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1.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与流变性能的研究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木粉为原料制备了木塑复合材料.研究了木粉、相容剂含量对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粉含量的增加,可提高复合材料的刚性、熔体黏度以及剪切敏感性,但韧性有所降低;而添加适量的相容剂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结构,从而改善了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
关键词:木塑复合材料;相容剂;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微观结构
-
2082.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采用熔体浸渍技术制备了长玻璃纤维母料(LGF/PP-g-MAH/PP)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LGF/PP).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同等配比的短玻纤增强聚丙烯(SGF/PP)复合材料.研究了LGF含量、环氧树脂(EP)和固化剂( 2E4MZ)对LGF/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LGF质量分数为35% ~ 40%时,LGF/PP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且明显优于同样组成的SGF/PP复合材料.EP和含固化剂(2E4MZ)的EP对LGF/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有一定的作用.SEM照片分析表明:EP的加入能改善玻纤与聚丙烯基体的界面粘接.
关键词:聚丙烯;玻璃纤维;母料;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界面粘接
-
2083.异氰酸酯预聚物对剑麻纤维/聚碳酸亚丙酯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及性能研究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为了提高剑麻纤维与聚碳酸亚丙酯(PPC)的界面作用力,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剑麻纤维进行表面预处理,在剑麻纤维和PPC熔融共混时,加入异氰酸酯预聚物(PUP)进行反应性共混改性.通过FTIR、TGA、SEM、拉伸测试等手段对剑麻纤维/PUP/PPC复合体系进行表征,研究加入PUP对复合材料微观相界面性质及宏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KH550硅烷偶联剂处理并加入PUP后,PPC与剑麻纤维在熔融共混时发生原位增容反应,复合材料的两相界面黏结性得到明显改善,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PUP与剑麻纤维存在一定协同效应,使得材料的耐热稳定性得到较大改善.
关键词:聚碳酸亚丙酯;剑麻纤维;异氰酸酯预聚物;界面;热稳定性;拉伸性能
-
2084.PA6/CaCl2复合材料络合配位的红外研究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了尼龙6/氯化钙复合材料中胺基、酰胺Ⅰ带和酰胺Ⅱ带伸缩振动峰随氯化钙用量的变化情况.通过配位化合物中氧、氮原子参与配位的优先次序,以及酰胺基团的红外形成机理,提出两种络合机理假设,证实了钙离子通过与尼龙6分子链上的氮原子发生络合作用,插入尼龙6分子链,破坏尼龙6的氢键,降低其结晶度.
关键词:聚酰胺6;氯化钙;红外分析;络合机理
-
2085.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醇解研究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研究了醇解条件对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醇解过程的影响,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差示扫描量热、红外光谱、紫外分光光度仪、黏度计等多种测试手段对醇解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固相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结晶度先增加后下降;醇解液的特性黏度[η]增加,紫外光透过率下降.固相完全消失后继续延长反应时间,醇解液的[η]变化不大.在实验条件下,多元醇醇解废PET的反应活性大小顺序为乙二醇>丙二醇>甘油.
关键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醇解;聚酯
-
2086.部分交联聚丙烯酰胺凝胶化反应中交联剂的影响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采用流变仪原位监测部分交联聚丙烯酰胺凝胶化反应过程,获得了部分交联聚页烯酰胺水凝胶(PG)模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从而研究了聚合过程中的黏弹性行为.采用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A)作部分交联的交联剂,在DA含量从0.89%增加到3.38%的过程中,体系弹性模量均比黏性模量大约两个数量级,且在一定范围内,弹性模量随DA含量的增大而线性增加,说明DA主导了体系的弹性行为,在聚合反应中充当了交联剂的作用.利用Flory橡胶弹性理论建立起力学性能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可以推测出有效交联点密度(ne)和交联点之间的相对分子质量(Me)的理论值.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做交联剂的凝胶体系对比,PG体系内黏性模量显著大于BIS体系,且黏性模量随DA用量的增长而增长,说明体系具有良好的黏性行为,是其可以作为黏弹性驱油剂使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部分交联聚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原位聚合
-
2087.端巯基乙酸二元醇酯对环氧树脂的改性研究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以自制的端巯基乙酸丙二醇酯、端巯基乙酸丁二醇酯、端巯基乙酸一缩二乙二醇酯、端巯基乙酸聚乙二醇酯等为扩链剂,对E-44/D-230环氧树脂固化体系进行了增韧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加入该扩链剂后不仅耐冲击性能获得大幅度提高,拉伸、弯曲等力学性能也相应获得了提高.突破了用通用的液态聚硫橡胶增韧环氧树脂以降低其他力学性能为代价的局限.
关键词:端巯基乙酸二元醇酯;环氧树脂;端氨基聚醚;改性
-
2088.两种新型扩链剂对聚乳酸性能影响的研究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采用SAG-008和ADR-4370两种新型扩链剂分别对聚乳酸(PLA)进行扩链改性,研究了两种扩链剂对PLA性能的影响.将扩链前后的PLA在力学性能、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流变性能、抗水解性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扩链后的样品力学性能、抗水解性能提高,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下降,流变性能更适于加工.同时对比SAG-008和ADR-4370的扩链效果,发现在其推荐添加量内SAG-008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聚乳酸;扩链;抗水解;共混改性;PLA;Chain Extension;Anti-hydrolysis;Blending Modification
-
2089.SiO2/ZnO复合微粒对聚乳酸力学性能和结晶度的影响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选用纳米SiO2和微米ZnO作为粒子添加剂,用球磨法制备成复合粒子与聚乳酸粉末共混,通过挤出造粒、注塑成型制得试样.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力学性能测试、断口 SEM分析以及DSC测试探索了复合粒子与基体的相容性、分散程度以及试样的力学性能和结晶度变化趋势,并对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确定了最佳配方是粒子质量分数为0.5%的SiO2/ZnO球磨复合粒子/PLA组分,此时复合材料的结晶度达到41.45%,玻璃化温度为65.22℃,冲击强度为4.92 kJ/m2,与纯PIA比较分别提高了 23.4%、8.8%和5.4%;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与纯PLA相比有轻微降低,分别为68.82 MPa和59.67 MPa.
关键词:聚乳酸;纳米二氧化硅;微米氧化锌;球磨;力学性能;结晶度
-
2090.成核剂对PVC涂覆制品泡孔形态的影响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选择不同拓扑结构的无机成核剂纳米二氧化硅和有机蒙脱土,研究其对PVC增塑糊涂覆发泡制品泡孔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样品泡孔形态,采用图像分析手段计算泡孔直径、发泡倍率及泡孔密度,以探明成核剂对泡孔形态结构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与大多数聚合物熔融体系物理发泡不同,球型纳米二氧化硅对偶氮二甲酰胺(AC发泡剂)主导下的PVC增塑糊涂覆工艺化学发泡过程影响不明显,而插层、团聚分散于PVC增塑糊发泡体系中的有机蒙脱土会增加涂覆制品的泡孔直径,并降低发泡倍率及泡孔密度.
关键词:软质聚氯乙烯;发泡;成核剂;纳米二氧化硅;有机蒙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