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13911 篇 当前为第 1243 页 共 1392

所属行业:采矿业

  • 12421.中国铁矿资源特点和科学研究问题

    [采矿业] [2014-01-15]

    铁矿是一定地质历史演化时期和特定地质环境的产物,其形成与某些重大地质事件密切相关.沉积变质型铁矿一般形成于太古宙至古元古代,与海底火山-热液活动以及大氧化事件密切相关;新元古代"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事件也形成少量该类型铁矿.海相火山岩型铁矿赋存于从元古宙到古生代的海相火山岩建造中,形成于大洋盆地、大陆裂谷或火山岛弧等环境,常与铜(金)矿共生并多经历了后期改造作用.自元古宙以来,在各种构造背景的浅海盆地中正常沉积具有鲕状构造的赤铁矿层,形成沉积型铁矿床.
    关键词:
  • 12422.稳定同位素质谱与同位素光谱结合的方法分析氧同位素17O/16O

    [采矿业] [2014-01-15]

    传统的氧同位素分析方法一般将各种形式的氧转化为CO2,再通过稳定同位素质谱测定其氧同位素组成,由于二氧化碳中的17O和13C在质谱中有相同的质荷比m/z,这种方法不能测得17O同位素的丰度,三氧同位素(16O、17O、18O)丰度分析的关键是17O同位素丰度的分析.为了测量17O同位素丰度,一般需要先将各种形式的氧转化为O2,然后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进行分析,转化过程复杂或者有危险.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应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与碳同位素光谱相结合的方法分析17O/16O.先采用传统方法将各种形式的氧转化为CO2,再由多接收器稳定同位素质谱计测得CO2的质谱峰高比45/44(记为R45),同位素光谱如光腔衰荡光谱测得13C/12C(定义为R13),计算其同位素比值17O/16O=(R45-R13)/2,方法的分析精度好于±0.08‰(1σ).该方法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一个CO2碳同位素光谱分析步骤,通过简单的数据处理就可以获得17O同位素组成,而无需将各种形式的氧转化为O2,18O同位素样品制备方法成熟,无危险性,且分析精度优于或相当于其他测试方法.
    关键词:氧17;三氧同位素;光腔衰荡光谱;非质量分馏效应
  • 12423.揭盖回填法处理民采浅埋薄矿体滞留空区研究

    [采矿业] [2014-01-15]

    为研究民采浅埋薄矿体滞留空区的合理处理方法,以唐山地区某矿山为研究背景,根据民采空区的赋存条件及特点,提出了合理的处理方法——揭盖回填法,给出了揭盖回填法的适用条件、实施程序,丰富了采空区的处理方法.研究结果为类似矿山进行滞留空区的处理提供了指导作用.
    关键词:揭盖回填法;浅埋;薄矿体;滞留采空区
  • 12424.新疆富蕴县库额尔齐斯铁矿成因机制探讨研究

    [采矿业] [2014-01-15]

    目前针对阿尔泰南缘一带的小型富铁矿床研究明显不足.本文研究了库额尔齐斯富铁矿的成矿时代及成矿机制,为区域铁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提供基础资料.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该矿床地质特征具有火山沉积成因,但主要与花岗斑岩侵入的热液活动有关,二长花岗岩对铁矿有破坏作用.利用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矿区两个花岗岩体的年龄,利用同位素质谱计测定了矿床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花岗斑岩锆石18个测点在谐和线上成群分布,206 Pb/238U年龄值集中在273 ~282.6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78.7±0.94) Ma(MSDW=1.6);二长花岗岩12个测点集中成群分布,206 Pb/238U年龄值集中在271.8 ~276.8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74.1±1.1) Ma(MSDW=0.47).黄铁矿的δ34 S值变化于-7.2‰~0.7‰,多为负值,但大多数集中在0值附近,表明深源岩浆在向上运移过程中可能与围岩或早期沉积铁矿发生了明显的硫同位素交换,暗示铁的富集成矿主要发生在花岗斑岩侵入的热液期.综合区域研究认为,矿区花岗岩均属于阿尔泰南缘广泛发育的早二叠世时期岩浆事件,形成于板内伸展拉张环境.该期岩浆活动也伴随了铁等广泛的金属成矿作用.
    关键词:LA-MC-ICP-MSU-Pb定年;硫同位素组成;岩浆热液成因;库额尔齐斯铁矿
  • 12425.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富钴结壳样品中锰铁钴镍铜锌

    [采矿业] [2014-01-15]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以快速进行多元素实时分析,在富钴结壳资源勘查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现有仪器的分辨率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场原位分析法的应用有待研究.本文针对富钴结壳中目标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的特点,采用松散粉末法制样,建立了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快速测定太平洋富钴结壳样品中Mn、Fe、Co、Ni、Cu和Zn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用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国家标准物质进行验证,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2%~3.0%之间,测定值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为92.9% ~107.6%.样品现场分析和实验室分析的数据对比表明,除了低含量Cu略有超差外,Mn、Fe、Co、Ni、Zn和品位均无超差,完全满足该类矿产资源勘查规程的要求.本法简单、高效,适用于对野外富钴结壳资源作出快速的初步评价.
    关键词:富钴结壳样品;金属元素;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cobalt-rich crust sample;metallic elements;portabl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 12426.火成岩下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的相似模拟研究

