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31.一个Fibrillin-1基因突变相关的家族性马凡综合征
[医药制造业] [2014-05-15]
目的:分析一个马凡氏综合征家系的遗传致病基因.方法:对此家系中全部患者临床表型进行完整地分析,对家系全部参与者的DNA进行排除连锁定位和FBN1基因的直接测序研究.结果:连锁分析在此家系中排除了TGFBR2位点,而将此家系连锁到位于15q21.1区的FBN1基因附近的位点.直接测序结果显示此家系中存在一个新的FBN1基因的无义突变.结论:这个严重的突变与此家系中的严重临床表现可能相关.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连锁(遗传学);马凡综合征;基因;突变
-
4732.辅酶Q_(10)纳米裸晶的制备及表征
[医药制造业] [2014-05-15]
目的制备不含稳定剂且稳定存在的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纳米裸晶。方法分别以沉降法和逆向沉降法制备纳米裸晶,并运用激光粒度仪、zeta电位仪和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考察制剂的理化性质。结果确定最终处方工艺,得到粒径范围在80~700 nm内的纳米裸晶,其中粒径为(82.6±5.4)、(118.2±14.5)、(388.6±19.8)和(675.1±53.4)nm制剂的zeta电位分别为-(34.20±0.47)、-(29.23±0.34)、-(17.68±0.37)和-(6.54±1.78)mV,透射电镜观察...
关键词:药剂学;纳米裸晶;沉降法;逆向沉降法;CoQ10;粒径
-
4733.基于SSUrDNA和线粒体cox1序列分析甲藻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规律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应用SSU rDNA和线粒体cox1序列研究甲藻(Dinoflagellate)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取4株甲藻SSU rDNA及其线粒体cox1部分片段,结合GenBank中24株甲藻的相关序列,以Plasmodiumfalciparum为外群,构建ML树和NJ树,并采用自展支持度评估进化树分支结构,通过计算后验概率评估进化树整体结构,应用1sKH、SH、ELW和2sKH等方法评估两株ML树间的拓扑结构.结果显示,在由上述两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上,底栖原甲藻均未与浮游原甲藻聚类,且前沟藻具有独特演化地位.表明联合选择SSU rDNA和线粒体c甜1序列构建的进化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甲藻的演化规律.这为从基因层面深入探索甲藻中不同生态类群的演化关系初步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浮游型甲藻;底柄型甲藻;利玛原甲藻;强壮前沟藻;SSUrDNA;cox1
-
4734.浒苔多糖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医药制造业] [2014-05-15]
目的 研究浒苔多糖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水提法提取浒苔多糖,除蛋白后用DE-52离子交换柱进行纯化.用MTT法检测纯化的浒苔多糖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纯化的浒苔多糖能明显改善H2O2导致的细胞损伤,与H2O2处理组相比,浒苔多糖100,200和300 μg/mL组可使细胞存活率升高.结论 浒苔多糖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浒苔多糖;PC12细胞;H2O2
-
4735.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内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
[医药制造业] [2014-05-15]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1-42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内致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ntact组)、PBS对照组和AD模型组。PBS对照组为海马CA1区注射PBS,AD模型组为海马CA1区注射Aβ1-42。应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逃避潜伏期;Niss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害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以及蛋白质磷酸酶-2A (PP2A)的表达量;Real-time PCR法检测海马内细胞因子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IL-4、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mRNA水平。结果大鼠双侧海马内注射Aβ1-42后,动物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海马CA1区神经元胞体丢失、海马内APP表达上调而PP2A表达下调。AD模型大鼠的海马内,致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FN-γ的mRNA表达上调,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和TGF-β的mRNA表达下调。结论 AD大鼠脑内存在致炎/抗炎失衡的神经炎症,它参与了AD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海马;淀粉样β蛋白;淀粉样β蛋白前体;蛋白质磷酸酶2;细胞因子类;大鼠, Sprague-Dawley;alzheimer disease;hippocampus;amyloid beta-protein;amyloid beta-protein precursor;protein phos-phatase 2;cytokines;rats,Sprague-Dawley
-
4736.产β-1,3-1,4-葡聚糖酶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tequilensisCGX5-1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食品制造业] [2014-05-15]
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一株野生特基拉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最终培养基各组分为:大麦粉68.4 g/L,玉米粉40 g/L,豆饼粉61.1 g/L,KH2PO4 1g/L,MgSO4· 7H2O 0.1 g/L,CaCl2 0.1 g/L.用优化培养基在37℃摇瓶发酵52 h,β-1,3-1,4-葡聚糖酶酶活达到191.96 U/mL,是优化前产酶水平的1.91倍.
