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1.一场新材料新技术“大秀”
[纺织业] [2019-06-19]
石墨烯、生物基、可再生、无染色纤等技术创新掀起了一场来自纺织上游产业的"时尚风暴"展会3日入场观众12000人次,达成意向订单金额9000万元。中国首个坯布纱线及化纤专业展——2018中国柯桥坯布纺织新材料展交出了一份令各方满意的答卷。
关键词:新材料;轻纺城;纺织工业;
-
1522.康平纳色纱惊艳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
[纺织业] [2019-06-19]
近日,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独树一帜的展示风格和模特走秀,高质量的展品和高品质的服务让康平纳智能染色公司首次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客商的青睐,康平纳展位人潮涌动,国内外客商纷纷前来参观洽谈。通过模特走秀,展示了绚丽多彩的系列休闲服饰,更加直观展现出康平纳筒染色纱的高质量品质,赢得了参观客商的阵阵掌声。在108个不同色系的纱线墙前,不时有客商和代理商前来
关键词:康平纳;纱线展;
-
1523.八大商机,还远远不能代表印度
[纺织业] [2019-06-19]
印度关键行业吸金正猛注意了!全球资金正加速往印度移动!在莫迪政府强势推动下,印度对外国投资放松了警惕心理,投资大门逐渐打开。伴随着优惠政策的推进和"印度制造"崛起的野心,印度成为全球投资重地。当然,正处在"走出去"大潮中的中国企业是不会放弃这样的好机会的。据印度光辉旅游总经理阿杜在《进出口经理人》杂志2018年年初主办的"第八届出展企业CEO岁末沙龙"上介绍,中国已成为印度国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来源之一,其
关键词:纺织业;班加罗尔;塑料行业;纺织工厂;
-
1524.加强纺织服装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研究
[纺织业] [2019-06-19]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情趣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所以对服装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服装产品不仅仅要关注造型是否吸引人们眼球,还要把好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关,让人们在追求更高审美眼光的同时,可以穿的舒心和放心。为了更好地加强对于纺织服装质量安全的把控,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概念应运而生,旨在更好地监督纺织服装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安全生产,以及评估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是否达到国际规定有关标准。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研究
-
1525.广西纺织服装行业产学研合作路径探索
[纺织业] [2019-06-19]
纺织服装业是广西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但产业规模体量小、科技创新能力弱,产学研合作松散,在全国的地位不高。现站在企业的角度,深入研究广西纺织服装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建议,并就产学研合作的路径作了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有着产业集聚的优势,应把握住这次外贸模式创新的机会加快发展,乘着跨境电商发展的东风扬帆破浪。
关键词:纺织服装;;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融合
-
1526.非织造布用针刺机的结构设计及减振性能分析
[纺织业] [2019-06-19]
针刺技术主要是为了对非织造布纤维网进行固结,运用于一些中厚型产品的生产。由于其简单实用的特点深受欢迎。针刺技术主要是运用机械来实现,在世界范围内非织造布超过40%以上用这种方法进行固结。但是随着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传统的针刺法已经与现实的需要严重不符合。为了提高国内针刺机的竞争力,提升国产针刺机的性能,特别是在《纺织机械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性意见》中专门对针刺机提出了“要实现针刺频率高速化、针刺机构模块化、针刺机构运动高精度化、针刺机控制系统智能化等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就实现针刺频率高速化这一目标而言,经研究发现现阶段限制国内针刺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总结起来主要是由于针刺机自身的特性决定的,特别是针刺机在高频工作时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会严重限制了针刺频率的提高。本文为减小振动这一目的,重新对针刺机中的针刺机构进行结构设计并进行减振性能分析,对针刺机构采用双轴反驱动偏心机构。这种驱动方式不仅在重量和尺寸上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缩减,而更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减轻水平方向上的不平衡力,从而大大减小了机器的振动幅度,进而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也提高运行的效率。这些都是单轴偏心机结构所无法比拟。对改进后的针刺机构利用Pro/E进行三维建模,对针刺机构进行了运动分析,对针刺机构的关键部件:主轴、偏心轮、曲柄、连接销钉和带孔长版的零件尺寸都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和强度校核,应用ABAQUS软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从新机构的云纹图中可以看出套筒下部的受力为零,满足要求。最后对针刺机构的改进而发生变化的针刺机的箱体、床身、动力机构和和电机做了三维建模和改进设计。
关键词:针刺技术;;针刺机构;;减振;;三维建模;;有限元分析
-
1527.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研究
