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1.中美空气质量指数(AQI)对比研究及启示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10-26]
对中美两国空气质量指数(AQI),特别是颗粒物分指数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利用2013年4月至12月期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开展了典型大气污染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研究、制订和发布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所包含的污染物指标更全面,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中国空气污染的特征,也更贴近居民对空气质量的切身感受;中美计算颗粒物小时AQI采用的方法不同,对比发现中国采用颗粒物24 h平均浓度限值代替1 h平均浓度限值的计算方法会将污染等级倾向于严重化;中国在计算颗粒物AQI时设定的颗粒物浓度限值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AQI<200时,PM2.5/PM10的比值出现与实际不符的现象;对奥体中心监测点数据分析显示,AQI<50时,PM2.5/PM10比值小于0.5,且PM2.5/PM10的比值随着污染指数等级的增大而增大.建议尽早修订和调整颗粒物实时报的浓度限值和计算方法.
关键词:空气质量指数;分级浓度限值;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PM10
-
2372.螺旋霉素制药废水处理过程中耐药菌和抗性基因的转归特征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10-26]
抗生素耐药菌和抗性基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危害.因此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分析了某抗生素制药厂污水处理站不同季节螺旋霉素制药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大环内酯类耐药菌、6种大环内酯类抗性基因erm B、erm F、erm X、mef A、ere A、mph B和3种转移元件ISCR1、int I1、Tn916/1545的转归特征.结果表明,废水生物处理能有效削减异养菌和肠球菌1.6~2.1 logs和3.7 logs,4个处理单元(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出水中分离出的94株肠球菌均对螺旋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具有抗性,并且出水中肠球菌的耐药率并没有下降.PCR和荧光定量PCR的分析结果表明,80%耐药肠球菌携带抗性基因erm B,其他的抗性基因未检出,并且春季和秋季样品中抗性基因erm B和erm F的含量均为最高.废水生物处理对抗性基因erm B、erm F、mef A、ere A、mph B和转移元件Tn916/1545有一定的削减效果,但erm X、int I1、ISCR1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mef A、ere A、Tn916/1545的丰度降低了,且春季mef A、ere A、Tn916/1545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秋季,而erm X、int I1、ISCR1的丰度增加了.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性基因;肠球菌;耐药菌;抗生素废水;生物处理
-
2373.溶藻活性物质对棕囊藻溶藻及其脂肪酸影响的模拟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10-26]
为了探讨芽孢杆菌B1分泌的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特性和藻毒素物质脂肪酸的影响,比较了模拟自然水体中叶绿素a、p 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和营养元素N、P浓度在溶藻前后的变化,并利用GC-MS检测了球形棕囊藻脂肪酸的成分和含量.用体积比1∶100的芽孢杆菌B1胞外活性物质处理模拟水体14 d,发现水体中叶绿素a、p H值和高锰酸盐指数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DO和N、P浓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第14 d时,处理组水体中p H值由8.50降低到7.51,叶绿素a降低82.3%(P<0.05),DO增加29.5%(P<0.05),高锰酸盐指数降低55.2%(P<0.01).NH+4-N、NO-2-N、NO-3-N和PO3-4-P浓度分别增加了0.46、1.50、6.24和1.30倍.投加活性物质处理14 d后,球形棕囊藻藻毒素中的主要3种脂肪酸C18:2、C16:0和C18:1分别降低了100%、97.7%和85.4%(P<0.01),总脂肪酸含量降低83.4%(P<0.01).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1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在模拟自然水体中能有效抑制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并降低藻毒素脂肪酸的含量.研究结果为芽孢杆菌B1胞外活性物质的生态安全性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芽孢杆菌;胞外活性物质;球形棕囊藻;水质参数;脂肪酸
-
2374.北京市北神树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和演替规律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10-26]
产甲烷菌是填埋场稳定化的关键微生物.以北京市北神树垃圾填埋场为采样地,钻井采集了填埋深度6~36.1 m,填埋时间2~15 a的垃圾样品.采用PCR检验其中产甲烷菌的种类,并基于QPCR技术获得的数据,研究了各类产甲烷菌随时间和深度的数量变化,及其与垃圾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发现堆体内有机质含量基本稳定,p H呈弱碱性,符合产甲烷阶段的化学特性.检测出两类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saeta和Methanosarcina),一类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als).随着填埋时间的延长,产甲烷菌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填埋9 a以上的垃圾中产甲烷菌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乙酸营养型的Methanosarcina为优势类群.三类产甲烷菌的含量与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相关,与各类大分子有机质含量相关性很弱或不相关,表明产甲烷菌的数量受底物含量的影响,而在填埋2 a以上的垃圾中,大分子水解、发酵等作用对产甲烷菌影响微弱.
