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2025-03-14]
2 月美国非农数据相对平稳,其中家庭调查口径下的失业率走弱,带动美债 10 年期收益率回落至 4.25%附近,美股企稳。1)2 月非农新增 15.1 万人,略低于市场预期的 16 万人。前月数据小幅调整,1 月非农新增数据从初值的 14.3 万人下修至 12.5 万人,12 月非农新增数据从 30.7 万人上修至 32.3 万人,合计下修 0.2 万人。
[批发和零售业] [2025-03-14]
出口方面,在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影响和去年同期的较高基数下,1-2 月出 口同比增速录得 2.3%,维持较强韧性。1)现阶段特朗普关税政策对出口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显现。2)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出口正逐步转向非美国家和地区,而非美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景气度仍在支撑中国出口增速。3)量价贡献拆分来看,量的贡献较为明显,价的贡献继续回落。4)出口产品结构来看,消费品出口增速下降明显,重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回落但维持较强韧性。
[批发和零售业] [2025-03-14]
今年年初出口增速低于市场普遍预期,进口同比增长更是低于市场预期的温和增长。出口和进口双双不及预期,这与市场此前对外贸“开门红” 的预期完全不同,现实与预期形成较明显的分化。
[综合] [2025-03-14]
2 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不算差但也说不上强,总体表现喜忧参半:(1)2 月 美国非农就业人数边际提升但略低于市场预期,失业率略有上升:2 月新增非农就业为 15.1 万人,高于前值(14.3 万,下修后 12.5 万)但低于预期 (16 万);失业率层面,失业率由 1 月的 4.0%小幅提升至 4.1%;(2)结构上主要源于私人部门尤其是服务业的带动,政府部门下滑明显:2 月美国 15.1 万的新增非农就业中,私人部门由上月的 8.1 万提升至 14 万,政府部门由 4.4 万降至 1.1 万,私人部门占据主要贡献,其中服务业仍占大头,以教育和保健服务、金融、运输仓储最为典型。而政府部门的大幅回落,或表明特朗普削减联邦政府雇员的行政令初见效果。
[综合] [2025-03-13]
整体来看,2 月基本面呈现修复态势,供需两端在春节错月的影响下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构上生产端反弹的斜率大于需求端,2 月 CPI 同比或暂时性转负。2 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 50.2%,环比回升 1.1 个百分点,一方面受到春节错月影响,但更大的预期差在于大型企业运行在春节过后较快恢复,中小企业动能修复相对滞后。我们预计,2025 年我国经济增长目标或设定为 5%左右,有望实现经济开门红,预计一季度 GDP 增速或达到 5.1%,3 月仍存在降准落地的可能性,全年可能呈现前高中低后稳的 U 型走势。
[金融业] [2025-03-13]
诞生与探索阶段(2015-2018 年):初步建立债务管理框架,试点中国版 “市政项目收益债”。2014 年新《预算法》从法律层面赋予了地方政府举债的权力,国发〔2014〕43 号文对地方政府融资开前门、堵后门,专项债走上历史舞台。此阶段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初步建立,发行的专项债以置换专项债为主,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较小。2017 年下半年,专项债开始试点中国版“市政项目收益债”,先后推出土地储备、收费公路、棚改 三大标准化地方政府专项债。
[综合] [2025-03-13]
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会议对全年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认为以“带路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区域合作实践为 抓手积极扩大国际合作架构,通过优化产业链国际布局与外资准入制度稳定外贸外资局势是当前对外工作的重要内容,2025年中国对外合作有望开启“带路深化”与“区域协同”共进的新局面。
[综合] [2025-03-13]
对未来形势和风险挑战的判断上,指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账款拖欠问题仍较突出,但同时指出了中国的制度、市场、产业和人才优势等,总体是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
[综合] [2025-03-13]
今年较为关注外部环境对我国贸易、科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市场预期的冲击。这样的环境之外,相应的政策取向部分更加强调相机抉择。“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把握政策取向,讲求时机力度。”动态调整包括哪些?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至少包括货币政策的“适时降准降息”、资本市场领域的“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投资领域的“强化项目储备和要素保障”。房地产领域的“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等。从往年经验来看,或同样可能包括财政政策的加码。
[综合] [2025-03-13]
供需双降、库存累积、房企拿地意愿仍弱,但溢价率大幅提升。至于原因,主要是核心城市带动。供给端,核心城市供地质量提升;需求端,国央企拿地大幅增加。在数据上表现为,一线城市对整体土地溢价率的贡献已超 2021 年上半年,二线城市近期有改善但仍不及彼时(仍有 2.7pct 的差距),而拖累主要在三线城市(仍有 7.4pct 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