[纺织业] [2019-06-19]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中国经济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以劳动力、环境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全球生产,使得中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出口贸易迅速扩张,推动中国经济持续30年快速增长。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资源浪费日益严重、对外能源依存度过高。这些问题逐步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在中国“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之路。这意味着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和工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动力都将发生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规模粗放型向效率集约型转变,工业对外贸易发展动力将从扩能增“量”为主向效率提“质”为主转变。基于以上分析和背景,本文研究聚焦于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GTFP)评价。全要素生产率(TFP)~1是基于技术进步基础上提出的生产效率评价指标,是指总产出与全部投入生产要素之比,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水平。全要素包括有形生产要素和无形生产要素:有形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三个基本的生产要素;无形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管理和技术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指全要素生产产出增长率超出有形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全”的意思是经济增长中不能分别归因于有关的有形生产要素的增长的那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可以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指标,是探究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有助于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即分析各种生产要素增长、技术进步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增长是要素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提高型增长,从而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GTFP)是指一种考虑环境成本的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指标,用于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中存在的问题。能源投入和碳排放是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中反映环境成本最常用的指标,因为几乎所有的生产都离不开能源的使用,而能源的使用又必然伴随着碳的排放。提高出口产品的GTFP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考虑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提高出口产品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尽管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生产效率问题广受关注,但现有的评价模型存在以下不足:(1)没有考虑产业关联关系;(2)没能将环境效率评价和出口产品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进行有机的结合;(3)没能将总效率(E)评价和各生产要素效率评价纳入同一个模型;(4)没有将研究细化到分行业分省域层面。首先,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需要考虑产业关联关系。众所周知,一个经济系统中,各部门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需要消耗其他产业部门的产出,该产业部门的产出也会作为投入品被其他产业部门所消耗。一个国家在进行出口品的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中间产品和服务,一国(区域)某产业部门的出口产品生产效率不仅与本产业部门的产品生产效率相关,还与其上游产品的生产效率相关。在对中国工业分行业GTFP进行评价时,如果能将产业的关联关系纳入评价模型,将提高效率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其次,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的GTFP评价需要将环境效率评价和出口产品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进行有机的结合。现有的研究要么侧重单个产业生产效率评价,要么侧重一国(区域)环境效率评价,缺乏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的研究。生产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行业或企业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投入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按照这一定义,在衡量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的生产效率时,从产业关联的视角看,就是比较单位出口产品的生产所耗费的各种主要生产要素的总投入量(完全消耗量)。总投入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行业产品生产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投入(直接消耗),二是为了生产中间投入产品而消耗的生产要素投入(间接消耗)。现有的研究在对出口产品生产效率进行评价时,只是简单沿用了国内单个行业的生产效率评价方法,即只比较单位行业产品生产所耗费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消耗量,没有考虑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对生产要素的间接消耗量。