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23-05-03]
固态电池是采用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和液体电解质一样承担着在正负极之间传输锂离子的作用,传输机制有所不同。通过引入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可以本质上保证安全性,同时兼容高能量密度正负极,可以满足快充、循环寿命长、高温性能好的要求。从技术路线来看,将从固液混合电池渐进式到全固态电池,固态电解质中,硫化物全固态潜力较大,固液混合电池采用氧化物与聚合物复合电解质,已有量产。
[汽车制造业] [2023-05-03]
智能座舱(传统车厂):2022 年全年按渗透率提升速度(景气度)排序,液晶仪表>中控屏> HUD>行车记录仪;2022 年底上述产品渗透率分别为43%、92%、9%、18%。(1)液晶仪表:2022 年全年液晶仪表渗透率提升10.98%至42.96%,渗透率提升幅度最大;(2)中控屏:渗透率最高的座舱电子产品,全年渗透率提升1.73%至91.73%。(3)HUD:渗透率全年提升1.36%至9.44%,渗透率处在高增临界点;(4)行车记录仪:渗透率提升0.45%至17.59%,市场基本饱和。(5)其他:流媒体后视镜和后排液晶屏2022 年底渗透率分别为3.76%和0.24%,提升幅度分别为0.59%和0.02%,增量装配意愿弱。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023-05-02]
4 月18 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正式开幕,为期九天。会展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本次车展共吸引了1000 多家企业参加,本次上海车展参展车辆大约1400 辆,包括全球首发车113 辆,全新概念车56 辆,新能源汽车159 辆。智能汽车芯片成为上海车展的重要热点,智能汽车芯片企业展开激烈的算力角逐。包括小鹏、广汽埃安、蔚来、百度Aollo 在内的十多家国内外的企业在车展上展示了英伟达的DRIVE Hyperion 计算平台,地平线也带来了新一代的BPU 智能计算架构,黑芝麻智能智能汽车跨域计算芯片平台武当系列也出现在本次车展上。上海车展上诸多车企也发布了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华为发布了首个搭载HUAWEI ADS 2.0 高阶智能驾驶的车型问界M5,Unity 在上海车展发布了“汽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3.0”。智能化成为上海车展关键词,智能驾驶经历一段时间的板块调整之后,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从总量、渗透率、盈利角度等方面看,板块处于拐点位置,建议关注智能驾驶板块投资机会。
[汽车制造业] [2023-05-02]
行业景气度跟踪:产批零表现基本符合预期。乘联会口径:3 月狭义乘用车产量实现207.9 万辆(同比+13.8%,环比+24.9%),批发销量实现198.7 万辆(同比+9.3%,环比+22.9%)。交强险口径:3 月行业交强险口径销量为158.5 万辆,同环比分别+12.3%/+22.0%。中汽协口径:3 月乘用车总产销分别实现214.9/201.7 万辆,同比分别+14.3%/+8.21%,环比分别+25.3%/+22.0%。出口方面:3 月中汽协口径乘用车出口30.4 万辆,同环比分别为+151.2%/+12.2%。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车企出口同比上升明显。展望2023 年4 月:我们预计4 月行业产量为197 万辆,同环比分别+103.8%/-5.0%;批发为195.5 万辆,同环比分别+106.6%/-1.6%。交强险零售预计158.5 万辆,同环比分别+64.7%/+0.0%。新能源批发预计64.7 万辆,同环比分别+131.2%/+4.9%。
[汽车制造业] [2023-05-02]
