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30464 篇 当前为第 2802 页 共 3047

所属行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28011.共同装载吴茱萸碱和Fe3O4纳米粒子的磁性药物载体的制备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2-15]

    以单甲醚-聚乙二醇-聚(丙交酯-乙交酯)(mPEG-PLGA)作为载体,采用溶液透析的方法共同装载抗癌药物吴茱萸碱和Fe3O4磁性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及体外释放实验、普鲁士蓝染色、体外毒性实验和磁靶向研究,综合评价了磁性纳米药物载体的性能.结果表明,磁性药物载体胶束分散性良好,粒径均一,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能够实现药物缓释,具有磁靶向特性.
    关键词:磁性纳米粒子;聚乙二醇/聚丙交酯-乙交酯;吴茱萸碱;缓释;磁靶向特性;Magnetic nanoparticle;Poly (ethylene glycol)/poly (lactide-co-glycolide) (mPEG-PLGA);Evodiamine;Sustained-release;Magnetic targeting property
  • 28012.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行为的模拟研究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2-15]

    利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CGMD)方法研究了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在不同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分析了主链刚性及链长对自组装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溶剂对主链为良溶剂而对支链为不良溶剂时,两亲性接枝共聚物随主链刚性的增加自组装形成花状胶束、花桥状胶束及桥状胶束,并且组分比例对自组装结构影响很大;随着链长的增加,柔性链出现单花状胶束到多花状胶束的转化.当溶剂对主链为不良溶剂而对支链为良溶剂时,可得到近球形或椭球形核壳状胶束及束状结构;不同链长时,柔性接枝共聚物链均只能得到近球形的单核壳状胶束.
    关键词:两亲性接枝共聚物;自组装;选择性溶剂;花状胶束;桥状胶束;核壳状胶束
  • 28013.二氧化钛颗粒表面的光催化反应过程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2-15]

    综述了TiO2颗粒表面光催化反应过程的研究进展.以电子空穴机理为主线,结合最新研究结果,分析了电子空穴机理的具体反应历程.并按照光生电子空穴分离、自由基产生和自由基氧化3个过程分析了TiO2颗粒表面光催化反应历程,重点分析了自由基产生过程,明确了Ti3+和O-2等基团的形成过程和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基于TiO2光催化反应历程,提出了TiO2光催化活性的调控措施.通过提高电子和空穴复合几率,可抑制TiO2的光催化活性;通过减小禁带宽度,或抑制电子和空穴复合,可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
    关键词:二氧化钛;光催化;光生电子;光生空穴;自由基
  • 28014.乌头类生物碱组分在CYP450中的代谢指纹图谱及对CYP450活性的影响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2-15]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多反应监测(MRM)技术,结合多探针底物方法,对单酯型及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组分对细胞色素P450(CYP450)亚型的活性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对单酯型和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组分在CYP450中的代谢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活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酯型生物碱组分对CYP2C及2D的抑制能力较强,其IC50值分别为7.44和6.74 μmol/L;双酯型生物碱组分对CYP1 A2,3A,2C和2D均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39.48,70.44,17.36和86.04 μmol/L.代谢指纹图谱显示,双酯型生物碱组分在大鼠肝微粒体中有6个特异性产物可以作为该反应的特征峰.
    关键词:乌头类生物碱;细胞色素P450;代谢指纹图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探针底物;Aconite alkaloid;Cytochrome P450;Metabolic fingerprint;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Cocktail probe substrate
  • 28015.基于AuNPs/PDDA-GO纳米复合物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对SirT1蛋白的检测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2-15]

    基于AuNPs/PDDA-GO纳米复合物制备了一种新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将其用于SirT1的检测.首先,在电极表面修饰复合材料AuNPs/PDDA-GO,然后将目标蛋白SirT1固定到修饰了AuNPs/PDDA-GO的电极表面,再通过特异性免疫反应结合一抗(Ab1)和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二抗分子(HRP-Ab2),最后用示差脉冲伏安法检测电流信号,实现了对SirT1蛋白水平的测定.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SirT1蛋白的浓度在0.1~100 ng/mL范围内与响应电流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29 ng/mL.
    关键词:AuNPs/PDDA-GO纳米复合物;SirT1蛋白;电化学免疫传感器;AuNPs/PDDA-GO nanocomposite;SirT1;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 28016.甲醇钠催化合成2,2,4-三甲基-1,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2-15]