在将这种基于本行业直接消耗数据基础上计算的行业生产效率评价方法简单应用于出口产品生产效率评价时,就存在不合理性。在对中国工业出口产品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评价时,如果能将所有的生产投入、产出要素都能用完全消耗量替代直接消耗量,效率评价结果将更加合理。第三,现有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的GTFP评价模型没能将总效率(E)评价和各生产要素效率评价纳入同一个模型。研究中国工业出口产品GTFP评价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其效率,如果能将总效率(E)评价和各生产要素效率评价纳入同一个模型,不仅能知道哪个行业的效率低,而且可以知道哪些生产投入、产出要素(资本效率(Ek)、劳动力效率(El)、能源效率(Ee)、碳排放效率)的效率低,进而明确导致该行业效率低的具体来源,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最后,现有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的GTFP评价模型研究没有细化到分行业分省域层面。中国工业出口产品GTFP既存在行业上的差别,也存在地区的差异。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单一行业或地区的GTFP评价上,缺乏深入到分行业分地区的研究。如果能将中国工业出口产品GTFP评价研究深入到分行业分地区层面,不仅可以知道哪些行业GTFP偏低,而且可以知道哪些地区的GTFP偏低,从而为地区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以上问题,本文从产业关联的视角提出了修正的中国工业出口产品GTFP评价模型。然后,应用本文提出的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GTFP)评价模型从多个层面分析了2008年、2013年中国工业行业的总效率、资本效率、劳动力效率、能源效率、碳排放效率。接着,分析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的GTFP和中国工业行业出口产品市场份额(间接反映出口竞争力的一个指标)间的关系,以检验中国工业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后,基于以上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运用竞争性投入产出表将不考虑产业关联关系生产要素直接消耗量转变为考虑产业关联关系的完全消耗量。产业关联理论又称投入产出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研究产业关联关系的主要工具是里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表,借助投入产出表可以将行业的生产要素的直接消耗量转变为完全消耗量。完全消耗量的概念反映了中国工业行业出口产品所耗费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等于行业直接消耗量与中间产品生产引致的间接消耗量之和。其次,运用非径向数据包络(SEM-DEA)模型修正中国工业出口产品GTFP评价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一种评价具有多投入、多产出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线性规划方法。DEA的显著特点是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不需要做任何权重假设,因此,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正是由于DEA具有的这种独特优势,使其迅速成为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的主流方法。DEA分为两大类:径向DEA模型和非径向DEA模型(SBM-DEA模型)。径向DEA模型要求投入产出要素同比例调整,该方法无法识别某一具体投入、产出要素导致的无效率信息。非径向DEA模型不仅可以比较系统效率,而且可以识别某一具体生产投入、产出要素的效率,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为了克服径向DEA评价方法的缺陷,本文在假设污染物满足弱处理性的前提下,基于F?re and Grosskopf(2004年)的方法提出一个修正的非径向DEA模型来评估中国工业出口产品GTFP。本文研究模型中生产投入要素选择资本、劳动力和能源,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变量选择行业生产总值(GDP)和二氧化碳碳排放量(2CO)。该模型可以计算中国工业分行业出口产品生产系统的总效率-资本效率-劳动力效率-能源效率-碳排放效率。第三,将本文提出的修正的SBM-DEA模型应用于评价中国工业分行业出口产品GTFP。分析分为两个层次:中国工业分行业效率评价(全国不同行业比较)、中国工业各行业分省域效率评价(一个具体行业的不同省域比较)。中国工业分行业效率评价中的决策单元是全国工业不同行业,评价结果可以识别中国工业哪些行业的出口产品GTFP高。中国工业各行业分省域效率评价(具体一个行业的不同省域比较)中的决策单元是同一工业行业的不同省域,评价结果可以识别该行业哪些省域的出口产品GTFP高。第四,本文接着研究中国工业行业出口产品GTFP和行业出口市场份额的关系。按照新新贸易理论的观点,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就是说,对外依存度高的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高。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做出两个假设:假设一是不同行业出口依存度与行业GTFP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二是同一行业不同省域的出口市场份额与其GTFP存在正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以上两个假设均通过检验。正相关关系成立。本文共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指出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分析的重要性,然后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研究现状,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没有考虑产业关联关系、没能将环境效率评价和出口产品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进行有机的结合、没能将总效率(E)评价和各生产要素效率评价纳入同一个模型、没有将研究细化到分行业分省域层面。