上海车展正式开幕。2023 年上海国际车展于4 月18 日拉开序幕,本次上海车展是近2 年最大规模的车展,以“拥抱汽车新时代”为主题展开,参展车型呈现智能化、插混化以及品牌向上的趋势。我们重磅梳理的新能源车在四十款以上,其中以传统自主占比最高。约占60%+,新势力20%+,合资15%:(1)传统自主:新车型爆发,通过新品牌+新车型发力细分市场。比亚迪宋L 概念车、驱逐舰07 亮相,奇瑞、吉利相继推出子品牌。(2)新势力: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蔚来、小鹏新车亮相,理想纯电战略发布。(3)合资:概念车逐步落地,电动化进程加速。大众ID.7 具备热销潜能,本田正式迈向电动化,宝马、奔驰电动提速。本次车展将持续丰富电车市场的供给,为市场增添50+款电车新车,促进油电替代进程加速。随着Q2-Q3 车型上市,有望拉动市场需求,助推后续市场活力释放。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23-05-02]
新能源汽车板块总体Q1 持仓占总市值比重为5.45%,环比下降0.80pct。2022Q1-2023Q1 持仓比例分别为8.60%、8.28%、6.62%、6.26%、5.45%。1)上游锂矿Q1 整体持仓环比下降至4.75%;2)中游板块持仓环比整体下降至7.53%,电池、正极、负极、添加剂持仓略微下降,隔膜、电解液铜箔、铝箔、结构件持仓略微上升;3)整车、充电桩Q1 环比小幅下降,核心零部件环比小幅上升;4)新技术板块Q1 环比下降至2.20%,钠离子电池、复合集流体持仓环比均略有下降。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3-05-01]
近一月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加速下跌,碳酸锂下跌42.02%。截至4月14 日,碳酸锂价格下降至21.10 万元/吨,较3 月中旬的34.95 万元/吨下跌39.63%;氢氧化锂价格下跌至28.60 万元/吨,较3 月中旬的40万元/吨下跌28.50%;截至4 月14 日,磷酸铁锂价格继续下跌至8.00万元/吨,近一月跌幅42.02%;本月电解液价格下跌超19%,六氟磷酸锂价格跌幅22.67%;近一月高端、中端、低端人造石墨价格分别由6.4 万元/吨、4.7 万元/吨、2.5 万元/吨下跌至6.2 万元/吨、4.6 万元/吨、2.45 万元/吨,跌幅3.13%、2.13%、2.00%;涂覆隔离膜价格再次出现下跌,7um和9um陶瓷涂覆隔膜的价格分别下跌至2.00 元/平方米和1.80 元/平方米,近一月跌幅分别为14.89%和9.76%。
[汽车制造业] [2023-05-01]
中国工厂:产能进一步扩张值得期待,产业链短期存降价压力。上海工厂目前是特斯拉生产主力,2020-2022年分别生产15.4/48.6/72.5万辆,占全球产量30%、52%、53%。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产业链95%国产率、极低的生产成本,使得上海工厂仍是下一步扩产的主力。欧洲工厂:规划产能达到100万辆,覆盖欧洲市场需求。欧洲柏林工厂是美国本土外第二个海外工厂,2023年3月25日周产量达到5000辆,积极爬产之中。政策支持下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逆势增长,2017-2022年CAGR达56%。伴随欧洲市场需求扩张,我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带动中国零部件厂商纷纷建厂配套。其中,德国为主要目的地,吸引宁德时代、均胜、宁波华翔、继峰、敏实等多家企业投资。
[家具制造业] [2023-05-01]
充放电倍率增大是电化学储能的升级方向,对储能热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液冷方案具有比风冷更高的换热效率,在相同功耗下液冷电池包的最高温度比风冷低3-5℃。同时液冷方案不需要设计风道,部分产品的占地面积可节约50%以上。电化学储能、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对温控的核心诉求不同。电化学储能温控核心在于提升使用寿命与安全性,对于温控设备空间限制较为宽松。新能源汽车温控重视提升固定空间下的热管理效率与温控精确性。数据中心温控追求制冷功率提升与数据中心电力使用效率(PUE)的降低。
[汽车制造业] [2023-04-25]
受益下游新能源汽车、储能、3C 数码等领域增长,电池需求快速增长, 带动锂电铜箔出货量高增。我们预计2025 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达 2227GWh,对应锂电铜箔市场规模1076 亿元,CAGR 达31%。受动 力电池高能量密度和降本需求驱动,轻薄化趋势下复合铜箔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