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21-08-07]
根据中汽协,新能源汽车21 年6 月批发销量25.6 万辆,同比增长139.3%,21 年H1 累计销量120.6 万辆,同比增长201.5%。乘用车方面,6 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24.1 万辆,同比增长153.4%,其中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分别销售19.8 万辆和4.4 万辆,占比分别为81.9%和18.1%。6 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15.4%,再创新高。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汽车制造业] [2021-08-06]
近年来,在全国汽车产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吉林省汽车产业保持稳定发展。2020年,吉林省汽车产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一季度内产销短期停滞,资金链和供应链受阻,中小企业生存困难,还面临一系列中长期次生影响。但是吉林省采取多项措施助力汽车产业恢复,二季度开始产业运行基本回归正轨,而未来一段时间产业组织格局、区域竞争态势、生产方式被迫转变等一系列变化,也给吉林省汽车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未来吉林省汽车产业应抓住发展机遇,将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完善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产品系列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端自主品牌,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融业,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021-08-06]
本报告梳理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概况,分析了影响新能源销售模式变革的主要原因,总结了新能源销售模式变革的主要特征,并对未来新能源汽车销售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介绍了新能源汽车销售模式变革的几个典型创新案例。
[汽车制造业] [2021-08-05]
景气上行:需求旺盛+折扣收窄+库存低位,我们认为汽车周期持续上行,且受芯片影响本轮复苏周期有所延长,预计年底或明年年初进入补库存阶段。
核心因素:芯片短缺扰动+大宗价格上涨迎来边际改善。优质新车上市,将进一步优化供给,加速新能源渗透率提升。
科技赋能:智能化是本轮自主崛起的胜负手。新势力重新构建国产零部件体系,华为打造智能汽车生态圈。
[汽车制造业] [2021-08-05]
理想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创新者,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和较好的营销策略,仅凭单一车型实现了增程式电动车的商业成功,未来几年,随着新平台、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快速进行,将进入开支高增长期。未来理想纯电产品能否获得成功,持续融资是否顺利尚有待观察。但品牌塑造及产品定义能力是理想的优势。
[汽车制造业] [2021-08-05]
长城、长安、吉利、比亚迪作为自主品牌龙头企业,发力智能电动化转型,终端渠道精耕细作,在2021 年下半年及2022 年均有新车上市,新一轮产品强势周期来临,持续看好。
[汽车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21-08-04]
我国目前已规划或建设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示范基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推进的测试及示范区,以北京市、上海市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为代表;另一类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自主建设的测试道路或示范区,长沙市即其中之一。本文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为研究对象,从测试区的建设情况、运营管理情况、技术增值发展情况三个方面对测试区进行了综合研究论述。未来,要立足湘江新区,面向全国,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开放道路、智能驾驶长沙示范区为基础,根据产业平台型综合运营商的战略定位,以“平台运作”“创新驱动”“产业链协同”为经营核心,通过“横向拓展为主、纵向一体化为辅、分阶段逐级实施”的发展型战略,努力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
[制造业] [2021-08-01]
从本篇报告开始,我们将以月度专题方式聚焦面向C 端的中国制造,从宏观策略总量到各细分行业进行全面月度跟踪。当前,国内制造整体处于高位,6 月出口、社销略超预期,下半年叠加原材料成本阶段性见顶,企业盈利有望逐渐恢复。继续关注成长制造以及当前性价比优且基本面有望逐渐环比改善的整车、大家电板块等。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 [2021-08-01]
后面看,由于新能源汽车产品力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升速度超预期,有望早于2025 年实现20%的渗透率目标,这
意味着政策更多起到托底的作用,在汽车电动化的浪潮中,我们看到了汽车消费市场的重新洗牌,而除了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以及消费电子或家电制造商纷纷入局,这些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而我国由于前期的产业链培育,中游产业实力较强,新能源产业链中长期有望复制“苹果产业链奇迹”。从竞争格局上来看,我们建议把握在下游需求高增的情况下,带来的中上游结构性短缺。方向上,我们建议寻找供给扩张短期内慢于需求扩张的方向,换言之要留意扩产周期较长或扩产具备壁垒的方向。标的方面,建议关注华友钴业、天赐材料、亿纬锂能、中科电气、雅化集团、蔚蓝锂芯、多氟多等。
[汽车制造业] [2021-08-01]
钠离子电池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近几年开始迎来产业布局,处于生命周期的导入阶段。在能源变革大时代下,钠离子电池在资源丰富度、成本方面优势明显,未来几年随着产业投入的加大,技术走向成熟、产业链逐步完善,有望在储能等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对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成熟的储能技术形成一定的补充。推荐:宁德时代(正在开发钠离子电池的全球锂电龙头)、华阳股份(参股中科海钠)、欣旺达(已储备钠离子电池专利),建议关注:浙江医药(参股钠创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