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企业二次能源的类型与综合利用对策
来源:科技展望 发布日期:2016-10-10
钢铁企业的生产中消耗着大量的能源,对钢铁企业的能源进行二次利用可以获取到理想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针对钢铁企业二次能源的类型与综合利用对策进行分析。
-
Levy人工蜂群在钢铁企业供应端的优化
来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发布日期:2016-10-08
根据钢铁企业供应端中配送成本高、运营效率低、管理不科学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钢铁企业实际为中心,并以供应成本最低为目的的配送车辆路径模型。利用Levy飞行对改进的人工蜂群进行优化,用以求解最低成本、最优路径的钢铁企业供应问题。以某钢铁企业设计实现的供应配送管理系统为依托,研究了场外物流调度的执行情况,建立了适合钢铁企业的车辆路径问题数学模型;并通过与传统方法进行模拟计算和比较,验证了新型优化算法计算
-
电气自动化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探析
来源:电子世界 发布日期:2016-10-08
目前,国家持续压缩钢铁行业规模,淘汰落后的环境污染大的钢企,而且现在粗钢产量供大于求。本文在对电气自动化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阐述了电气自动化的技术特点,就钢铁企业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就该项技术在钢铁行业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
钢铁企业总图运输设计相关问题探讨
来源:建材与装饰 发布日期:2016-10-07
在钢铁企业中合理地开展总图运输设计,可以更加合理地实现对项目选址、布置以及运输网设计等工作。由于钢铁企业往往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而且其内部的运输也比较复杂,在钢铁企业的规划设计中合理地运用总图运输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益。因此,每个钢铁企业都要充分关注总图运输设计,找到有效的优化对策,以全面提升设计水平。本文主要探讨了钢铁企业开展总图运输设计的相关问题,仅供参考。
-
体感式培训 感同身受
来源:劳动保护 发布日期:2016-10-01
近年来,安全体感教育培训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多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纷纷开始建设安全体感培训室。那么,安全体感培训究竟应该如何操作?体感培训室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本文选取钢铁冶炼、建筑、客车制造三个行业,介绍其在安全体感培训的成功经验。安全体感,是指人们在特定模拟场景中,利用"看、做"等手段,体验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行为过程,通过
-
钢铁业重组将系统性推进
来源:经济 发布日期:2016-10-01
"国家推动的下一个兼并重组对象是‘鞍本’,马上就会研究,到年底就会对外公布。"对于外界盛传的宝钢、武钢合并之后,首钢和河北钢铁也将进行重组的说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在9月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经济每月谈"上进行了更正。同时他透露,宝钢和武钢的兼并重组方案将在年底之前公布。9月22日,ST八钢发布公告称,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接到实际控制人宝钢集团通知,宝
-
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
来源:生态经济 发布日期:2016-10-01
绿色发展是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钢铁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的视角,考虑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从产品设计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废物回收资源化、环境影响最小化、财务业绩最大化六个方面构建了包含反映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指标的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时运用层次分析法。该指标体系为定量科学评价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绩效提供指导。
-
经济全球化影响下钢铁企业的发展问题探究
来源:商场现代化 发布日期:2016-09-30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绿色环保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的钢铁企业一直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但其发展的背后又隐藏着太多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从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现状、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使钢铁企业停滞不前的原因以及推动钢铁企业发展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分别探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想法及建议。
-
钢铁企业热电厂乏汽回收装置的设计与实践
来源:冶金能源 发布日期:2016-09-30
乏汽的回收利用可有效地提高钢铁企业热电厂的热效率,对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梅山钢铁热电厂的特点,设计了一套乏汽回收装置,通过对其进行48h的实验测量,得到乏汽与冷凝水在该装置内混合换热后可产生热水约140t/h,最高水温可达96℃,冷凝水升温60.3℃,每年可为梅钢节省7540.5tce,节省水资源95812.3t,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
钢铁企业技术人员如何撰写科技论文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发布日期:2016-09-25
对钢铁企业技术人员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举例分析,探讨科技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技巧,建议作者多阅读和参考具有代表性的同类科技论文,认真思考其选题内容、写作结构和思路,同时重视论述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规范性,以有效提高科技论文的可读性,充分体现科技论文的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