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1.深化改革开放,构筑纺织强国
[纺织业] [2019-06-19]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格局和世界历史走向。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十九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新篇
关键词:改革开放;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纺织行业;
-
1452.新战略机遇下河北省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研究
[纺织业] [2019-06-19]
河北省是我国纺织服装的生产和出口大省,纺织服装制造业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服装出口在整个河北省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河北省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纺织服装出口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其出口贸易仍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两大战略的实施,给河北省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新机遇。因此,研究河北省如何抓住新战略机遇,应对纺织服装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河北省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这两大新战略背景,首先对河北省纺织服装的出口规模、贸易方式、出口市场分布和出口企业分布与性质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河北省纺织服装出口存在出口规模相对较小、贸易方式单一、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企业分布不均且整体实力偏弱的问题;然后选取了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贡献率和出口增长优势指数等几个常用的竞争力指标对河北省纺织服装的出口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河北省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仍有待提升;再次,分析河北省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借助钻石模型的六大要素并结合河北省纺织服装产业具体情况,选取了六个变量进行实证检验,确定了行业研发投入、河北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和汇率是影响河北省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河北省应如何抓住新机遇,促进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承接京津产业优势,促进河北省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纺织服装出口主体结构;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并鼓励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优化贸易方式;挖掘河北省传统染织技艺,出口特色纺织服装产品。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
-
1453.顺应纺织发展新常态 培养转型升级专业人才——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型纺纱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纺织业] [2019-06-19]
完成单位:郑州中原工学院完成人:叶静、何建新、任家智、喻红芹、李雪月、朱正锋、宗亚宁、邱万福针对纺织经济新常态下,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切实围绕增强学生工程实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新型纺纱;基础性实验;工程实践能力;新型纱线;实践教学体系;学科竞赛;教学模式;
-
1454.智能制造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成果发布
[纺织业] [2019-06-19]
4月27日,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我国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俞建勇、周翔、蒋士成,中国工程院二局副巡视员王元晶,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司长曹学军以及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和相关高校、研究院所的有关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关
关键词:纺织产业;共性技术;智能制造;纺织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
1455.改革不停步,行业再出发
[纺织业] [2019-06-19]
