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元素检测仪器在石油化工行业的需求和应用现状
来源:广东化工 发布日期:2022-02-22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石油及石化产品分析检测相关标准技术的调研与收集,以及相关检测仪器特点的分析,对目前包括润滑油、汽油、柴油、煤油、石蜡、石化聚合物、原油等样品类型,共计80个样品在现有仪器上进行测试,使用标准方法对样品中碳、氢、氮、硫元素进行检测,获取样品的检测时间、含量结果、仪器条件等参数,为相关仪器检测提供数据基础。
-
石油化工水处理工艺中自动检测分析仪表探讨
来源:化工管理 发布日期:2022-02-21
随着石油化工生产的加剧,工业废水也在不断产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因此水处理工艺将尤为重要,文章介绍了自动检测分析仪表在石油化工水处理中的应用,对比了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结果,并对仪表管理要点和发展方向进行总结。
-
全过程管理在石油化工工程造价工作中的运用
来源:中国市场 发布日期:2022-02-21
造价管理是石油化工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内容,通过合理的造价管理可以减少在石油化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从而落实减本增效的发展战略。全过程管理属于一种新型的造价管理理念,能够提高造价管理质量和效果,从多个角度出发实施造价管理。文章对石油化工工程中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全过程管理的应用策略。
-
石油化工过程安全技术探究
来源:化工管理 发布日期:2022-02-21
石油化工与中国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石油化工企业能够提供充足能源,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能够进一步刺激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我们对其资金投入也在逐渐增加。在其过程中,通常会使用高危险性的原料,在生产过程中还会排放许多有害物质,长此以往将会对环境和人身造成危害。因此,在石油化工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安全技术对推动企业发展意义深远。文章针对石油化工当前安全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就如何提升进行了
-
石油化工仪表电缆桥架的常见设计问题探讨
来源:化工管理 发布日期:2022-02-21
电缆桥架是石油化工仪表配线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针对设计中的常见问题,结合相关标准和实际经验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更强、可靠性更高的设计方案。
-
“双碳”目标下石化行业关键低碳技术综合评估分析与减排贡献研究
来源:当代石油石化 发布日期:2022-02-20
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部门,石化行业在“双碳”目标下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石化行业排放特征、关键技术评估以及减排贡献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文章构建了石化低碳技术综合评估优化模型,基于实证数据识别企业排放特征,结合行业特点对关键低碳技术进行综合评估,测算“双碳”目标下低碳技术的减排贡献。结果表明,现阶段新兴低碳技术由于安全性、成本等因素无法在石化行业广泛应用,节能仍是企业短期减排的重要
-
石油化工有毒气体范围的探讨
来源:流程工业 发布日期:2022-02-20
石油化工工程设计中如何确定需要检测的有毒气体范围——GB/T50493—2019《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标准》于2020年1月1日实施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有毒气体范围应该如何选择是讨论的焦点。本文对石油化工装置有毒气体范围进行探讨,并提出工程建议。
-
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安装施工常见问题及措施分析
来源:造纸装备及材料 发布日期:2022-02-15
石油化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危险性,生产工序比较复杂,一旦在实际生产中出现问题,就会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安装施工的管控。基于此,文章主要以石油化工项目为切入点,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机械设备安装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问题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帮助,推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安全评价的原则及应用
来源:化学工程与装备 发布日期:2022-02-15
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整体的环境安全受到了行业以及国家的高度重视。石油化工产业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石油化工企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解决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是优化我国生态环境、降低化工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重要研究方向。文章阐述了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安全评价基本情况,主要介
-
石油化工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 发布日期:2022-02-15
基于区域产业链发展,高校根据自身状况整合各学科专业办学资源,建设彼此结合与支持的专业群,以群力量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校突出办学特色的关键。为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的优秀复合型人才,许多高校石油化工专业群积极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着手构建了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基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创新改革,建设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实施跨国境、跨校企、跨院校、跨专业、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