最后,本章详细说明了文章的研究方法、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目的是为本文研究做出理论和方法准备,主要回顾了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研究、产业关联理论研究等相关理论。第三章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主要包括非竞争性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和修正的SBM-DEA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行业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依存关系的经济计量方法,是分析产业关联关系最常用的工具。非径向DEA方法能计算决策单元的总效率(E)以及各生产投入、产出要素的效率,能够比径向DEA提供更全面的效率评价决策信息。第四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实证部分。第四章从中国工业行业的层面研究不同行业出口产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研究结果发现,总效率(E)可以合理地被各个生产投入、产出要素的效率所解释。第五章从中国工业15个典型行业层面上研究各省域的出口产品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行业中,各生产投入、产出要素的效率对总效率(E)的影响是不同的。第六章分析中国工业分行业出口产品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评价和出口强度的关系。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出口产品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和出口强度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给定工业行业中,生产效率越高的地区出口份额越高。第七章是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五个:首先,中国工业行业总效率可以被生产投入、产出要素效率合理地解释。行业总效率(E)有效的前提条件是行业投入、产出要素效率都是有效的,各行业投入、产出要素效率无效是导致行业总效率(E)无效的根源。其次,中国工业典型行业不同省域的总效率与其行业的投入、产出要素效率既有共性也存在明显差异。第三,中国工业行业GTFP与其出口市场份额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这种正相关关系会随着行业出口市场份额的增大而增强,当行业出口市场份额大到一定程度时,GTFP对其出口市场份额的正向影响会急剧增加。第四,2008年中国工业行业GTFP与行业出口市场份额存在正相关关系不成立,说明2008年中国工业行业出口贸易是基于资源过度投入型,不是基于效率提高型。第五,与2008年相比,2013年中国工业行业的总效率(E)和碳排放效率有所下降,资本效率(Ek)、劳动力效率(El)、能源效率(Ee)有明显提高,导致2013年中国工业行业的总效率(E)和碳排放效率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结构的恶化。本文主要创新点有三个:1、基于产业关联角度和污染物的弱处理性1,利用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和非径向DEA方法,改进并构建了出口产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包括了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也包括了能源、污染物等要素,并且剔除了出口产品生产所利用的进口中间品的投入消耗,从而可以在完全消耗量意义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生产效率做出更为全面的评价。相比常见的根据行业直接消耗量的评价方法而言,评价结果将更加合理。2、与环境效率评价的主流方法径向DEA模型相比,本文选择的非径向DEA模型对环境效率的甄别能力更强,提供的决策信息更多。利用非径向DEA模型不仅可以评价系统决策单元的总效率(E),还能评价各生产投入、产出要素的效率,进而可以知道导致决策单元无效率的具体来源。3、利用本文所改进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模型,全面分析评价了中国工业各行业出口产品生产效率。具体而言,一是分行业检验了出口产品生产效率,亦即比较了出口产品生产效率在行业上的差异;二是对同一行业分省域检验了出口产品生产效率,亦即比较了不同行业出口产品生产效率在空间上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工业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产业关联分析;;非径向数据包络分析
-
1528.《汉口商业月刊》研究
[纺织业] [2019-06-19]
《汉口商业月刊》是由汉口市总商会主办的大型经济刊物,是华中图书公司总发行的华中地区五大定期出版刊物中唯一的经济刊物。《汉口商业月刊》共发行4卷,1934和1935年分别为第一卷和第二卷。除1936年1-5月因整理内务停刊外,其余月份均正常发行。1936年6月至1937年5月为新第一卷,1937年6月至1938年2月为新第二卷1至9期,共刊行45期。《汉口商业月刊》全方位介绍了 20世纪30年代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主要介绍了武汉的工商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湖北省经济的发展前景、财经新闻、市况信息以及经济常识、法律新规以及商业经营策略。《汉口商业月刊》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湖北省的矿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方面报道和数据,可弥补学界对民国时期湖北省工业史研究成果的不足。《汉口商业月刊》中棉业的发展报告以及棉产概况等系列文章,从整体上概括20世纪30年代棉业发展格局以及棉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改良政策。《汉口商业月刊》中“本会会务纪要”、“函电纪要”等栏目直观的向读者展示了汉口市总商会1934-1938年的运行状况,反映了政府与商会对当时相关财经问题的主流见解。《汉口商业月刊》报道内容的权威可靠、数据资料记载翔实、专题研究论文丰富,肯定了《汉口商业月刊》在20世纪湖北省级武汉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是20世纪湖北省及武汉市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汉口商业月刊》;;汉口市总商会;;武汉;;湖北
