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浅析
来源:科技视界 发布日期:2015-10-0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同时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也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扩大了农业的发展空间。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已经趋向成熟,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担忧。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进展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未来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中国食物与营养 发布日期:2015-09-28
针对食品加工过程中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控制技术效果进行评价的实际需求,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时效性、适用性、经济性为主导,提出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评价的框架,初步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一般性评价指标和权重体系。
-
食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发布日期:2015-09-25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由产毒真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产生的,能诱发人畜各种生理损害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世界各地的农产品和食品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根据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5%的谷物被真菌毒素所污染,2%的农产品因污染严重而失去营养和经济价值,造成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目前,已发现的真菌毒素有300多种,主要来源于镰刀菌属(Fusarium),曲霉属(Aspergillus
-
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
来源:食品研究与开发 发布日期:2015-09-20
三聚氰胺是一种广泛用于塑料、造纸和肥料的化工原料,若添加到食品中并长期被人们摄入会严重影响到身体健康。目前,用于三聚氰胺检测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电色谱仪检测法等,但是,这几种检测方法均需要采用氮气吹干仪,存在不能一次处理大量样品、有毒气体污染环境、消耗大量氮气的技术问题。本文创新了一种新的检测设备"真空离心浓缩仪",同时优化了检测方法,能够快速检测三聚
-
汽车节能三项国家强制标准报批在即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发布日期:2015-09-18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显著提高,而汽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人们对于汽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从满足人们的代步需求,逐步发展到追求更高的安全舒适性、经济环保性等方面。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赋予了时代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汽车行业也获得了进步,汽车检测技术更是不断更新。文章对国内外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探讨了汽车检测的前沿
-
食品卫生检测技术现状
来源:现代食品 发布日期:2015-09-15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都构成了极大威胁,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必须做好食品卫生检测,本文结合对我国食品卫生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我国食品卫生检测技术现状。
-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究
来源:科技视界 发布日期:2015-09-05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得大众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担忧和不信任,食品问题高发使得业界对食品安全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还存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改善和更正。
-
汽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性能测试系统设计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发布日期:2015-09-05
汽车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对汽车检测技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汽车安全系数和安全性能,需要通过汽车检测技术加以解决。本文就汽车检测技术的分类及汽车检测技术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旨在更好的掌握先进汽车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水平。
-
动物源性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检测
来源:养殖与饲料 发布日期:2015-09-01
重金属污染是威胁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在我国要解决动物源性食品重金属污染问题,一方面要从源头控制污染源,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体系及预警机制,扩大和加强对食品污染的监测,提高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检测技术水平。重金属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研制出检测重金属的快速、简便、准确、价格低廉、能够实现现场检测的便携式设备。
-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
来源:中国测试 发布日期:2015-08-31
该文针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技术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标准化问题,从食品主要危害因素及其检测方法标准化现状、常用检测技术、新检测技术3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我国食品中限量的有害物质种类和数量基本能够覆盖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限量要求,但支撑食品安全限量标准的标准检测方法尚不完善。建议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建立客观准确的食品感官评价方法,通过差异化研究和高通量检测技术攻关建立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