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2-08-10]
伴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接入和社会用电量的回升,国内许多企业加大了投入力度,各地也积极出台配套政策,使得电力电子产业链景气度持续。7 月份我国电力电子行业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态势,受益于光伏行业持续扩张,市场供不应求情况延续,硅料价格进一步上涨,预计产业链相关产品价格仍将维持一定程度的涨势。到7 月底,多晶硅料价格上涨至294RMB/KG 左右;全球单晶硅片(210mm/160μm)价格上涨至1.33 美元/每片左右;单晶PERC 电池片(166mm/22.8%+)均价上涨至0.17 美元/每瓦附近;2.0mm、3.0mm 镀膜的光伏玻璃均价分别维持在21.15、27.50 元/平方米附近。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2-08-09]
汽车电子:汽车电子零部件和Tier1 国产化趋势刚开始,重点看好电动化智能化带来的连接器、半导体、域控制 器、智能座舱、传感器等增量市场,看好电子公司进入汽车Tier1 竞争。建议关注公司:主控及座舱相关(晶晨 股份、瑞芯微、富瀚微)、功率半导体(士兰微、时代电气、斯达半导、宏微科技、新洁能、东微半导体、闻 泰科技、比亚迪半导体)、模拟芯片(思瑞浦、力芯微)、传感器芯片(纳芯微、比亚迪半导体、韦尔股份、 矽杰微、晶方科技)、储存芯片(聚辰股份、复旦微电、普冉股份、北京君正、兆易创新)、连接器(电连技 术、瑞可达、博威合金)、Tier1及智能化(京东方、三安光电、东软集团、立讯精密、湘油泵、菱电电控)、 被动元器件(风华高科、泰晶科技、顺络电子、可立克、江海股份)、PCB(景旺电子、沪电股份、世运电路)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2022-08-09]
光伏装机高增势不减,1-6 月装机达到30.88GW,同比增速 137.36%,风电装机放缓,装机量12.94GW,增速为19.37%;电网投资 6 月随着疫情好转拐点出现,投资额达到1905 亿元,同比增速回升到 9.86%;电源投资火电、光伏板块维持高增速,分别为71.8%、282.4%, 火电压舱石作用凸显,光伏随着高装机量,投资增速也同步攀升至年内 最高值。
[汽车制造业] [2022-08-09]
从全年的维度来看,我们看好智能化。除智能化之外,2022 年整车领域可 以重点关注混动赛道,混动属于2022 年可能表现出超额增长的细分赛道。 新一代的混动产品以比亚迪的DMI 为分界点,解决了亏电状态下油耗的 核心痛点。从2021 年开始,混动产品的产品力和性价比都得到了很大的 提升,我们认为混动在新能源车中的增速可能会超越整体。
[汽车制造业] [2022-08-04]
受益于疫情形势趋缓和政策因素叠加,6月乘联会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为194.3万辆,同比增长22.6%,环比43.5%,环比增速处于近6年同期历史最高值。1-6月累计零售926.1万辆,同比下降7.2%,其中3-5月同比下降103.1万辆影响较大,排除3-5月影响后,同比上升7.5%。
[汽车制造业] [2022-08-04]
从持仓绝对值看,2022Q2汽车行业基金重仓股合计市值为1326.1亿元,环比上升64.1%。上半年汽车行业受疫情散发、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较大,多数公司半年报业绩受扰动,在减半征收2.0L及以下排量(价格(不含增值税)30万元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各地方政府推出促汽车消费活动等多项政策刺激下,6月行业恢复超预期,汽车板块迎来复苏行情,Q2重仓市值环比高增。从估值水平看,当前申万汽车PE为34x,处于历史较高水位。随着供给端明星车型相继推出,叠加政策末端效应的推动,我们预计,下半年电动智能化赛道仍将保持高景气度。
[汽车制造业] [2022-08-04]
中国公共充电服务市场空间广阔。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充电总量达到111.4亿度,同比增长
58%。根据易观分析推算,2021年中国公共充电服务交易规模达到153.8亿元,预计2025年交易规模将接近691.6亿元。
[汽车制造业] [2022-08-04]
本报告聚焦中国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服务行业,从行业背景、发展现状、用户行为、未来趋势以及发展建议等方面出发,统筹、分析、研判,为推动中国公共充电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言献策。
[汽车制造业] [2022-08-02]
7 月26 日,广汽集团官方宣布,其已于日前同商汤科技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结合广汽集团在汽车整车生产和研发技术的实力,以及商汤科技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先优势,在智能驾驶、智能车舱、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AI 工具链、超算中心等领域深入挖掘合作机会,开展全面业务合作。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 [2022-07-31]
由于电芯体积增大为2170 的5 倍,单车由原来的4 个模组变为直接集成到底盘,减少了中间件和结构件的使用,同时由于全极耳模式下发热量较低,不需要BMS 中较多的液冷管排布,圆柱+全极耳使快充时热散方向和柱体平行,仅在电池板两端排置液冷板即可达到散热效果,进一步降低电池包重量和BMS 管理难度;干电极技术减少极片材料的混料涂覆、干燥及溶剂回收环节,减少溶剂成本和混料设备投资,在原材料环节降本2.4%,在生产环节降本9.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