    研究了合成2,2,4-三甲基-1,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的新工艺.以异丁醛为原料,甲醇钠为催化剂,由一段反应工艺实现醇醛缩合、坎尼扎罗两步反应生成目标产物,较好的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4 g甲醇钠/(200 g异丁醛),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4h,使得异丁醛的单程转化率达到80%以上,目标产物的选择性达到97%以上.
    关键词:2,2,4-三甲基-1,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异丁醛;甲醇钠
  • 28017.纺织品溶胶功能改性研究进展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2-15]

    综述了通过掺杂功能性添加剂制备功能性溶胶,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实现在纺织品上成膜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将带有疏水基团的偶联剂或其他功能性有机组分掺杂到溶胶母体后可赋予织物拒水拒油效果或抗皱耐磨性;通过制备TiO2或ZnO等功能性溶胶能改善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将纳米Ag+掺杂到溶胶中或制备TiO2功能性溶胶能提高织物抗菌性;将功能性物质掺杂到溶胶母体中会增强纺织品阻燃或抗静电性.最后展望了溶胶-凝胶技术在纺织品应用中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溶胶-凝胶技术;功能改性;涂层;防护性能;纺织品
  • 28018.锂化硼氮纳米管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理论研究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2-15]

    基于硼氮纳米管(BNNTs),研究了多重锂化硼氮纳米管Lim-(n,0,l)BNNTs(n=6和8,l=2 ~4)的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表明,在Lim-(n,0,l)BNNTs中,Li原子上的自然键轨道电荷接近+1 (0.769~0.827 e),表明Li原子上的电子转移到了硼氮纳米管上,从而形成了多重锂盐.同时发现,增加管长和拓宽管径都可有效地增加体系的一阶超极化率.更重要的是,Lin-(n,0,l)BNNTs的紫外-可见吸收主要发生在270~290 nm附近,且当管长增加时,Lin-(n,0,l)BNNT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生了蓝移,改善了非线性与透光性之间的关系.此外,Lin-(n,0,l)BNNTs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垂直电离势(VIP)=5.85 ~6.0 eV].
    关键词:硼氮纳米管;非线性光学;锂化;透光性;Boron nitrogen nanotube;Nonlinear optics;Lithiation;Transparency
  • 28019.复方乌头汤配伍贝母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2-15]

    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及UPLC-MSn技术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合,对乌头汤分别与川贝、浙贝按照制川乌与贝母生药质量比1∶1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在PLS-DA模型中,乌头汤与川贝、浙贝配伍前后的煎煮液均可明显区分.乌头汤与川贝共煎后获得8个化学标志物,可鉴定出7个化合物,其中尼奥灵、附子灵及苯甲酰基新乌头原碱在共煎后含量上升,塔拉定、10-OH苯甲酰基乌头原碱、10-OH苯甲酰基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基去氧乌头原碱在配伍后含量下降.乌头汤与浙贝共煎后获得7个化学标志物,分别为Chuanfumine、Songorine、塔拉定、尼奥灵、附子灵、苯甲酰基新乌头原碱和10-OH苯甲酰基新乌头原碱,所有化学标志物的含量在共煎后均降低.
    关键词:乌头汤;川贝;浙贝;十八反;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Wu-tou-tang;Fritillariae cirrhosae;Fritillariae thunbergii;Eighteen incompatible medicaments;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UPLC-MS)
  • 28020.PFOS在锐钛型TiO2表面吸附行为的理论研究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2-1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B3LYP方法对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锐钛型TiO2表面的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中化学吸附包含双齿双核(BB)和单齿单核(MM)在内的4种可能的吸附构型.吸附能(Eads)及反应吉布斯自由能(△Gads)的计算结果表明,PFOS分子易于与TiO2表面发生氢键作用吸附;化学吸附表现为PFOS分子与TiO2表面的水分子(H2O)和羟基(—OH)反应,且与取代—OH相比,H2O取代相对更容易发生,其中,MM1构型(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为化学吸附中的优势构型.PFOS在锐钛矿表面吸附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反应自发性顺序如下:H-Bonded(氢键吸附)>MM1(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BB1(取代两个表面水分子)>MM2(取代一个表面羟基)>BB2(取代一个表面水分子和一个表面羟基).成键结构分析表明,TiO2表面H2O/—OH官能团与PFOS上的磺酸基之间形成了中等强度的氢键;在化学吸附过程中,电荷从PFOS分子向TiO2表面发生转移,生成Ti—O—S化学键,电荷转移主要来自PFOS分子的O和F原子.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全氟辛烷磺酸;锐钛矿;吸附结构;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Anatase;Adsorption structure
首页  上一页  ...  2797  2798  2799  2800  2801  2802  2803  2804  2805  2806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