-
1529.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性能测试系统研究
[纺织业] [2019-06-19]
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性能是指纤维材料吸收环境中的光线,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使纺织品温度升高的性能。太阳光谱中的可见光部分和近红外部分可以被太阳光蓄热纺织品所吸收。由于目前光蓄热纺织品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蓄热纺织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太阳光蓄热纺织品的相关标准。所以制定一个测试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性能的标准方法极为必要。据此,本课题实施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性能的测试系统研究,在于研制一套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性能测试系统,建立统一的标准方法检测织物蓄热性能。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性能测试系统设计、加工和组装;通过氙灯模拟太阳光,并加装不同种类的滤光片,从而获得不同波长的光谱范围,探究不同种类波长的光对织物蓄热性能的影响;(2)对太阳光蓄热性能测试系统的关键参数对纺织品蓄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分析,并据此制定了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性能国家标准方法草案;(3)基于建立的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性能方法,研究了不同碳化锆添加比例对织物蓄热性能影响,确定了最优比;还对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性能的好坏进行了主观测试,对比了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性能的主观测试和客观测试结果表征的差异性。通过本课题研究,获得研究结果如下:(1)研发并制定了全新的测试织物太阳光蓄热性能的系统;并草拟了一项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性能测试方法的国家标准,确定了测试距离、试样大小、测试时间、测试指标以及辐照度等。(2)太阳光是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等光线的混合,其发热量包括红外光和可见光的混合发热效果,虽然红外光发热效果高于可见光的发热效果,但是红外光和可见光均可使试样发热。所以,采用混合光进行测试更为合理。(3)通过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性能测试可知,测试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氙灯辐照度的增加织物的温度升高值也变大,经过处理过的功能蓄热织物比没有经过处理过的织物测试指标都要高。(4)按照纺织品太阳光蓄热标准方法,检测分析了碳化锆不同比重对织物蓄热性能的影响,获得比重在5%左右时,面料具有最大的温度升高值,蓄热性能最好;同时采用主客观对比分析研究织物蓄热性能,二者一致性较好。
关键词:太阳光蓄热面料;;蓄热测试系统;;国标参数;;织物蓄热性能;;主观试验
-
1530.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研究
[纺织业] [2019-06-19]
尽管我国企业之中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但是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融资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融资约束,为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进行信用传递的一个融资体系,区别于过去的借贷模式,中小企业依靠和核心企业的稳定贸易关系获得贷款,这个系统里面已经不是只有银行和融资企业双方进行洽商,而是存在融资企业、核心企业、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等多方,其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充分利用了产业供应链结构特点及对商品交易细节的把握,围绕核心企业对其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文章认为现如今的市场发展,传统的供应链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行业发展实际情况,文章根据选择汽车行业和纺织行业为切入点,分别论述这两个行业的供应链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分别对于纺织和汽车行业行业制定合适政策建议,同时为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文章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首先根据我国纺织行业和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发展状况做一个现状分析。选取我国纺织行业和汽车行业的中小型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现有的供应链金融研究成果,利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考察供应链金融对于不同行业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约束影响,从而得出供应链金融发展和行业集成效应发展,企业运营情况等方面对融资约束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对于行业和供应链金融机构两个方面给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融资约束;;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纺织行业;;汽车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