关键词:β-1,3-1,4-葡聚糖酶;响应面法;培养基优化;特基拉芽孢杆菌;β-1,3-1,4-glucanase;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medium optimization;Bacillus tequilensis
-
4737.不同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型人群叶酸补服效果评价
[医药制造业] [2014-05-15]
目的对不同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型人群叶酸补服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根据MTHFR C677T基因型将113名健康女性分为CC、CT、TT 3组,每组内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口服叶酸片400μg/d,服药2个月,对照组不补服叶酸。分别于基线和干预2个月后检测血浆叶酸、红细胞叶酸、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基线时,TT基因型血浆叶酸低于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而TT基因型血浆Hcy高于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P
关键词: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FADH2);叶酸;高半胱氨酸;基因型;干预性研究;妇女;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FADH2);folic acid;homocysteine;genotype;intervention studies;women
-
4738.SBA-15介孔材料的改性及应用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4-05-15]
在介绍介孔分子筛SBA- 15改性原理及合成工艺优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从有机基团改性、负载固体酸、金属掺杂及金属化合物掺杂等4个方面详细综述了SBA-15介孔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现状,同时论述了其在吸附、测定与分离、药物输送、制备新材料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并展望了SBA-15介孔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SBA-15;介孔;改性;催化
-
4739.崇明东滩夏冬季表层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4-05-15]
以长江口崇明东滩高、中、低潮滩夏、冬两季表层沉积物中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样品中细菌16S rRNA基因V3区片段,通过克隆、测序,构建相应基因文库.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崇明东滩高、中、低潮滩表层沉积物共包含12个主要门类的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α-、β-、γ-、δ-和ε-亚群)、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菌门(Chlorobi)、网团菌门(Dictyoglomi)、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此外还存在大量未被认知的序列.中潮滩和低潮滩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高潮滩的优势菌为拟杆菌.DOTUR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崇明中潮滩细菌多样性最高,低潮滩次之,高潮滩最低;夏季细菌多样性高于冬季.夏、冬两季细菌群落差异高潮滩最大,低潮滩次之,中潮滩最小.
关键词:沉积物;细菌;多样性;16SrRNA;PCR;克隆;长江口
-
4740.VEGF-C、VEGFR-3和LYVE-1的表达在胃癌淋巴管生成及预后中的作用*
[医药制造业] [2014-05-15]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及淋巴管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的表达,探讨这3种因子在胃癌淋巴管生成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TMA),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5例胃癌组织标本、96例癌旁正常组织及20例胃良性病变中VEGF-C、VEGFR-3和LYVE-1的表达,并对Podoplanin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VD)进行检测。结果 VEGF-C、VEGFR-3和LYVE-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4%、56.0%和58.4%,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10.4%、12.5%和9.4%及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20.0%、30.0%和25.0%;胃癌组织中LVD在癌内和癌周的水平分别为2.98±0.81、4.22±1.09,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1.82±0.63和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0.89±0.45(均P<0.05),且癌周LVD高于癌内LVD(P<0.01);VEGF-C、VEGFR-3和LYVE-1表达与LVD均呈正相关(均P<0.01);也是胃癌远处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阴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VEGF-C、VEGFR-3和LYVE-1的高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检测这3个指标可预测胃癌淋巴管生成和判断预后。
关键词:胃肿瘤;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淋巴管生成;预后;淋巴管透明质酸受体-1;组织微阵列技术;stomach neoplasms;carcinom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lymphangiogenesis;prognosis;lymphatic vessel hyaluronan receptor-1;T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