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车的底盘布局优化设计
来源:汽车维修技师 发布日期:2023-0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汽车生产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能源技术的出现,让汽车制造逐渐向新能源汽车靠近。而在整个汽车生产制造中,底盘优化设计在汽车生产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对底盘整体布局的优化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出承载作用,这也关系到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能够直接影响后期人们使用的体验感,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因此,底盘布局是汽车的载荷核心,汽车很多零件都需要利用底盘进行衔接、牢固,底盘优化布局能够
-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来源:时代汽车 发布日期:2023-08-01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电驱动系统关乎整车的制造成本,影响整车性能。因此,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成为业内研究热点。文章通过研究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组成、市场规模、供货模式,得出当前产业现状。分析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并研究其发展趋势,对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高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
来源:汽车维修技师 发布日期:2023-08-01
新能源汽车是基于高能耗、高污染背景下所提出的一种新型汽车研发理念,具有独特的环保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所购买的车辆类型。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是影响其运行安全性的关键,为了满足新能源市场上对于优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重视培养具有专业检测和维修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
-
新能源汽车常见故障与诊断维修技术探析
来源:汽车维修技师 发布日期:2023-08-01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汽车技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基于此背景,汽车维修人才需要满足更高要求,不断加强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进而推动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
新能源汽车结构变化与机床市场需求
来源:金属加工(冷加工) 发布日期:2023-08-01
基于新能源汽车的结构变化,对相关的机床加工设备提出了定制化开发要求。以动力总成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加工机床(龙门机床、立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及卧式加工中心),一体化压铸成型配套机床(高速轻型龙门机床),以及动力电池极柱专机(摩擦焊机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催生机床市场新需求,并得到实际应用。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汽车维修技师 发布日期:2023-08-01
本文首先对动力电池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进行了概述,并强调了动力电池系统在新能源汽车中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的挑战。接着对现有的动力电池系统控制技术进行了综述。随后,提出了动力电池系统的控制策略,并进一步探讨了动力电池系统与车辆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与集成控制技术。
-
基于中国双积分政策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分析
来源:管理评论 发布日期:2023-07-31
中国政府实施的双积分政策已对汽车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为研究与之相关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行为,依据2009—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公众企业数据,以专利申请量与研究开发投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度量的依据,采用基准模型检验双积分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双积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激发了企业创新,而表现更明显的是非专利发明显著增加,企业对创新数量的追求甚于对创新质量的追求;新能源汽
-
着力强链补链延链 产业结构向新向绿
来源:南昌日报 发布日期:2023-07-31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工业日益成为争先进位的关键变量。作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和国家首批重点打造的33个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之一,今年以来,江西新建经开区围绕“项目为先、实干奋进,争分夺秒拼经济
-
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汽车实用技术 发布日期:2023-07-30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但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量比例仅为2.6%,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知较少,购买意愿不强烈。文章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进行研究,运用频数分析、卡方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电池续航里程、充换电基础设施不完善、对新能源汽车了解太少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来源:汽车实用技术 发布日期:2023-07-30
文章针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三大类型及其关键核心技术,总结了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纯电动汽车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功率密度、电池管理系统的响应性以及驱动电机的集成化;在混合动力系统研究方面,转矩耦合、功率耦合以及能量协同管理上需加快研究;在燃料电池汽车研究方面,电堆的高性能及长寿命、空气/氢气供给系统的关键零部件研发和散热系统的研究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