"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演讲深刻总结了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壮丽史诗。而今年两会上的重磅改革议题,也宣示了改革不停步、再出发的决心,坚定告诉人们,将改革进行到底,就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
关键词:改革开放;纺织行业;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纺织业;
-
1456.让智慧纺织照亮合作共赢之路
[纺织业] [2019-06-19]
为推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科学健康、智能化发展,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与发展,加强两岸产业的交流、对接与合作,4月1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台湾纺拓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主办,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九届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家活动日暨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化发
关键词:纺织业;夏令敏;纺织工业企业;合作共赢;智能制造技术;纺织服装产业;
-
1457.50年代院系调整对江苏高等教育的影响
[纺织业] [2019-06-19]
本研究对比江苏高等教育在50年代院系调整前后在院校、学科专业、师资、学生、教学设备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客观分析50年代院系调整对江苏高等教育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研究借用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主要有:1、文献研究法。以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载体,并以此作为主要证据,通过搜集、鉴别、整理,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而形成科学认识的方法。在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用真实而丰富的资料和数据为研究的深入提供基础和佐证。2、历史比较研究法。运用历史资料,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对历史研究对象展开纵向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资料的挖掘和细致的分析对比,发现研究对象的具体变化。通过上述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表现为:1、进行50年代院系调整发生的背景研究。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发掘建国初期全国范围内院系调整的产生原因及动力。另外,从江苏的地域背景出发,分析江苏地区院系调整的特殊性。2、分析接管前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通过对接管前江苏高等教育格局的梳理,还原出那一时期江苏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3、50年代院系调整中江苏地区的调整过程回顾。将院系调整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至1950年的调整前奏阶段;1951年的初步调整和准备阶段;1952年至1953年的全面展开阶段和1955年至1957年的局部调整阶段。回顾四个调整阶段的特征和主要任务,详细分析江苏高等教育的调整和改革情况。4、分析50年代院系调整后江苏高等教育的变化。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高等院校、系科专业、师生和教学七个视角来剖析调整前后江苏高等教育方面的具体变化。5、分析50年代院系调整对江苏高等教育的影响。立足于江苏的视角来分析院系调整的正面、负面及后续影响。本研究通过对50年代的院系调整的发生背景、过程、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客观地得出院系调整对江苏高等教育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出下述结论:1、50年代院系调整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受到政治、经济、社会主流思想等多方因素的推动。政治决策奠定了院系调整的大局,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决定了院系调整的实施内容,而社会主流思想的认同和引领则为院系调整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外,江苏地区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江苏地区的高校院系调整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2、建国前江苏的高等教育处于较为发达、全国领先的状态,这种状态也一直维持到被接管后。接管前江苏地区的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立足于社会服务、社会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办学质量层次不齐,分布不合理、不均衡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也在建国前通过革命根据地的办学积累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等优良传统延续到建国后的教育实践当中。3、江苏地区50年代院系调整是分四个阶段有计划、按步骤开展的。