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21-08-17]
东莞园区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园区统筹发展,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增强园区经济对全市发展的引领性、支撑性、标杆性作用,推动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专题研究按照“三个聚焦、五个突出、一园一策”的研究思路,聚焦各类园区发展的短板以及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问题,剖析园区发展存在的突出困扰和短板,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21-08-17]
本文对2014年道路交通安全现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总结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对不同因素导致的道路交通安全运行问题进行了识别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道路交通安全预警体系和立体化应急响应体系。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1-08-16]
本报告综合描述了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载货类商用车产销情况,按重型车辆、中重型车辆、轻型车辆、微型车辆等细分市场分析了2016年该市场的发展情况及变化趋势,剖析了载货类商用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经济及产业政策方面预测了2017年载货类商用车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汽车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021-08-16]
本报告描述了2016年我国客车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新能源客车市场、客车行业新技术及部分重点企业发展情况,分析了2016年我国客车行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并就进一步推动客车工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21-08-16]
本报告阐述了201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状况,分析了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格局、产业链、产品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后市场等情况,以及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面临的挑战。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导,在顶层设计、产业结构、自主创新和产业环境等方面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提出了发展建议。
[汽车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1-08-16]
本文介绍了2016年国内外主要汽车企业发展概况,国内企业包括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3各;国外企业包括大众汽车公司、丰田汽车株式会社等9家。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21-08-16]
新中国铁路走向海外的历史由来已久,早期在亚洲和非洲国家所开展的铁路援助项目是中国铁路“走出去”最早的篇章。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铁路建设能力脱胎换骨,具有了与世界铁路强国一争高下的实力,在海外开展了包括高速铁路在内的多个铁路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铁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设施联通过程中,中国企业必将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将对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021-08-13]
2020年二季度以来,吉林省服务业发展逐步恢复,各行各业都进入复苏通道。从行业表现来看,传统服务业复苏相对缓慢,现代服务业表现良好。吉林省服务业在运用新技术、构建新模式、打造新载体和拓展新内容方面积极实践,创新发展亮点颇多。但是服务业创新发展仍受到科技创新环境不佳、信息技术服务水平滞后、新经济体量小等因素的制约。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吉林省应以创新思维谋划服务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内容,做好政策落实、促进结构优化、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拓展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21-08-13]
2020年河南网络舆情事件呈现以下特点: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年的舆论焦点;涉官负面事件减少,教育、民生、公共道德类事件增多;背景因素不再主导事件的走向;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力和持续性减弱。同时,网络舆情事件也折射出一些新问题:“信息瘟疫”干扰抗疫大局,自媒体乱象频出,网络空间的娱乐色彩日渐浓厚,一些基层管理部门的舆情应对注重技巧而轻视本质。网络舆情的正确应对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需要引入治理理念。发挥“舆论共同体”的作用,实现共同治理,彰显事件的是非曲直,是舆情应对的根本。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21-08-13]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发展迅猛,逐渐在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的主要特点,结合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案例,针对广州节能工作各主体、环节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探讨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广州节能工作效力和能源预警能力,并形成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