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41.2013年登记或上市的农药品种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农、林、牧、渔业] [2014-12-29]
2013年全球新登记或上市的农药品种共54个。其中杀菌剂15个、杀虫杀螨剂10个、除草剂5个、生物农药及其他24个。
关键词:2013年;登记或上市;农药品种
-
4142.青蒿素对山羊瘤胃发酵和微生物氮素微循环的影响
[农、林、牧、渔业] [2014-12-29]
【目的】青蒿素是天然青蒿属植物的提取物,它很早就在中国传统中药中被用作抗疟疾、抗肿瘤和驱虫等药物。为探讨青蒿素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瘤胃内环境及其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循环的影响,确定青蒿素的对瘤胃发酵调控的效果和适宜添加量,为青蒿素作为一种新的瘤胃调控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4只带有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饲喂以玉米、豆粕和羊草为主组成的基础日粮,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占日粮干物质0,0.2%,0.4%和0.6%的青蒿素,进行4×4拉丁方设计试验,研究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种群变化;采用DTAF荧光染料标记细菌(FLB)的一种新方法测定瘤胃原虫吞噬细菌速率和吞噬量的影响。【结果】山羊瘤胃液中pH值平均值的范围在6.85—7.16,在瘤胃的正常范围内;青蒿素能够降低NH3-N浓度,其中0.4%和0.6%两个处理组的瘤胃液中NH3-N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显著。青蒿素能够提高乙酸、丙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的摩尔浓度及丙酸的摩尔浓度百分比,能降低乙酸/丙酸比,各添加组的乙酸/丙酸比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青蒿素添加量的增加,细菌蛋白产量增加,其中,以0.6%添加组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0.4%和0.6%添加组的原虫蛋白产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青蒿素对瘤胃液肽浓度的均值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添加青蒿素后,瘤胃中细菌总数增加而原虫总数减少,使瘤胃原虫种属结构变化。添加青蒿素能显著影响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对照组和添加0.2%、0.4%和0.6%青蒿素处理组的吞噬速率分别为:320.11 cells/(cell.h)、313.94 cells/(cell.h)、305.00 cells/(cell.h)、278.14 cells/(cell.h)。【结论】添加青蒿素能显著影响瘤胃发酵类型,具有降低瘤胃中氨态氮浓度的趋势;同时可显著降低瘤胃中原虫密度,增加了细菌密度,改变瘤胃中原虫的种属构成比例;使瘤胃内毛虫比例显著降低,使双毛虫和等毛虫比例显著提高。添加0.6%青蒿素能显著降低山羊瘤胃内菌体蛋白的微循环,使山羊瘤胃原虫吞噬速率和微生物氮循环量减少而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潜在利用效率。
关键词:青蒿素;瘤胃发酵;微生物氮素循环;山羊
-
4143.走私肉牛“大行其道”加剧肉牛产业萎缩
[食品制造业,农、林、牧、渔业] [2014-12-26]
关键词:走私肉牛;检验检疫;肉牛产业
-
4144.电商能否担起建设农村物流的重任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14-12-26]
关键词:农村市场;电商;物流体系
-
4145.中国农业问题报告与分析-第281期
[农、林、牧、渔业] [2014-12-26]
报告对农业的政策导向、资产运营、国外农业、价格预测、数据分析、上市公司方面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农业;农村;政策;改革
-
4146.万头牧场的环境成本和利润空间
[农、林、牧、渔业] [2014-12-26]
关键词:牧场;奶牛;环境成本
-
4147.农资电商将引发肥料行业“洗牌”
[农、林、牧、渔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14-12-26]
关键词:肥料;农资;电商
-
4148.基于GGE双标图的长江流域国审棉花品种分类特征评价
[农、林、牧、渔业] [2014-12-24]
【目的】采用GGE双标图方法,分析30年来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中通过国审的棉花品种的分类特征,从棉花品种改良的历史视角探索棉花品种类型和特征的演化趋势,为制定当前棉花品种选育目标和品种审定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中的品种评分方法,赋予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抗病性和早熟性等指标相应的权重,构建统一的棉花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指数。采用GGE双标图的"品种-性状"功能图分析53个国审棉花品种与籽棉产量、皮棉产量、铃重、结铃数、衣分、子指、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枯萎病指、黄萎病指、霜前花率、株高、果枝数和评价指数等15个性状的互作模式,并据此进行品种类型划分和特征分析。数据来源于1981—2012年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区域试验。根据对照品种的不同,将历年区域试验分为5个时期,分析各时期内审定品种类型的比例和总体评价指数的变化动态。【结果】GGE双标图的"品种-性状"功能图分析表明,棉花育种目标性状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有必要采用评价指数方法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依据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中的品种评分方法构建了通用的品种评价指数公式:EI=0.400×皮棉产量+0.129×比强度+0.086×(纤维长度+马克隆值+黄萎病)+0.114×枯萎病+0.100×霜前花率。依据品种和性状在GGE双标图中的互作模式和品种间的空间关系,将53个国审品种划分为性状特征差异显著的4个品种类型。Ⅰ型为"高产-铃多-品质较优"类型,Ⅱ型为"高产-大铃-高马值"类型,Ⅲ型为"优质-中产-小铃"类型,而Ⅳ型为"弱势品种"类型。各品种类型依据评价指数的排序为Ⅰ型品种>Ⅱ型品种>Ⅲ型品种>Ⅳ型品种。品种类型的变化动态研究表明,Ⅳ型品种只出现在泗棉3号时期之前;Ⅲ型品种出现在泗棉3号和湘杂棉2号时期;Ⅰ型品种比例从泗棉3号时期逐年上升,到鄂杂棉10号时期比例回落;Ⅱ型品种开始于湘杂棉2号时期,其后呈上升趋势。【结论】利用GGE双标图和品种评价指数将53个国审棉花品种合理地划分为4个品种类型,各品种类型特征差异显著,充分展示了30年来长江流域棉花品种改良的成效和发展趋势。长江流域的棉花育种和品种审定中应更注重对马克隆值的改良和评价,以促进棉花丰产性和纤维品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棉花(Gossypium hirsutumL.);GGE双标图;品种类型划分; 江流域;区域试验
-
4149.亚洲小车蝗卵过冷却能力与小分子糖醇及氨基酸的关系
