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91.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农、林、牧、渔业] [2014-05-15]
2010—2011年对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6目49科117种,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为79种,分属7目34科,占总数67.52%.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58.37 ind/m2,生物量为34.62 g/m2.2010年平均密度以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平均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2011年秋季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均高于夏季.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东北田螺(Viviparus chui)、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截口土蜗(Galba truncatula)和生米蜉(Ephemera shengmi)是现阶段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聚类分析将7个调查断面分为3 组,多维标度分析结果支持了聚类分析结果.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Shannon-Weiner 指数、Pielou 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均以2010年春季最高,2010年秋季最低.功能摄食类群以刮食者占优,共计为41种.采用BI 生物指数和FBI 生物指数对黑龙江中游水质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黑龙江中游水质处于清洁?轻度污染等级.
关键词: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水质;生物学评价;Heilongjiang River;macrozoobenthos;community structure;bioassessment;water quality
-
16592.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和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类比及勘探启示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已有近60年的油气勘探历史,目前已发现了柯克亚、巴什托普、亚松迪、和田河、阿克莫木5个油气田和山1井、柯东1井2个油气藏.对于该一直被寄予厚望的地区,如何深入认识其油气地质条件,加快勘探进程,获得更多的油气发现,始终是石油地质学家与油气勘探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天然气勘探近10年来取得重大突破.进行2个坳陷的石油地质类比研究是解剖与揭示西南坳陷油气地质条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立足于库车与西南坳陷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从比较大地构造学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二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虽然在盆-山边界具有逆冲、走滑逆冲性质,具有现今陆内前陆盆地结构,为不同性质的盆地转换、叠加形成,坳陷内部具有“分块、分带、分层”的特点,油气聚集受断裂带控制明显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但更多地体现出彼此的差异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大地构造背景,深部地质结构,基底性质,构造演化,地质结构,构造变形,烃源岩及其演化,储盖组合,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油气分布规律等12个方面.其中,大地构造背景差异(库车坳陷与古亚洲洋相关,西南坳陷与特提斯体系相关)及地质结构特点的不同(库车坳陷主体为新生界与中生界叠加,西南坳陷主体为新生界与古生界叠加)是决定其油气成藏差异性的根本因素.石油地质类比表明,西南坳陷的油气勘探需要新的石油地质学理论与新的勘探思维.新的石油地质学理论要明确阐述“古老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后期强烈构造活动中保存的部位、状态、类型与可能机制”;新的勘探思维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三维地质结构概念,整体、动态的勘探观与立体勘探思维,既重视山前带的复杂构造圈闭,也要重视斜坡带的隐蔽圈闭如奥陶系潜山、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岩性圈闭,同时要密切关注逼近寒武系烃源岩的白云岩圈闭.
关键词:大地构造背景;地质结构;油气分布;石油地质类比;库车坳陷;西南坳陷;塔里木盆地
-
16593.2014年1-3月份电力行业运行分析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014-05-15]
2014年1-3月份,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电力行业总体运行平稳,全国电力供需平衡。具体来看,电力行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但电源、电网投资保持分化态势,电源投资整体欠佳,电网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发电量增速处于较低水平,但电源结构继续优化,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继续提升;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低位徘徊,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所减弱。另外,电力行业经营状况继续向好,利润总额快速增长。
关键词:电力行业;运行分析
-
16594.唐山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致病菌流行病学调查
[医药制造业] [2014-05-15]
目的:了解唐山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致病菌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调查的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唐山市行政区域内6所医院呼吸内科530例确诊为CAP的成人住院患者的痰标本,并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530例CAP患者217株菌标本中,172例(32.45%)检测出致病菌195株,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64株(12.08%)、肺炎链球菌24株(4.53%)、鲍曼不动杆菌19株(3.58%)。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检出率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P<0.05);没有应用过抗生素CAP患者的肺炎克雷伯菌和肺炎链球菌分离率高于应用过抗生素者(P<0.05);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在≥60岁年龄组的分离率高于<60岁者(P<0.05);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随PORT级别的增加而相应增高(P<0.05);不同地区、季节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唐山地区成人CAP患者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为首要致病菌;年龄≥60岁、入院前未应用过抗生素、合并基础疾病、PORTⅢ级以上病情较重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应以抗革兰阴性菌治疗为主。
