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021-08-17]
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车迎来快速发展,配套的充换电行业的成长性不可忽视。充电设备及运营服务未来5 年CAGR 均约40%,充电运营商行业集中度高。提高利用率、提高充电收入以及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功率,能够改善充电桩盈利。换电行业未来市场空间巨大,运营车辆及短倒重卡将成为重要应用场景,绑定运营商的设备公司优先受益。
[汽车制造业] [2021-08-15]
7 月乘用车终端零售150 万辆,同比下降6.2%,新能源车增长203%,下游需求较好。21H2 重点看好新能源车和自主整车的投资机会。7 月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150.7 万辆,同比下降8.2%,环比下滑1.9%;1-7 月累计批发1132.8 万辆,同比增长21.6%;7 月零售销量150 万辆,同比下降6.2%,环比下降4.9%,与历年的平均月度环比增速相当,1-7 月累计零售1144.5 万辆,同比增长22.9%。7 月销量较去年同期下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二是芯片供应边际恶化导致供给不足。全球汽车芯片供给不足导致国内部分车企7 月大幅减产,其中南北大众受到冲击较大。随着东南亚疫情得到控制,芯片企业逐渐复产,行业产销有望得到改善。
[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21-08-15]
从近期政策与市场动态来看,“双碳”工作的具体推进更趋市场化,主要体现于:官方发文,引导完善分时电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更经济
的方式解决尖峰用电需求问题,更好发挥电价的信号作用,并有助激发储能产业发展活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7 月16 日顺利启动,近期运行良好,为探讨环境效益成本核算方式市场化提供重要平台。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1-08-12]
汽车电动化大势所趋,各国纷纷制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以纯电、油电混合为主要动力形式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插混和纯电车型中,动力电池取代燃油成为能量储存形式,电动机成为了主要的动力输出来源,因此用于电能转换的功率半导体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据EVTank 预测,至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200 万辆。按照英飞凌数据,每辆新能源汽车(纯电及插混)所用功率半导体价值量330 美元计算,届时新能源车用功率半导体市场有望达到39.6 亿美元,实现30.8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汽车制造业] [2021-08-12]
基于目前市场估值水平,以及未来3-6 个月的新能源汽车环比交付增速预期,我们偏好比亚迪和理想汽车,其中比亚迪为我们的行业首选。我们对于覆盖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偏好次序为:比亚迪>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21-08-11]
我们长期坚定看好新能源如光伏及风电行业发展;但由于风光发电特性原因,储能、电网改造及完善电价机制同样非常重要,这也是保障我国电力供应安全的基础;本次的新型储能意见、共享储能模式及分时电价政策,理顺了国家电网的作用,也推动工商业领域储能的应用。
[汽车制造业] [2021-08-09]
国内终端重塑。2020 年以来终端已从之前政策驱动的 B端主导,转向市场驱动的C 端主导,增速与空间全面打开。需求结构按车级呈现“沙漏”形态:A00 级电动车凭借极致性价比实现对同等级燃油车和代步车的全面替换;B+级高端电动车凭借智能化的科技体验收获市场认可。
[汽车制造业] [2021-08-08]
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半年销售渗透率超过12%,超出市场预期。随着新能源车型日益增加,我们认为市场呈现出显著的“供给创造需求”特点。车型方面,若扣除A00 级车型销量贡献,我们观察到主流车型渗透率提升约3 个百分点,显示终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显著提升。我们将2021 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自192 万辆上调28.1%至246 万辆,并预计插混车型下半年将起势,同时新势力企业将随芯片供应边际改善实现销量快速增长。面对近期市场波动,对比其它行业,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已经完成了政策规范期,成为市场上稀有的高增长高确定性资产,因此我们预计资金将持续流向这类头部资产。我们重申新能源汽车行业“优于大市”评级。基于目前市场估值水平,以及未来3-6 个月的新能源汽车环比交付增速预期,我们偏好比亚迪和理想汽车,其中比亚迪为我们的行业首选。我们对于覆盖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偏好次序为:比亚迪>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小鹏汽车。
[汽车制造业] [2021-08-08]
智能电动汽车横跨汽车、电子、计算机、IoT 等多领域,催生万亿级市场空间,以蔚来为代表的头部新势力品牌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精选赛道实现突围。且伴随电动智能化发展,传统汽车产业链关系重塑,部分具备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零部件企业有望依托中国市场通过全球化配套顺势崛起为全球细分行业龙头。
[汽车制造业] [2021-08-08]
特斯拉国产车型经过数次降价,使得本土供应商成本优势尽显。我们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在不断提升,相关公司将持续受益。我们重点推荐:1. 精达股份:特斯拉电机国产化加速扁线电机产业趋势,公司先发优势明显,扁线扩产放量在即;2. 均胜电子:安全业务整合进入尾声、高毛利率订单逐步放量,业绩迎来拐点。同时加速布局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座舱业务,打开估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