[农、林、牧、渔业] [2014-12-24]
【目的】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是中国北方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区发生危害最严重的蝗虫之一,一年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测定亚洲小车蝗卵不同发育阶段及低温驯化后卵的过冷却点及体内小分子糖醇和氨基酸含量,以揭示亚洲小车蝗卵抗寒性的生理生化机理。【方法】从四子王旗葛根塔拉草原采回亚洲小车蝗成虫,置于产卵笼内用玉米叶饲养,每日收集卵囊。将卵囊放入盛有土壤的塑料杯中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不同发育阶段的卵。同时,将当天产下的卵囊置于0℃低温培养箱中进行低温驯化,以获得不同驯化时间的卵。采用热电偶法测定卵的过冷却点,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小分子糖醇和氨基酸含量。【结果】在25℃的恒温条件下,从卵产出至产后120 d,亚洲小车蝗卵的过冷却点逐渐降低,氨基酸总量变化不显著,而小分子糖醇含量变化显著。在蝗卵内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7.20—8.35 mg.100 mg-1),其次为天冬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和丙氨酸,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最低(0.51—0.88 mg.100 mg-1)。过冷却点与脯氨酸、丙氨酸及甘氨酸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天冬氨酸、胱氨酸及亮氨酸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亚洲小车蝗卵内均检测到6种小分子糖醇,其含量在不同发育阶段均差异显著。其中,甘油含量最高(56.14—160.00μg.g-1),其次为海藻糖(13.60—51.13μg.g-1)和山梨醇(3.14—72.30μg.g-1),再次为肌醇(3.19—22.15μg.g-1)和葡萄糖(3.59—25.40μg.g-1),果糖含量最低(1.28—11.33μg.g-1)。随着卵的发育,卵体内海藻糖、甘油、肌醇和山梨醇的含量上升,葡萄糖含量下降,而果糖含量在产卵后90 d内处于升高趋势,120 d时急剧下降。除果糖外,过冷却点与甘油、海藻糖、肌醇及山梨醇含量达到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葡萄糖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低温驯化卵30 d后,其过冷却点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60 d后,其过冷却点显著降低了1.28℃,甘油含量增加了43.01%,而葡萄糖含量降低了73.54%。驯化90 d后,其过冷却点显著降低了2.15℃,甘油和肌醇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49.39%和36.18%,而葡萄糖含量降低了87.98%。低温驯化对海藻糖、山梨醇和果糖含量影响不显著。【结论】随着亚洲小车蝗卵的发育,其体内甘油、海藻糖、肌醇和山梨醇等4种小分子糖醇及甘氨酸、脯氨酸和丙氨酸等3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而过冷却能力逐渐增强。0℃低温驯化引起蝗卵内甘油和肌醇含量显著上升,过冷却能力提高。
关键词:亚洲小车蝗;小分子糖醇;氨基酸;抗寒性;低温驯化
-
4150.鄂东南崩岗洪积扇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特征
[农、林、牧、渔业] [2014-12-24]
【目的】研究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颗粒组成、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情况、有机质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探索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规律,不仅有利于农业用地规划,也为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对山区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运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以通城县杨垄小流域崩岗洪积扇农田为研究对象,选定水田和旱地两种洪积扇土地利用方式,分别采集洪积扇农田扇顶、扇中、扇缘以及对照4个区域测定其土壤物理性质,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对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究,研究崩岗对洪积扇农田的影响规律。【结果】崩岗侵蚀导致洪积扇农田土壤严重沙化,土壤结构性恶化。洪积扇农田土壤粗颗粒物质(砾石和砂粒)平均比对照区多75.89%,土壤细颗粒物质(粉粒和黏粒)平均比对照区减少39.13%。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洪积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比对照区减少58.70%;容重增大,相对对照区平均增加0.25 g.cm-3;土壤孔隙度均小于对照区,饱和持水性和毛管孔隙度显著低于对照区。同时,沿着洪积扇扇缘到扇顶,土壤砾石和砂粒含量呈现逐渐增加,而粉粒和黏粒含量逐渐减少,容重随之增大,土壤孔隙度减少,持水性能也逐渐减弱,有机质逐渐减少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容重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07**),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性和土壤持水特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土壤持水特性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非毛管孔隙度与各物理性质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各粒级大小与土壤容重、土壤持水性指标、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结论】崩岗侵蚀发生后,洪积扇农田以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土壤容重、孔隙度以及持水性能为代表的土壤物理性质退化严重。此外,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存在空间分异规律,离扇顶越近,土壤物理结构性越差。洪积扇农田土壤指标间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尤其是土壤颗粒组成和其他物理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突出了改良洪积扇土壤从土壤颗粒方面入手是可行的,如采取客土法和深耕法可有效改良被侵蚀的土壤结构。研究结果为明确洪积扇农田土壤物理性质提供了依据,为改良崩岗洪积扇土壤结构性奠定了基础,对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崩岗;洪积扇;土壤物理性质;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