    [采矿业] [2014-01-15]

    以芦岭矿Ⅱ884 -1工作面为依据,模拟了不同火成岩条件下的老顶(火成岩)破断和应力变化规律.在老顶厚度相同的条件下,当火成岩侵入面积大时,其顶底板压力盒应变的峰值就较大,当侵入面积相同时,其顶底板压力峰值则基本相同.在老顶厚度不同的条件下,当火成岩厚度加大时,其初次破断和周期破断的距离也相应增大.当火成岩侵入面积相同而厚度不同时,火成岩厚度大的应变峰值较大.研究结论不仅为该面的控顶设计及顶板处理提供了依据,也为火成岩侵入条件下的顶板运动和破断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顶板处理;火成岩;老顶;侵入;破断
  • 12427.棚锚注联合支护技术在软岩巷道中的应用

    [采矿业] [2014-01-15]

    结合青东矿工程实例,分析了青东矿104回风大巷的围岩地质特性、变形状态和破坏原因,确立了棚锚注联合支护方案,采用该方案后围岩应力分布范围和塑性区都显著缩小;围岩变形量明显降低,巷道围岩两帮及顶底板塑性破坏范围显著减少,顶底板出现屈服后很快趋于稳定.该支护方案在解决软岩巷道变形和位移量大等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软岩巷道;棚锚注;联合支护;监测;mine soft rock roadway;shield,bolt and grouting;combined support;monitoring and measuring
  • 12428.矿区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

    [采矿业] [2014-01-15]

    随着矿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矿区新农村的建设也迎来了良好发展局面.文章探讨了矿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分析了矿区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考虑的问题,并结合邯郸磁县艾口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优化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廊道、废物利用、利用新型能源和营建生态住宅等具体措施,来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廊道;生态住宅
  • 12429.海相沉积物碳酸盐相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研究

    [采矿业] [2014-01-15]

    海相沉积物中自生沉积碳酸盐相的微量元素携带极为丰富的原始地质信息,然而海相沉积物中碳酸盐相的测定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方法.本文以修正的Tessier七步提取流程为基础,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为检测手段,针对海相沉积物碳酸盐相组分中V、Cr、Co、Ni、Sr五种微量元素建立了分级提取方法.实验以海相沉积物样品和标准物质作为参考样品,对比了NaAc和EDTA提取碳酸盐相的效果.结果表明,NaAc不能完全提取出沉积物碳酸盐相中的微量元素;EDTA可以较好地提取自生海相沉积物碳酸盐相中的微量元素,但是由于其络合能力太强还会提取有机物结合态的金属元素.本研究确定的分级提取方法是:首先用中性盐NaC1去除离子交换态,然后用提取专一性较强的焦磷酸钠(pH =10)去除有机态,再用EDTA提取仅自生海相沉积物的碳酸盐相.方法精密度(RSD)均<5%,各元素的检出限在0.5~ 4.3 ng/g之间,回收率在88.0% ~ 101.6%之间,方法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地球化学样品形态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海相沉积物;碳酸盐相;微量元素;焦磷酸钠;EDT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marine sediments;carbonate phase;trace elements;sodium pyrophosphate;EDTA;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 12430.水体化学需氧量的检测方法

    [采矿业] [2014-01-15]

    化学需氧量(COD)是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重要指标,其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2012年我国长江、黄河等十大流域的972个国控断面中有10.2%的断面为劣V类水质,COD是主要污染指标之一,因此对水体中COD进行准确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采用的COD标准方法具有操作繁琐、效率低、检测成本高、对环境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针对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的缺点,研究者对所用仪器设备(样品消解及测定)、消解试剂、检测方法等进行优化与改进.在此基础上,检测效率及准确性更高、环境友好的检测技术也相继被开发与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COD标准检测方法的改进与优化、新检测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传统检测方法可检测COD含量为30~700 mg/L的轻度、中度污染水样;基于标准方法改进的检测方法将检出下限降低至8.6 mg/L,检出上限则扩展到1600 mg/L.这些方法可显著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但不能避免试剂对环境的污染,且对难降解有机物的氧化能力不足.在药物及免疫分析、矿物岩石分析等其他领域或指标检测中成熟的技术方法,如化学发光法、流动注射法或多种技术结合的新的检测方法,已经被应用于COD检测,检出下限仅为0.16 mg/L,检测时间进一步缩短,试剂污染也大幅降低.随着科技的发展,臭氧氧化法、电化学法等不拘泥于传统检测方法的新方法,特别是基于以羟基自由基(·OH)为主要氧化剂与有机物发生反应的光催化法及光电催化氧化技术,进一步将COD的检测范围拓宽至0~ 23200m/L,为COD的准确、快速、低成本及在线监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水;化学需氧量;检测方法;water;chemical oxygen demand;detection method
首页  上一页  ...  1238  1239  1240  1241  1242  1243  1244  1245  1246  1247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