1949年开始的对江苏高等教育全方位的接管、对旧教育的初步改造和调整可视作50年代院系调整的前奏。前奏阶段,以方针、政策的酝酿和形成为基础、以维持高等教育稳定为前提、以逐步调整和改造为方法,确保了政权更迭时高等教育的平稳过渡。1951年为院系调整的初步开展阶段,这一阶段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对江苏地区的高校进行了初步调整,也为院系调整的全面展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52年至1953年为全面调整阶段,这一阶段的调整历时短、范围广,1952年的调整历时两个月,涉及江苏地区几乎所有高校,只有三所学校在调整中维持原状。调整秉持“全国一盘棋”的理念,围绕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力量培养的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是此次调整的重点。1955年至1957年为局部调整阶段。这一阶段是以配合国家建设发展需要,支援内地高校建设作为中心工作,进一步调整和发展自身的重点专业。4、江苏高等教育在50年代院系调整前后的变化表现于多个方面,且变化的幅度较大,其中有些变化带有较为明显的江苏特色。江苏高等学校和系科专业的变化是院系调整工作直接所致,而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师生情况、教学等方面的变化则是院系调整的连锁效应。在全国的共性变化之下,江苏地区的调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5、从江苏的视角,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对待和评价50年代院系调整的影响。从正面影响来看,通过院系调整,实现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平稳过渡;适应了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平民化路线;也一度改善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地域不均衡情况。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调整方式的简单粗暴,彰显出不少负面效应。例如:导致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僵化、师生的各种负面情绪、打开了国家行政权力干预高校的缺口,致使高校自主权丧失,也使得江苏的高等教育遭受折损等。第二,院系调整工作为实现教育的中心方针,导致人才培养急功近利。具体表现为:招生人数快速增长、人才培养口径狭窄、重工轻文情况明显、“拔苗助长”现象频现。第三,通过院校迁出合并、系科外迁、教师抽调、毕业生分配等渠道对外省市进行支援。过度的支援导致江苏高等教育“元气大伤”。第四,高校、系科“震荡”剧烈,伴随江苏政治、经济、教育地位的下降。第五,院系调整后期的局部调整,导致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再现,涉及高校数量和高校学科的区域分布不均衡。50年代院系调整对于江苏高等教育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当时,部分影响甚至延续至今,这场调整不仅奠定了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也使得江苏高等教育昔日的地位难以再现,调整造成的江苏省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差距至今仍旧明显。
关键词:50年代院系调整;;江苏;;变化;;影响
-
1458.棉型毛针织面料的开发及起毛起球性能的改善
[纺织业] [2019-06-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服装领域的消费逐渐向环保化、高质化、多样化转变,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纤维再次成为热门纤维。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纤维之一的毛纤维是一种动物蛋白质纤维,由于具有独特的织物风格,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在服装、家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传统的毛纺工艺存在的工艺流程长、对纤维长度要求较高、较难纺出高支的毛纱、毛面料易皱易缩、具有刺痒感、起毛起球问题严重,在人们对纺织服装面料追求高质化、多样化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为了改善目前羊毛织物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发一种高质轻薄的毛针织面料,本课题首先尝试采用牵切后的棉型毛纤维与棉型纤维在棉纺设备上进行混纺,然后采用工艺占地面积小、工序流程较短的针织工艺对面料进行开发,增加毛纤维可混纺纤维的同时缩短生产工艺流程;由于在高质毛织物的开发中起毛起球性能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获得面料后对面料的起毛起球性能进行研究,并选择较为适合棉型毛针织面料的低温等离子处理方法对棉型毛针织面料的起毛起球性能进行改善;课题得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棉型毛针织面料进行开发:选择适当支数的羊毛纤维在纤维牵断成条机中牵切成棉型后在棉纺设备上进行混纺;根据圆纬机的条件对面料的组织结构进行设计后将所得纱线按组织结构及进纱口顺序排纱织造,面料下机后进行验布修补及开幅、洗呢定型等后整,得到棉型毛针织面料;(2)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棉型毛针织面料的起毛起球性能:采用圆轨迹起球法测试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对各类棉型毛针织面料与毛型毛针织面料的起毛起球性能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从纤维长度、细度、卷曲、表面结构及摩擦性能等因素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纤维、纱线、面料性能对棉型毛针织面料的影响,得到影响棉型毛针织面料的最根本原因是纤维的性能;(3)采用低温等离子处理方法对棉型毛针织面料的起毛起球性能进行改善:影响面料起毛起球的最根本原因之一的纤维表面鳞片结构在牵切后已轻微受损伤,综合考虑,选择环保且适合棉型毛针织面料的低温等离子处理法改善其起毛起球性能。从测试结果可知未经处理的棉型毛针织面料的抗起毛起球性能较毛型毛针织面料差,但采用功率400W处理时间为6min的低温等离子法对棉型毛针织面料进行处理后,获得起毛起球性能改善1~2级的棉型毛针织面料。