关键词:肺炎;机会致病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成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pneumonia;opportunistic infections;epidemiologic studies;adult;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
16595.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沉积充填特征与储层分布规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中央峡谷是平行于陆坡跨盆地发育的深水水道-天然堤体系。应用2D和3D地震数据,结合岩心和测录井资料,分析了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充填的岩性、砂体类型和特征、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认为距今10.5~4.2 Ma期间,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内发育5期次级水道充填,沉积了浅灰色砾质细砂岩、厚层块状/粒序细砂岩、粉砂岩和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等,发育4种充填相,包括浊流、碎屑流、滑塌等重力流过程和半深海沉积。应用井-震对比并结合均方根振幅属性分析,识别出4种砂体类型,分别为峡谷轴部砂体、天然堤砂体、侧向加积砂体和侵蚀残余砂体。砂体类型在纵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异性特征,即峡谷充填总体在底部-中部以砂岩为主,上部由粉砂岩构成,在不同次级峡谷充填内,同样是砂岩在下,向上渐变为粉砂岩的正旋回特征。另外,砂体在横向上的分布具有分段性特征,第1-3期峡谷充填砂体,主要发育在峡谷中游;第4、5期充填砂体仅发育在峡谷中上游。中央峡谷充填砂体分布主要受母源区岩性、长距离及多次搬运、初始流体规模及流态、次级水道的改造与破坏、中央峡谷发育方式和盆地构造等因素控制。
关键词:中央峡谷;重力流;充填特征;储层分布;琼东南盆地;central canyon;gravity flow;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reservoir distribution;Qiongdongnan Basin
-
16596.常州地区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现状
[纺织业] [2014-05-15]
对常州市纺织印染行业的能源利用、生产管理水平、工艺和技术及设备更新状况、创新能力、政策把握能力、政府政策倾向等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常州市印染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印染工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printing and dyeing industry;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16597.中国海域深水区油气地质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中国海域深水区(水深大于300 m)沉积盆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南海经历古南海、新南海两大边缘海构造旋回,形成中央洋壳、大陆坡和大陆架。各大陆边缘具有“西、北张;东、南压;南沙漂移”特征。深水区沉积盆地呈环型沿陆坡和南沙地块分布,东部深水区盆地不甚发育。南海西、北部大陆边缘深水区盆地经历了古近纪的裂谷作用和新近纪的拗陷及新构造作用。南沙地块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断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漂移和晚中新世以来的挤压阶段。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渐新世以来长期处于挤压状态。南海东部大陆边缘晚中新世末以来处于挤压造岛阶段,导致南海封闭和俯冲带盆地发育。南海深水区盆地烃源岩发育层系多,包括白垩系、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中新统,其中白垩系-始新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南沙地块,渐新统-中新统烃源岩分布在大陆坡,呈现中央时代老、周缘时代新的格局。烃源岩类型主要是海陆过渡相煤层、碳质泥岩、暗色泥岩和海相泥岩,主要盆地现今为热盆-超热盆,历史热流值更高,十分有利于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南海深水区主要生烃凹陷呈“C”型沿北部大陆边缘-西部大陆边缘-南部大陆边缘和南沙地块分布,发育10多个面积大、基底顶面埋藏深度大、地层厚度大、资源潜力大的凹陷,其中部分凹陷已被证实为富生烃凹陷。南海深水区储集体主要有大型深水扇体系、生物礁、三角洲相砂岩等。深水区盖层优良,多为厚层泥岩。圈闭类型有大型构造圈闭、生物礁、大型地层岩性圈闭。深水区油气大多为晚期生排烃,晚期聚集、近源成藏,普遍具有“下生、中储、上盖”的优越成藏组合。深水区油气勘探策略是尽快优选最有利的生烃凹陷及其最优的区带和目标,尽快发现一批骨干大油气田。
关键词:深水区;边缘海构造旋回;沉积盆地;生烃凹陷;储层;勘探领域;中国南海;deep water area;tectonic cycle of marginal sea;sedimentary basin;hydrocarbon-generating sag;reservoir;explorationarea;South China Sea
-
16598.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页岩油特征及资源潜力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长庆油田对渗透率为0.3~1 mD的超低渗透油藏已实现了规模有效开发.考虑到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开发实际,将储集层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0.3mD,赋存于油页岩及其互层共生的致密砂岩储层中,石油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油藏称为致密油,包括致密砂岩油和页岩油2大类.延长组致密油主要发育于半深湖一深湖相区,以延长组7段(简称长7)油层组油页岩、致密砂岩和湖盆中部的延长组6段(简称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最为典型.致密油具有分布范围广,烃源岩条件优越,砂岩储层致密,孔喉结构复杂,物性差,含油饱和度高,原油性质好,油藏压力系数低的特点.纳米级孔喉系统广泛发育是致密油储集体连续油气聚集的根本特征,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中大多数连通的孔喉直径大于临界孔喉直径,满足油气在致密储层中运移的条件.根据致密油层与生油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了3种致密油储集层类型:①致密块状砂岩储层;②砂岩-泥岩互层型储层;③油页岩型致密储层.鄂尔多斯盆地长6和长7油层组致密油分布广泛,初步预测致密油总资源量约30×108t,其中长7油层组页岩油资源量超过10×108t,长7油层组致密砂岩油资源量约9×108t,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油资源量约11×108t.致密油资源是长庆油田实现年产油气当量5 000×104t并长期稳产较为现实的石油接替资源.
