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报告分类

重点报告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24061 篇 当前为第 2340 页 共 2407

所属行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23391.周向非均匀热流边界条件下太阳能高温吸热管内湍流传热特性研究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3-12-15]

    周向非均匀高密度热流引发的过热问题一直影响着太阳能热发电站中高温吸热器的运行安全。该文建立了太阳能高温吸热管对流换热电加热实验台和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实验研究和模拟计算,研究了周向非均匀热流边界条件下吸热管壁温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周向非均匀热流边界条件下吸热管壁温度分布与截面圆心角余弦呈函数关系,实验测量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较好;经典Dittus-Boelter公式仍可用于计算周向非均匀热流边界条件下吸热管内的换热计算,但不适用于管壁温度分布计算。文中给出了周向非均匀热流边界条件下吸热器管壁温度计算关联式。
    关键词: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过热;周向非均匀热流;温度分布
  • 23392.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冷却数随外界侧风变化规律的研究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3-12-15]

    外界侧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冷却性能。冷却数作为衡量冷却性能的指标之一,其大小决定着冷却效率的高低。该文根据相似理论,通过热态模型实验,研究外界侧风对湿式冷却塔冷却数的影响规律。实验研究表明:冷却数随外界侧风风速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侧风风速达到0.7-0.8m/s(相当于实际风速7-8m/s)时,冷却数基本等于无风工况下的值。当外界侧风风速为0.4m/s(相当于实际风速4m/s)时,冷却数达到最低,与无风工况相比,其值降低20%左右,对应的冷却效率降低约10%。该研究通过现场实验验证了实验室模型实验的准确性,现场实验表明:当外界侧风达到3.5m/s(相当于实验风速0.35m/s)时,冷却数降低约18%,冷却效率降低约11%。
    关键词:湿式冷却塔;侧风;冷却数;冷却性能;影响规律
  • 23393.含VSC—HVDC的交直流系统内点法最优潮流计算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3-12-15]

    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 econvener,vsc)在稳态模型和工作原理上与传统高压直流输电(high voltagedire ctcurrent,HVDC)的换流器有本质区别,因此传统的交直流系统最优潮流计算方法不适用于含基于电压源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VSC based HVDC,VSC—HVDC)的交直流系统。讨论一种适用于原对偶内点法(primal-dual interior-pointmethod,PDIPM)和预测校正内点法(predictor—corrector PDIPM,PCPDIPM)解最优潮流的VSC—HVDC稳态模型。基于该稳态模型,将VSC.HVDC直流网络与交流系统结合起来,对交直流系统进行联立求解,并对多组算例进行仿真和分析,算例结果表明原对偶内点法在解决含VSC.HVDC的最优潮流问题的能力上,保持了传统内点法最优潮流的高效性,而在同样的条件下,预测-校正内点法迭代次数大大少于原对偶内点法。
    关键词:交直流系统;最优潮流;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原对偶内点法;预测-校正内点法
  • 23394.一种PWM结合移相控制的低开关频率逆变器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3-12-15]

    阶梯波合成逆变器具有开关频率低和输出电压波形质量好等优点,但输出电压调节困难,限制了其应用场合,且由于其移相变压器设计和加工复杂性,通道数一般在4以下,这使得输出电压波形质量难以进一步提高。提出一种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和移相控制相结合的低开关频率逆变器,采用多组结构相同的阶梯波合成逆变器,错相叠加每组逆变器PWM波形,使输出电压谐波达到接近无谐波程度。实验表明,所提出的逆变器具有良好的输出特性和调节性能,在大功率变流场合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阶梯波合成逆变器;脉宽调制;移相控制;移相变压器
  • 23395.连续方波脉冲电压下温度对聚酰亚胺薄膜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3-12-15]

    摘要:为了评估温度对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特性的影响,对连续方波脉冲电压条件下的局部放电测试系统进行了改进,并采用该系统测试变频电机用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局部放电特性,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的局部放电散点图、放电次数及绝缘寿命。试验结果表明:局部放电多集中在方波脉冲的上升沿及下降沿附近,且在电压负半周期平顶区内,出现了大量放电;同时,随着实验温度的增加,局部放电次数及放电幅值虽然降低,但聚酰亚胺的绝缘寿命也逐渐降低,这说明局部放电只是引起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绝缘失效的原因之一,高温条件下活性电子的入陷、脱陷过程及空间电荷造成的电场畸变可能是诱导绝缘失效的另一个因素。
    关键词:局部放电;变频电机;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连续方波脉冲电压;空间电荷;绝缘失效
  • 23396.基于MMC环流模型的通用环流抑制策略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3-12-15]