关键词:棉型毛针织面料;;起毛起球性能;;性能测试;;等离子处理
-
1459.布局网链战略
[纺织业] [2019-06-19]
华孚面向未来庆生25周年。4月13日,华孚时尚股份有限公司25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在浙江上虞举行。上虞华孚时尚网链总部同时开工奠基,"坚持主业,共享产业"的华孚时尚发展战略落地的第二次战役启动。25年,华孚创造并引领色纺时尚,作为全球最大的色纺纱线企业,在全球时尚客户中发挥重要影响力。2017年,华孚时尚色纺产能雄踞全球行业首位,
关键词:柔性供应链;时尚产业;纺织服装行业;
-
1460.精细化大麻纤维的制备及高支大麻/棉混纺纱的加工技术研究
[纺织业] [2019-06-19]
大麻纤维作为纺织纤维中重要的原料之一,因其含有的四氢大麻酚等酚类成分会被用于毒品的制作,曾一度被列入国际控制毒品名单,大麻种植更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大麻纤维的发展落入低谷。近年来,随着低毒或无毒大麻的选育种植,作为曾经在中国和全球有过辉煌历史的大麻,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在绿色环保、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大麻纤维的结构性能、加工工艺以及其综合利用等已被广泛研究,奠定了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支撑。虽然对于大麻纤维的研究历年来从未停息,并且在化学组成、形态结构与纤维性能间的关系方面已经得到突破性进展,但是针对大麻纤维单纤维长度短、木质素含量高等特点,如何使得在达到纺纱要求的同时,纤维变得更加细软,以适应当今纺织业高品质产品的需求的,高效环保的精细化处理过程的研究一直是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另外,纺纱过程中因大麻工艺纤维粗短且抱合力较差等缺点,在纺制过程中落麻产生较多且成品纱支数不高,同样限制了大麻纤维在高端纺织产品中的应用。一方面,大麻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应归因于其自身性能的不稳定。作为天然纤维的一种,大麻纤维来源于大自然,不同的生长环境、收割时间或者取材部位均会使其性能产生较大的差异;作为评价大麻纤维精细化处理结果的重要指标-木质素的含量,目前沿用的是《苎麻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法》(GB/T 5889-1986)(下简称:86版标准)中的测量方法,测定结果离散性极大,给工艺纤维质量的评判带来很大障碍。因此,本文首先基于现有的木质素测定方法提出改进,并研究了大麻原料间的差异,为后续的精细化处理原料的选择和结果测定奠定基础;其次,通过不同的精细化处理过程中工艺流程及参数的调整,分别探讨了不同预处理方式、漆酶处理、煮练剂的采用、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漆酶联合处理体系对大麻原麻的脱胶效果,希望在不破坏大麻中纤维素的前提上提高脱胶效率和成品麻的物理机械性能。另一方面,现阶段基于大麻纺纱的研究多数局限于不同原料的混纺成纱上,而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特殊功能的天然纤维(例如抗菌防臭、抗紫外线等),大麻产品应向着高档纺织品方向发展。着眼于大麻高支纱的纺制是现在大麻纱线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了如何降低前纺过程中大麻落麻的控制,讨论了后纺各工序,特别是粗纱捻系数的设置对不同纱支的大麻/棉混纺成纱质量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基于超声波处理对大麻中的木质素可起到松散物理结构的基础理论,采用超声波辅助硫酸法作为木质素的测定方法,通过对超声波的处理时间、浓硫酸浓度、水解时间对木质素的影响,确定了超声波处理15 min,采用72%的浓硫酸水解12 h即可较为准确地测定木质素的含量;随后对同一大麻分别采用超声波辅助硫酸法和86版方法进行木质素的测定并对结果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从4.06%和29.53%下降至0.15%和0.25%,表明经超声波处理后的大麻纤维木质素含量测试结果更加稳定,误差更小。其次,对同一地区的大麻原麻纤维根据收割时间的不同和麻茎上取样部位的不同对大麻纤维的化学成分含量、化学及结晶结构、截面形态和物理机械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发现随着生长周期的延长,纤维成熟度的提高,大麻原麻纤维中木质素含量明显增多,尤其是梢部和中部的原麻纤维,木质素增加尤为明显,含量相差最多可达到3.02%;与此同时,水溶物的含量则随着生长周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根部的早麻和晚麻纤维的水容许含量相差为3.93%;其他非纤维物质的差异则较小。大麻原麻纤维的不均匀性会对于后道精细化处理产生影响,并已通过处理后的大麻纤维的物理性能测试来证实。在使用相同的精细化工艺时,测试结果表明处理后的不同纤维样品的长度和细度差别很大:处理后的纤维,早麻梢部的工艺纤维长度最短且细度最细(42 mm和11.36 dtex),工艺纤维长度最长的为早麻中部纤维(67 mm),最粗的纤维为处理后的早麻根部纤维(21.55 dtex)。