腰部车企为主。真正形成气候仍需要3年左右时间,为传统车企提供宝贵时间窗口,而相比于科技巨头补足制造能力,传统车企补齐智能化更难,转型决心与最终成效或将成为未来生存关键。
[汽车制造业] [2021-05-22]
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5-10 年投资的优质”赛道”,在2020 年风口启动之初,市场最关注的是汽车的电动化属性。新能源车是最确定性的方向,资本市场提前以科技股的投资理念给予特斯拉、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高市值。随着苹果、小米等手机厂商进入智能汽车”赛道”,以及华为、Mobileye、百度等新兴Tier1 赋能传统车企后来居上,智能电动汽车格局充满不确定性。而巨头大规模入局,意味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智能电动汽车终局不定,但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我们认为当前阶段上游零部件产业链的投资机会是相对确定的。围绕智能化这条主线,建议首先关注感知层投资机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1-05-22]
与前两代半导体相比,以GaN、GaAs为代表的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物理特性优势明显,下游应用广泛,在5G基建、5G终端射频和新能源车等多重推动,以及化合物半导体的国产替代趋势下,未来成长空间广阔,相关厂商有望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新三板公司中,建议关注具有相关技术储备的公司。
[汽车制造业] [2021-05-22]
坚定看好特斯拉及造车新势力产业链龙头,继续强烈推荐三条主线:一是特斯拉及欧洲电动车供应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天赐材料、容百科技、恩捷股份、中伟股份、新宙邦、璞泰来、科达利、当升科技、宏发股份、汇川技术、三花智控);二是供需格局扭转/改善而具备价格弹性(天赐材料、华友钴业,关注赣锋锂业、天齐锂业、多氟多、天际股份);三是国内需求恢复、量利双升的国内产业链龙头(比亚迪、天奈科技、星源材质、欣旺达,关注德方纳米、诺德股份、嘉元科技、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中科电气)。
[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1-05-19]
守正:坚守新能源汽车主线,2020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在5%以内,在碳中和背景下,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强烈推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中的龙头标的: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恩捷股份、天赐材料、璞泰来。出奇:锂电池产业链持续供需紧平衡,关注产能持续扩张的低估值二线动力电池标的,强烈推荐:欣旺达、孚能科技、鹏辉能源。新能源汽车:政策+供给双驱动,行业持续高景气。锂电池:“新三化”—头部集中化、材料体系分化、全球化。
[汽车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2021-05-19]
一季度整车行业收入及盈利均超越 19 年同期水平。在成本上升及会计政策调整背景下,部分公司盈利能力仍实现同比改善。存货:细分子行业周转率不同程度提升。整体经营性现金流改善,整车好于零部件公司。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21-05-19]
行业整体平稳增长,Q1 收入明显反弹。盈利承压趋缓,经营性现金流不断向好。金融科技增速领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景气依旧。智能汽车量产加速,景气度有望继续抬升。存量与增量并举,金融科技迎确定性机遇。 政策叠加趋势,工业+云需求潜力可期。
[汽车制造业] [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