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22-11-17]
10 月狭义乘用车市场批发/零售销量实现同比增长,环比下降,体现“金九银十”特征。10 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219.1 万辆,同比+11.0%,环比-4.6%;10 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184.0 万辆,同比+7.3%,环比-4.3%。分品牌看:(1)自主品牌零售94 万辆,同比+22%,环比+5%;(2)主流合资品牌零售70 万辆,同比-9%,环比-6%;(3)豪华车零售21 万辆,同比+16.0%,环比-29.0%。
[汽车制造业] [2022-11-17]
11 月7 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召开。论坛以“开放、合作、共赢——新形势下国际品牌汽车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重点围绕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解读。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参加论坛。装备工业一司表示,目前是我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将落实对外开放政策,高水平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共同维护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汽车制造业] [2022-11-17]
截至2022/10/31,近一年万得新能源汽车指数下跌20.4%,然而,估值 (PE,TTM)大幅下降57.9%至30.1 倍,估值大幅下降主要是相关上市公司 盈利显现。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股票的刻板印象是估值高,其实,随着前 期股价回调、业绩高增长兑现,估值已经大幅下降至30 倍,目前估值处在 近一年最低水平,建议积极关注。
[汽车制造业] [2022-11-17]
随着氢能五大示范城市群的推广效应逐步显现,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投放进入密集期, 2022年Q3共计1346辆燃料电池汽车交付使用,其中五大示范城市群共投放超1000辆。同 时,今年我国氢能领域已完成35起投融资,总金额超过63亿元,资本加速进入。未来随 着更多氢能投资项目落地,产业协同效应将逐步凸显,将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中的研发、 制造等环节的进程,拓展更多下游应用场景,建议关注氢能产业布局完善、具备核心竞 争力的投资机会。
[汽车制造业] [2022-11-17]
2012Q4-2018Q4 完整演绎了SUV行情6年时间的4个阶段。月度渗透率25%-30%是行情的重要 拐点阶段,【渗透率-板块指数-估值】前半场共振,下半场分化。2013年:指数小幅震荡,成 长初探。2014年:业绩估值双升,成长主导板块。2015年:大起大落,成长依然是主角。2016 年:成长与价值共舞,全面向好!2017年:全面拥抱核心资产,分化显著。2018年:泥沙俱下 ,业绩估值双下修。
[汽车制造业] [2022-11-16]
卷绕和叠片是锂电池中段生产的核心环节,相较于卷绕,叠片工艺能更好提升电池性能,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方面具备优势,此前未能大规模应用主要受制于生产效率低、工艺控制等问题。目前,主流电池企业均有叠片电池技术路线规划,在方形电池大尺寸趋势下,伴随叠片设备技术进步,叠片工艺有望得到大规模应用。
[汽车制造业] [2022-11-16]
铝合金车身结构件增加带来拼接工艺难度升级,多因素逐步完善共同推动一体化压铸推广。铝合金用料的不断增加,车身结构件拼接工艺采用原有的冲压+焊接工艺难度提升。随着压铸设备吨位不断提升+免加热合金+真空高压压铸等工艺的不断完善,铝合金一体化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在成本、效率、安全、精度的多重需求推动下,特斯拉率先尝试一体化压铸技术,完成Model Y车型的后底板一体化压铸,其它车企陆续跟进,2025年国内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92亿元(扣除特斯拉)。
[汽车制造业] [2022-11-16]
行业策略:坚定看好后市行情,电车产业链坡长雪厚,目前全球电动车渗透 率仅10%左右,成长性十足;结构看,这轮是自主车超级崛起周期,趋势不 可逆,短期悲观预期已经充分定价。选股上看,电池产业链:围绕个股成本 和产品竞争力,配置低成本优势龙头;零部件:关注特斯拉供应链、被动安 全、微电机等各赛道龙头;整车:关注车型周期向上的比亚迪等。
[汽车制造业] [2022-11-16]
10 月24 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Model 3 和Model Y 全系降价1.4-3.7 万元,其中Model 3 后驱版和Model Y 后 驱版补贴后起售价分别为26.59 万元和28.89 万元,降价幅度分别达到5.0%/8.8%;国产最高价格车型Model Y 性能 版降价2 万元,起售价为39.79 万元。另外,特斯拉中国推出“冷光银”车漆免费选配、重新上线车主推荐计划、 复购积分换礼等优惠措施。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2-11-15]
2022 年第四季度新能源汽车板块高景气度仍将维系,短期疫情扰动因素边际趋弱,长期新能源车需求向好趋势不改。从细分赛道看,负极、隔膜、导电剂等赛道供需格局当前偏紧,竞争格局和公司盈利能力较为出色;同时电池厂商在向下游传导成本的机制逐渐见效,叠加部分中游材料价格趋势向下,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