对于大麻的精细化处理方式,本文分别从预处理方式和煮练剂的选择、漆酶的作用及TEMPO氧化脱胶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在对于预处理方式及其参数的选择上,先对三种预处理方式:预碱处理、预氧处理和预超声波处理分别进行探索,并分别得到其各自最佳的工艺参数;然后采用每种预处理方式的最优参数进行显著性差异对比,得到脱胶效果显著的是预碱处理方案(氢氧化钠浓度为5 g/L,温度为70℃,浴比为1:25,时间为120 min),胶质去除率可达到26.3%,且半纤维素成分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个方案。基于预处理方案的确定,进一步讨论预碱-漆酶两浴法脱胶中漆酶的各项因素(漆酶浓度、时间和浴比)对大麻木质素去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这三个因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数值回归方程(y=-0.128_1-0.335_2-11.893_3+24.53_3~2+15.123,其中,y为木质素含量,x_1为漆酶浓度,x_2为时间,x_3为浴比),用以预测漆酶脱胶精细化处理后的木质素含量,以达到可控脱胶的目的;后续的验证试验进一步证明了此回归方程的可行性。同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的结果表明:预碱-漆酶体系对于非纤维素物质的去除,特别是木质素的去除有较好的效果,处理后的纤维内木质素的含量为11.06%。因预碱-漆酶处理得到的纤维中非纤维素物质残留仍然较多,无法满足后续纺纱的要求,所以需要后续碱煮练。碱煮工艺已经被研究人员多次探索,本文主要对碱煮练工序中添加的助剂(螯合剂、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进行讨论。试验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纤维失重率为主要评价标准,发现焦磷酸钠作为螯合剂以及亚硫酸钠作为还原剂可增强碱煮练的效果;对于表面活性剂的讨论,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十二烷基硫酸钠(K12)、月桂醇聚氧乙烯醚(AEO-9)、茶籽粉(TSP)、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之间的复配协同效应。从各因子对大麻纤维的木质素残余量的极性、方差性分析以及旋转平方和分析,结合大麻脱胶的失重率得出最佳复配比例工艺为:50.78%K12,7.81%AEO-9,15.63%TSP,25.78%CMC。为了减少精细化处理过程中的氢氧化钠的用量,并结合TEMPO氧化体系选择性高的优点,通过对反应程度的控制作为一种精细化手段用于大麻纤维中的非纤维素物质的去除。首先采用TEMPO-漆酶碱性体系作为预处理方式,后续配合碱煮练来探讨此体系在大麻精细化处理中的可行性并研究次氯酸钠的用量在此中起到的作用,发现TEMPO-漆酶预处理体系可以有效地去除大麻原麻纤维的非纤维素物质,并且当次氯酸钠用量为16%时,去除胶质的效果最明显:残胶率仅为9.12%,木质素含量为4.58%。木质素及其他非纤维素物质的去除主要由羧基上的C6伯羟基的氧化所形成的。通过化学结构、结晶结构和核磁共振碳谱可以从定性的角度印证这种氧化反应的发生,官能团的变化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阐明了TEMPO介导氧化可以去除非纤维素物质的根本原因。16%次氯酸钠用量下得到的TEMPO-漆酶碱处理体系精细化处理后的大麻纤维的强度为3.24 cN/dtex,断裂伸长为3.49%,在保证了非纤维素物质有效去除的基础上,机械性能也可满足纺纱的要求。虽然TEMPO-漆酶碱处理体系所得到的纤维结果尚可,但因为处理过程要分三步完成,工艺略显繁琐,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究了TEMPO-漆酶酸处理体系联合碱煮练的两步法工艺。结果发现,此体系可以在简化精细化流程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品大麻的木质素含量和残胶率,并因此可得到物理机械性能俱佳的工艺纤维。最终大麻工艺纤维长度为53 mm,细度为4.68 dtex,强度为6.69cN/dtex。大麻纤维性能研究的另一重点—混纺纱的可加工性,也在本文中做了一定探讨。主要针对大麻/棉混纺纱在采用棉纺工艺纺纱而造成的大麻损耗较大、成品纱纱支低、品质不高等问题,通过原料的选择、设备的改造及工艺参数的调整以及工艺路线的设定等组合措施,对此进行纺纱工艺的探索研究。首先通过精干麻品质的对比,确定混纺大麻精干麻原料为TEMPO-漆酶酸处理体系得到的大麻纤维,并通过麻/棉试纺对此选择进行验证。其次,对前纺工序设备的改进和工艺参数调整,设备改进后的一道普梳过精梳方案中大麻纤维的损耗相比原本的棉纺工艺降低了16.7%,制成率也由原来的65%提高至81.7%。但改进后得到的混纺纱线的品质相比改进之前有所下降,体现在:捻度降低,细纱的粗节、细节和棉结数量都有所增加,纱线强力降低,强力变异CV增大等方面。为了改善这一因提高大麻制成率带来的成品混纺纱品质的降低,在低损耗加工工艺改进的基础上,对高支大麻/棉混纺纱的加工改进。试验结果为:采用两道并条和紧密赛络纺的细纱方式,并根据混纺纱支数的不同,采用合理的捻系数并适当降低粗纱的喂入定量,可以改善混纺纱的品质。在以粗纱捻系数为变量设计的试验中,分别进行了9.8 tex(60~S)、8.4 tex(70~S)和7.4 tex(80~S)大麻/棉混纺纱的试纺方案,先进行小试纺纱,继而通过对小试纺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工艺的微调,再进行中试纺纱。通过此两步试纺试验,得到9.8 tex大麻/棉混纺纱的最优捻系数为94;8.4 tex大麻/棉混纺纱的最优捻系数为102;7.4 tex大麻/棉混纺纱的最优捻系数为96,此三种纱支的混纺成纱品质均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大麻纤维;;精细化处理;;木质素;;TEMPO;;漆酶;;混纺纱;;高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