    模块组合多电平变换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环流直接影响MMC的工作特性。该文推导了MMC环流、桥臂电流和公共直流母线电流之间的数量关系,指出环流是引起公共直流输入/输出功率存在低频脉动的原因。为实现对MMC环流的有效抑制,提出一种基于MMC环流模型的通用环流抑制(universal circulating current suppressing,UCCS)策略,实现原理简单,无需负序坐标变换和相间解耦环节,适用于任意相数的MMC控制,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UCCS策略能显著抑制环流中的低频交流脉动分量,消除桥臂电流的畸变,同时可有效抑制公共直流输入/输出功率脉动,有利于MMC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关键词:模块组合多电平变换器;环流;桥臂电流;环流模型;通用环流抑制策略
  • 23397.喷流床气化技术选择对IGCC系统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3-12-15]

    气化炉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中的核心设备之一,气化技术的选择会对系统发电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文中采用GTPro软件,分别对以壳牌(Shell)炉、德士古(GE/Texaco)炉(分激冷流程和废锅流程)和三菱(MHI)空气气化炉为合成气气源的4种IGCC系统进行流程模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气化技术对IGCC系统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和内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整体系统的能量转化和分配受气化岛的进料形式、氧化剂选择和合成气显热回收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采用Shell气化炉的IGCC系统中,煤炭能量更多地转化为合成气的化学能,易获得较高的系统效率;而采用GE废锅流程和空气气化炉,煤炭能量中转化为合成气物理显热的比例增加,并以蒸汽形式回收利用。
    关键词: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能源效率;壳牌气化炉;德;士古气化炉;三菱空气气化炉
  • 23398.基于投影寻踪原理的火电厂状态评估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3-12-15]

    将一种新的方法一投影寻踪方法引入火电机组状态评估,以规避目前对火电厂运行综合评估过程中凭借经验公式的操作复杂、客观性较差的缺点。在机组综合性能评价指标合理选取的基础上,提出以投影寻踪原理为基础的机组状态评估模型,通过投影寻踪主成分分析和投影寻踪聚类分析完成对评判对象的单一指标评估和综合性能评估。以600Mw机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2008年全国火电大机组竞赛数据为基础,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精确有效。评价结果对于进行机组状态对比和开展机组竞赛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火电机组;综合评估;投影寻踪原理;机组竞赛;建模
  • 23399.采用参数辨识及新型主动阻尼控制的LCL滤波脉宽调制整流器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3-12-15]

    采用LCL滤波器的脉宽调制整流器一般需要检测电网电压、电流及直流母线电压,为抑制谐振还需检测交流滤波电容支路电压或电流。过多的传感器增加了整流器成本,且检测所得电网电压实际易受电网内感抗干扰,影响整流器稳定运行。首先提出一种基于电网参数辨识的虚拟磁链定向控制方法。在整流器启动之前,采用遗传算法辨识电网感抗、频率、幅值和初始相位角等参数,以获得虚拟磁链及其初值的精确观测。为抑制LCL滤波器谐振,提出一种通过一阶高通滤波器回馈整流器侧电流高频分量的新型有源阻尼控制方法,建立频域模型,分析高通滤波器参数对谐振抑制效果的影响。所提控制策略只需检测直流母线电压及整流器侧两相电流,省去了电网电压传感器及交流滤波电容支路电压或电流传感器。仿真和实验分析证实了该控制策略有效性。
    关键词:LCL滤波器;虚拟磁链;遗传算法;主动阻尼控制;一阶高通滤波器
  • 23400.固体氧化物电解池H2O-C02共电解制取烃类燃料反应特性研究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13-12-15]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lidoxideelectrolysiscells,SOEC、共电解H2O-C02是减少C02排放和进行可再生能源转化储存的潜在有效途径之一。该文开展了SOEC共电解H2O-CO2实验研究,在产物中发现甲烷气体生成。不同原料气配比条件下的共电解实验结果表明,SOEC共电解H2O-CO2电化学性能介于电解水蒸气和电解C02之间。增加工作电压和反应气体中C02的分压有利于提高产物中CH4的浓度,逆向水气变换反应是CO生成的主要途径。与H2-CO在SOEC阴极的反应产物组成相比,H2O-C02共电解产物中H2浓度非常低,据此推测产物CH4主要由H20和C02在Ni催化剂表面原位电化学转化生成。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共电解;电化学特性;甲烷
首页  上一页  ...  2335  2336  2337  2338  2339  2340  2341  2342  2343  2344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