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统计与决策 发布日期:2019-08-30
去产能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钢铁产业是我国诸多产能过剩产业中资产规模最大、就业人员最多、涉及面最广的产业,因而也是承担去产能任务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文章阐述了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运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对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
-
中国机械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程度测算与影响因素
来源:统计与决策 发布日期:2019-08-30
文章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对比了行业和地区差异,探讨了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4—2015年中国机械制造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6.6%,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细分行业和不同省份的产能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地区总产值增速、政府预算支出、对外开放程度和资产周转速度与机械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正相关;资本密集度、政府预算收入、非国企从业人员比重、出口强度和信贷约束与机械制造业
-
我国僵尸企业的识别与治理路径研究——以钢铁行业为例
来源: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发布日期:2019-08-25
僵尸企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持续亏损、持续吸血、难以处理等方面,而目前尚未对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达成共识。本文选取国务院标准、实际利润法以及过度借贷法对我国钢铁行业31家上市公司中存在的僵尸企业进行识别,提出了通过并购重组、企业托管、转产、资产置换与剥离、破产重整与和解等路径对僵尸企业进行治理的建议。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产能过剩风险动态监测——基于钢铁行业的实证研究
来源:财会月刊 发布日期:2019-08-21
供给侧改革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如何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产能过剩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已成为"去产能"的核心任务。以2010~2018年A股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Kalman滤波算法构建的状态空间模型设计企业产能过剩风险动态防控模型,通过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对产能过剩进行动态防控。实证检验表明,企业产能过剩风险动态防控模型具有准确性和超前性,可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在实现供给侧
-
我国炼油行业多方博弈加剧
来源:中国石油企业 发布日期:2019-08-15
2019年,炼油景气周期中建设的产能集中投产,全球炼油产能预计大幅增长260万桶/日,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增长最多的一年。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亚太和中东地区,预计两地炼油能力增长分别占全球增量的77%和20%。2019年,新兴炼化项目投产带动我国炼
-
采取市场化法治化举措 不断巩固去产能成果
来源:旗帜 发布日期:2019-08-10
去产能排在"三去一降一补"首位,是由当年钢铁、煤炭行业异常紧迫的经营形势决定的。目前,这两大行业仍保持较强市场供应能力,存在不小的产能压力,需要用市场化法治化的举措进一步巩固去产能成果。钢铁和煤炭行业产能压力仍较大
-
炼化行业面临的新态势及转型升级建议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发布日期:2019-08-01
2019年注定是我国大型民营石化企业登上历史舞台的首秀之年。5月17日,大连长兴岛,2000万吨/年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实现全面投产。5月20日,舟山鱼山岛,另一个超大型项目——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2000万吨/年)的炼油部分(常减压及相关公用工程装置等)投运。这两个大型炼化项目的投产将对炼化布局、化工市场和成品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我国炼化行业迎来了发展格局重新洗牌
-
透视炼化市场格局变化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发布日期:2019-08-01
近期,埃克森美孚、巴斯夫、沙比克、沙特阿美等外资企业纷纷宣布在中国建设大型炼化项目,加之浙江、恒力等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国内炼化市场竞争态势进一步升级,市场洗牌压力增加。一、全国主要炼化产品市场变化趋势1.成品油供需形势变化2018年,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约8.4亿吨/年,全年原油加工量6.03亿吨,炼油开工负荷约72.1%,远低于81.6%的世界平均水平,比世
-
2019年上半年汽车新政对市场影响几何?
来源:汽车与配件 发布日期:2019-07-28
从2019年年初开始,国家各部门就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其中,有些政策意在提振汽车消费信心,有些政策旨在推动健康消费,还有些政策则致力于搭建更完善的全产业链发展环境。这些汽车新政对车市到底有多大影响?出台促进汽车产品消费措施2019年伊始,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并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促进汽车消费,
-
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把集约高效放在首位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发布日期:2019-07-25
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过去十余年,我国化工产品生产能力高速扩张,但仍存在供应缺口。为提升基础保障能力,许多地方以乙烯、对二甲苯(PX)等产品为重点,加快化工型炼厂建设,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然而,由于需求结构升级、材料替代等原因,我国化工产品需求增速将比"十二五"明显放缓。而许多企业在上项目时"贪大、贪多",在追求规模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的快速扩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