关键词:致密砂岩油;致密页岩油;致密油;致密油储层;资源潜力;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
16599.国内外大型液压旋回破碎机的发展现状
[采矿业] [2014-05-15]
以Metso公司的SUPERIOR(@) 60-110E型、FLSmidth公司的TS型和UD型、Sandvik公司的CG系列、ThyssenKrupp公司的KB系列和BK系列旋回破碎机为各公司的代表机型,分别介绍了4家国外著名破碎机制造公司当今各自最先进的大型液压旋回破碎机的技术特点;同时对我国北方重工和中信重工的大型液压旋回破碎机的技术特点也进行了介绍;针对国内设备厂家在该领域的不足,对我国大型液压旋回破碎机的重点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旋回破碎机;颚旋式破碎机;结构特点;技术参数;发展现状;设计理念;大型化;Gyratory crusher;Jaw-gyratory crusher;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Technical parameters;Development status;Design concept;Maximization
-
16600.中国南海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及勘探潜力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4-05-15]
中生代末期以来,中国南海区域经历古南海裂开-萎缩、新南海裂开-萎缩两大边缘海旋回,形成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海洋盆、南沙地块、古南海残余洋盆、古南海南部大陆边缘、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和南海东部大陆边缘等构造单元.由于古、新南海盆位置的不同,古南海裂开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后期受到不同的截切、改造,并且形成新的构造格局.两大旋回构造叠加控制了不单元的性质及其上叠盆地的类型与油气地质条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在两大旋回中均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特征,但早期旋回的陆边缘规模大(包括新南海旋回被裂离出去的南沙地块),现今残余的早期旋回仅是其陆内陆相裂谷部分,与晚期旋回陆缘海陆渡 海相裂谷区叠加,形成拉张盆地.早期烃源岩以中-深湖相地层为主,晚期烃源岩为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和海相泥岩;早期旋回源岩近岸分布,晚期旋回烃源岩远岸分布;早期主要呈陆生陆储或陆生海储,晚期则呈海生海储.南沙地块早期为古南海北部边缘陷盆地,发育海相烃源岩;中期向南飘移数千公里,夹持于古、新洋盆之间,沉积欠补偿;晚期被挤压改造,盆地沉积以早期旋回为主,现海生海储.古南海南部大陆边缘在早期为被动大陆边缘,晚期被改造成活动大陆边缘;早期的伸展盆地上叠挤压盆地,早期旋回层被深埋处于变质状态,晚期旋回地层以大型三角洲群和海相泥岩为主,油气兼生,海生海储.南海西部大陆边缘早期为陆内环境,期被改造成转换型大陆边缘,张扭盆地发育,早期发育局限的陆相地层,晚期以海陆过渡三角洲相地层为主,该区域热流值高,以生为主,发育底辟、潜山、生物礁等油气藏.南海东部大陆边缘正在俯冲,发育增生楔盆地.两期旋回不同的叠加关系,导致不同区域气潜力差异巨大.古南海南部大陆边缘早期拉张、晚期挤压,盆地规模大,烃源岩丰富,均达到成熟状态,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南海部、西部裂陷盆地发育两套烃源岩,油气很丰富.南沙地块区早期处于古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晚期挟持于古南海残余洋盆与新海洋盆之间,遭受区域性挤压,构造圈闭非常发育,油气潜力大.南海目前浅水区构造圈闭和生物礁勘探程度较高,其他非构造圈勘探程度很低;深水区和超深水区已有重要发现,但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南海未来勘探潜力依然可观.
关键词: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地质条件;构造格局;边缘海旋回;烃源岩;南海;continental margin;basin type;geological condition;tectoic framework;cycle of marginal sea;hydrocarbon resource;South China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