关键词:填埋场;产甲烷菌;群落结构;QPCR;深度;时间
-
2375.四区一体反应器冬季启动脱氮特性及硝化菌群结构分析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10-26]
我国分散型污水处理问题亟待解决,研究开发了四区一体式生物膜-活性污泥生物脱氮反应器,采用梯度缩短HRT方法,考察了冬季8~15℃水温环境下的反应器COD、NH+4-N、TN去除效果,同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种泥及其启动过程中的生物膜硝化菌群(AOB、NOB)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反应器运行效果与功能微生物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HRT为9.2 h下COD、NH+4-N、TN去除率分别为92.11%、99.21%、61.63%;启动末期生物膜内AOB、NOB数量是种泥的5.82倍、6.14倍,硝化细菌占总菌量由6.12%上升至16.38%,成为生物膜的优势菌群;末期硝化效率由初期78.49%上升至97.52%,NOB数量增长5.61倍,AOB/NOB值优化为1.47,反应器内富集生长的AOB、NOB及合适的AOB/NOB比值是确保硝化出水水质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脱氮;冬季启动;硝化细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一体式反应器
-
2376.农村污水膜生物反应器系统中微生物群落解析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10-26]
农村污水的随意排放和未加限制的灌溉回用可能会导致水源地环境污染加剧,并且其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对周边淡水资源安全和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为了解农村污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为后续污水灌溉的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和16S r DNA基因克隆文库技术研究农村污水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监测处理前后典型病原菌——弓形菌(Arcobacter spp.)以及总细菌数量的变化.从未处理的农村污水中获取的73个阳性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其主要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91.8%)、厚壁菌门(2.70%)、拟杆菌门(1.40%),以及部分不可培养细菌(4.10%).其中弓形菌属是ε-变形菌门的优势菌,也是农村污水中的优势菌株,占克隆总数的68.5%.TRFLP的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工艺阶段的主要细菌类群及丰度明显不同,调节池的物种丰度(S)、Shannon-Wiener(H)和物种均匀度(E)最高,分别为43.0、3.56和0.95.定量PCR结果显示未处理的农村污水中弓形菌数量高达(1.09±0.064 0)×1011copies·L-1,该结果与克隆文库结果均表明弓形菌在污水中确实占较高比例.与未处理的农村污水相比,处理后的出水中所监测的弓形菌及细菌总拷贝数分别减少了2~3个数量级,说明MBR处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去除微生物.处理后的再生水理化指标及指示菌卫生指标均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但其中残留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健康风险仍需进一步评价.
关键词:农村污水;病原菌;T-RFLP;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荧光定量PCR
-
2377.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10-26]
确定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采用小区定位试验,利用锯末(J)和槐树皮(H)及3种添加比例(1%、3%、5%,质量百分比),研究了生物炭添加6个月内表层土壤CO2、CH4和N2O等3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随生物炭的添加呈现增加的趋势,锯末和槐树皮等两种生物炭处理的土壤CO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1.89%和3.34%,但差异不显著.CH4排放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各生物炭处理的土壤表层CH4排放量平均降幅分别为:J1:1.17%、J3:2.55%、J5:4.32%、H1:2.35%、H3:5.83%、H5:7.32%.其中,锯末生物炭仅在5%添加量时较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槐树皮生物炭处理在3%和5%的添加量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生物炭对N2O的排放影响没有明显规律性.研究表明,生物炭在短期内对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CO2和N2O的排放没有显著影响,而对CH4排放则影响显著(P<0.05).就生物炭类型而言,槐树皮生物炭在抑制CH4排放方面优于锯末生物炭,差异显著(P=0.048).
关键词:半干旱区;生物炭;土壤呼吸;温室气体;定位研究
-
2378.环保产业资讯——2015年第7期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10-15]
本监测内容采用国际上广义的环保产业定义,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范围覆盖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清洁生产型、污染源控制及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四类,并重点侧重监测环境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技术\环保设备、生物环保、其它环保服务等内容。
关键词:环保;产业热点;产业研究;环保数据
-
2379.环保产业资讯——2015年第9期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10-15]
本监测内容采用国际上广义的环保产业定义,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范围覆盖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清洁生产型、污染源控制及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四类,并重点侧重监测环境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技术\环保设备、生物环保、其它环保服务等内容。
关键词:环保;产业热点;产业研究;环保数据
-
2380.4株外生菌根真菌对Al3+吸收与吸附的研究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15-09-25]
本研究采用液体培养方法,分析了4株源自不同生境的外生菌根真菌[Pisolithus tinctorius(Pt 715)、Suillus luteus(Sl 08和Sl 14)、Gyroporus cyanescens(Gc 99)]细胞对铝的吸收与吸附,旨在探讨外生菌根真菌抗铝的机制,为减轻树木铝害、指导抗(耐)铝菌株的筛选和保持森林健康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Al3+对菌株Pt 715和Sl 08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可明显抑制Sl 14和Gc 99的生长;各供试菌株铝的吸附和吸收量均随培养液中Al3+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可见环境中Al3+浓度是影响菌根真菌铝吸收量的关键因素;耐铝菌株(Pt 715和Sl 08)吸收的总铝及单位菌丝吸收的铝量较铝敏感菌株(Gc 99和Sl14)少,这可能是其对铝不敏感的原因之一.此外,增加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亦可能是外生菌根真菌缓解铝毒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外生菌根真菌;液体培养;铝;吸收;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