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22-04-15]
在疫情、地缘政治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汽车生产的重要原材料铝、镁、锂、钢、石油、橡胶、芯片等价格持续高企,行业成本端承压,2 月起部分整车企业官宣涨价,市场担忧供给端压力传导到需求端,板块近期回调幅度较大。而近期多家车企公布3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环比增幅明显,预计3 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近30%,外部环境压力致使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加剧分化,行业处新旧动能切换关键节点。我们认为原材料价格走势短期难以预测,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不改,仍是未来5-10 年维度的主线逻辑,部分零部件下跌到合理估值,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推荐自主品牌崛起和汽车电动智能化升级两条主线。
[汽车制造业] [2022-04-10]
电芯大型化趋势明确,大圆柱路线前景可期。相较于上一代2170 圆柱电池,4680 大圆柱电池采用更大的46mm*80mm 电芯,并采用内阻更小的无极耳技术,使得4680 在2170 的基础上能量提升5 倍、里程提高16%、功率提高6 倍、生产成本下降14%。
[汽车制造业] [2022-04-10]
2022 年2 月电动车销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需求强劲,销售33.4 万辆,同比增长184%。2 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2%,同比提升13 个百分点。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22-04-10]
锂电池作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个主要部分构成。隔膜是一种具有微孔结构的薄膜,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环节,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最具技术壁垒的关键内层组件,成本占比约10%-20%,在锂电池进行电解反应时,锂电池隔膜可以用来分隔正极和负极防止短路现象的发生,同时允许电解质离子自由通过。锂电池隔膜浸润在电解液中,表面上有大量允许锂离子通过的微孔,微孔的材料、数量和厚度会影响锂离子穿过隔膜的速度,进而影响电池的放电倍率、循环寿命等性能。
[金属制品业] [2022-04-10]
电动汽车以运用电能为主,全方位增加铜的使用量。电动汽车以运用电能为主,因此用铜增量主要来自动力电池、高压线束、电机等电气系统,此外,充电桩的建设也将推动铜材需求。出于提高效率、用电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新能源汽车对铜材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电铜箔、电磁扁线、高压线束、连接器等铜材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汽车制造业] [2022-04-10]
纤维状导电剂以更低的添加量达到更优的性能将是导电剂的发展趋势之一。正极材料本身的离子与电子电导率较低,电阻值较高,容易引起电极极片的极化,是限制电池充放电循环和倍率性能的主要因素。导电剂可以建立更高效的电池正负极材料之间的导电网络和结构,同时提高电池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汽车制造业] [2022-04-07]
2022 年3 月(截止至2022 年3 月28 日收盘),沪深 300 涨跌幅- 9.45%,汽车行业涨跌幅-11.20%,中信一级 29 行业排名第24 位。细分行 业中汽车销售及服务+1.18%)排行最前,汽车零部件(-13.14%)排行最 后。
[汽车制造业] [2022-04-02]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即将进入到报废高峰期,钴、锂、镍等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电池回收行业经济效益提升。国家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进一步立法,将会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预测 2027 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将超 1500亿元。未来电池回收政策将在环保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逐步规范,具有渠道优势、客户优势和工艺优势的头部企业有望胜出
[汽车制造业] [2022-03-24]
3月11 日中汽协发布2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6.8 和33.4 万辆,环比下降18.6%和22.6%,同比增长197.5%和184.3%。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35.4 万辆和32.1 万辆,环比下降19.0%和23.4%,同比增长195.0%和182.2%。1-2 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82.0 和76.5 万辆,同比增长158.2%和154.7%。1-2 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79.0和74.0 万辆,同比增长158.3%和155.8%。2 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1.6%,环比提升2.4pct。2022 年新补贴政策有望放开补贴规模上限,我们预计2022 年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有望突破650 万辆。
[汽车制造业] [2022-03-23]
新能源乘用车下沉趋势明显,未来增量预计主要来自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2021年,国内零售口径新能源车乘用车渗透率已经达到14.4%,环比大幅提升8.5pcts。在优质的供给带动下,一线城市EV 渗透率从18.2%提升到30.4%,新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渗透率也分别从6.5%、3.9%、4.9%大幅提升到16.7%、12.6%、12.3%;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贡献了123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量,占全年新能源市场增量的69%。另一方面,2021 年一线城市乘用车销量仅占全国总销量的10%;新一线城市、二线、三线城市是更大的消费市场,分别占全国总销量的24%、22%、21%。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销量从300 万辆迈向500万辆、1000 万辆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消费会继续下沉,一线城市以外的增量和下沉效率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