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22-04-15]
在疫情、地缘政治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汽车生产的重要原材料铝、镁、锂、钢、石油、橡胶、芯片等价格持续高企,行业成本端承压,2 月起部分整车企业官宣涨价,市场担忧供给端压力传导到需求端,板块近期回调幅度较大。而近期多家车企公布3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环比增幅明显,预计3 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近30%,外部环境压力致使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加剧分化,行业处新旧动能切换关键节点。我们认为原材料价格走势短期难以预测,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不改,仍是未来5-10 年维度的主线逻辑,部分零部件下跌到合理估值,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推荐自主品牌崛起和汽车电动智能化升级两条主线。
[汽车制造业] [2022-04-15]
2022 年4 月,多家造车新势力公布了3 月的销量数据。2022 年3 月,埃安/小鹏/哪吒/理想/零跑/蔚来/极氪销量分别为20,317/15,414/12,026/11,034/10,059/9,985/1,795 辆, 分别同比
+190%/+202%/+270%/+125%/+247%/38%/-,分别环比218%/148%/69%/31%/193%/63%/-38%。2022Q1,埃安/小鹏/理想/哪吒/蔚来/零跑/极氪的销量为44,874/34,561/31,716/30,152/25,768/21,544/8,241 辆,同比+155%/+159%/+152%/+305%/+28%/+410%/-,分别环比+4%/-17%/-10%/+7%/+3%/+26%/+37%。埃安、小鹏交付量领先,哪吒、零跑保持高速增长。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2-04-15]
车企加大车载OS 自研投入力度,软件供应商有望受益。由于自研操作系统可以缩短中间件、应用软件等软件开发周期,并有助于生态的建立以及软件的持续迭代,各车企对实现车载OS 自主可控的诉求愈发强烈。对于车企而言自研OS 内核成本高,因此车企更多地是综合考量安全性、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展性、易用性及成本等因素来选择OS 内核,然后再在其基础之上开发形成各自研自动驾驶OS。随着车载操作系统逐步由座舱OS 向整车OS 演进,行业规模有望持续增长。根据麦肯锡数据,2020 年全球广义操作系统市场规模为200 亿美元,到2030 年可达500 亿美元,可见未来近10 年内操作系统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汽车制造业] [2022-04-10]
电芯大型化趋势明确,大圆柱路线前景可期。相较于上一代2170 圆柱电池,4680 大圆柱电池采用更大的46mm*80mm 电芯,并采用内阻更小的无极耳技术,使得4680 在2170 的基础上能量提升5 倍、里程提高16%、功率提高6 倍、生产成本下降14%。
[汽车制造业] [2022-04-10]
汽车智能电动巨变,重塑产业秩序,看好汽车行业黄金十年。电动化加速渗透,智能化成为车企比拼核心要素,变革机遇下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将迎来破局后的重塑,坚定看好下游自主车企崛起+中游自主供应链加速成长:
1)车企维度:电动化加速,智能化竞赛持续升级,自主车企有望依托增配同步实现市占率提升和品牌力向上;
2)产业链维度:智能电动变革重塑传统整零关系,叠加增量部件如线控制动、智驾域控制器、车载声学、天幕、氛围灯、HUD等加速渗透,自主零部件供应商将在产业供应链秩序重塑中受益。
[汽车制造业] [2022-04-10]
公司是国内汽车电子龙头公司,业务增长迅速,有能力进行国产替代并已经参与海外竞争:公司产品覆盖较大范围的汽车电子部件,已经从技术要求相对简单的车身电子产品向底盘、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技术及功能安全等级要求较高、行业发展较快的产品升级,同时公司也在积极研发车身域控制器等下一代汽车电子产品,有望助力公司汽车电子配套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另外,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已经具有相对较大的业务体量,采购成本也拥有一定的优势。
[汽车制造业] [2022-04-10]
2022 年2 月电动车销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需求强劲,销售33.4 万辆,同比增长184%。2 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2%,同比提升13 个百分点。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22-04-10]
锂电池作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个主要部分构成。隔膜是一种具有微孔结构的薄膜,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环节,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最具技术壁垒的关键内层组件,成本占比约10%-20%,在锂电池进行电解反应时,锂电池隔膜可以用来分隔正极和负极防止短路现象的发生,同时允许电解质离子自由通过。锂电池隔膜浸润在电解液中,表面上有大量允许锂离子通过的微孔,微孔的材料、数量和厚度会影响锂离子穿过隔膜的速度,进而影响电池的放电倍率、循环寿命等性能。
[金属制品业] [2022-04-10]
电动汽车以运用电能为主,全方位增加铜的使用量。电动汽车以运用电能为主,因此用铜增量主要来自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电机等电气系统,此外,充电桩的建设也将推动铜材需求。出于提高效率、用电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新能源汽车对铜材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电铜箔、电磁扁线、高压线束、连接器等铜材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汽车制造业] [2022-04-10]
纤维状导电剂以更低的添加量达到更优的性能将是导电剂的发展趋势之一。正极材料本身的离子与电子电导率较低,电阻值较高,容易引起电极极片的极化,是限制电池充放电循环和倍率性能的主要因素。导电剂可以建立更高效的电池正负极材料之间的导电网络和结构,同时提高电池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