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6247 篇 当前为第 623 页 共 625

报告分类:中文技术报告 检索词:1

  • 6221.新型高性能气相法聚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通过简化的合成方法,制备了新型高性能MgCl2-SiO2复合载体型气相法聚乙烯Ziegler-Natta催化剂(NGE),通过BET,SEM,XR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采用淤浆聚合的方法评价了催化剂的乙烯/1-己烯共聚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的形态、结构与聚合活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NGE催化剂的聚合活性达到4 510~7 526 g/g(以单位质量催化剂上共聚物的产量计),当共聚单体1-己烯的加入量为2 mL时,催化剂的性能较好,共聚物产品的堆密度达0.382 g/cm3,熔体流动指数(10 min)为0.45 g,粒径为75~ 750 μm的颗粒含量为99.32%(w);NGE催化剂是传统M催化剂的聚合活性7倍左右,共聚物产品的堆密度提高了10%左右,NGE催化剂的共聚能力优于M催化剂.
    关键词:Ziegler-Natta催化剂;复合载体;乙烯;1-己烯;气相聚合;Ziegler-Natta catalyst;composite support;ethylene;1-hexene;gas phase polymerization
  • 6222.助剂Co对Ni/SBA-15分子筛催化剂催化苯乙酮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013-10-15]

    采用旋转蒸发法制备了系列Ni-Co/SBA-15分子筛催化剂(Ni负载量为10%(w),Co负载量为0,1%,5%,7%,9%(w)),通过XRD、N2物理吸附、TEM、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能进行表征,考察了苯乙酮加氢反应中Co作为助剂对Ni/SBA-15分子筛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助剂Co的加入显著提高了Ni/SBA-15分子筛催化剂的活性,当Co负载量为5%(w)时,助剂Co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比以10%Ni/SBA-15分子筛为催化剂时苯乙酮转化率提高了14.9%;助剂Co的加入并没有改变SBA-15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助剂Co的引入提高了Ni的分散性与还原能力,使得催化活性显著提高.
    关键词:钴助催化剂;镍基催化剂;SBA-15分子筛;苯乙酮加氢;苯乙醇
  • 6223.溶液法制备1-丁烯/丙烯共聚物研究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采用负载钛ZieglerNatta催化剂通过溶液法合成1-丁烯和少量丙烯的共聚物;研究了共聚条件对产物结构的影响;通过DSC、FTIR、1H-NMR等进行表征并做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共聚活性高于I-丁烯均聚;丙烯的加入使聚1 -丁烯的晶型Ⅱ受到破坏,但利于晶型Ⅰ的生成;随着丙烯加入量的增多,催化剂活性变大,共聚物的全同含量明显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结晶度减小,断裂伸长增加.随聚合温度的升高,共聚活性先升高后迅速降低,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全同含量和结晶度先增大后减小.
    关键词:Ⅰ-丁烯;丙烯;共聚合;性能
  • 6224.新型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HSC-1的研究开发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以高活性高稳定性的高稀土含量超稳改性分子筛为活性组元开发了新型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HSC-1,并利用XRF、BET、孔体积、磨损指数、粒度测定等对其化学组成及物化性能进行了分析,利用轻油微反及ACE对催化裂化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HSC-1具有物化性能好、重油裂化能力及抗金属污染能力强、产物分布好、焦炭选择性及汽油选择性好,以及优异的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特性.
    关键词: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活性;稳定性
  • 6225.耐温135℃紫外光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线的耐油及耐化学品性能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参考GB/T 12528-2008,考查了耐温135℃紫外光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线在矿物油、燃料油、酸碱盐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后的机械性能变化和耐电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耐温135℃紫外光交联聚乙烯材料暂时不适合在有矿物油的环境中使用,在燃料油存在的环境中、酸、碱和盐的环境中均可正常使用.
    关键词:紫外光交联;聚乙烯;耐油;耐化学品
  • 6226.NiMo加氢催化剂上1-甲基萘的饱和反应规律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以NiMo/Al2O3为催化剂,1-甲基萘作为加氢反应的模型化合物,在高压加氢微反装置上考察了不同温度、压力下的反应规律,并利用Material studio模拟计算得出加氢反应过程中的反应自由能(△G),得到了1-甲基萘加氢饱和的热力学反应网络和双环芳烃部分加氢生成甲基四氢萘较优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温度360℃、氢分压4.0 MPa下,1-甲基萘加氢饱和生成甲基四氢萘的选择性高达98.3%以上;适当增加氢分压对1-甲基萘加氧生成四氢萘类有利,而过高压力和温度会降低生成四氢萘类的选择性;热力学反应网络表明,生成四氢萘类的反应自由能要远低于进一步生成十氢萘的自由能,同时加氢优先发生在无烷基取代的芳环上,在压力为3.0~4.5 MPa、温度为330~370℃条件下,产物中5-甲基四氢萘与1-甲基四氢萘的质量分数比均接近2.
    关键词:1-甲基萘(1-MN);部分加氢饱和;四氢萘选择性
  • 6227.氧化镁改性微米TS-1催化丙烯环氧化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合成了粒径在1~2 μm的廉价微米TS-1,并经MgO改性,杀灭其上少量的酸中心;采用SEM、XRD、BET对MgO改性前后的TS-1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在甲醇溶剂体系丙烯环氧化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TS-1 催化剂经MgO改性后,可以显著提高其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的环氧丙烷(PO)选择性,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在最优化反应条件CH2O2=1.0 mol/L、θ=60℃、t=60 min、PC3H6=0.6 MPa、以及按每1 gTS-1需80 mL CH3OH的比例下,H2O2转化率达到99.5%,环氧丙烷选择性达到96.7%,环氧丙烷收率比未改性的微米TS-1也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TS-1;环氧丙烷;过氧化氧;MgO
  • 6228.双连续相ABS/PETG共混物的导电性、耐水及耐热性能研究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013-10-15]

    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具有双连续相结构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酯(ABS/PETG)共混物;同时研究了炭黑、石墨和镍粉等对ABS/PETG共混物导电性能、维卡软化点和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ABS/PETG共混物的电导率随着炭黑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当炭黑质量分数达到20%时,ABS/PETG共混物电导率达到120 S/m;当用石墨和镍粉部分取代炭黑后,ABS/PETG共混物电导率增加效果不如炭黑好;ABS/PETG共混物接触角随着炭黑或石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耐水性增强,且石墨比炭黑更有利于提高材料的耐水性能,但是当添加镍粉后,ABS/PETG共混物的接触角反而下降,耐水性变差;实验表明,炭黑和镍粉都可提高ABS/PETG共混物的耐热性能,但是当镍粉含量超过一定数值后,ABS/PETG共混物的耐热性能急剧下降.
    关键词: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酯;炭黑;石墨;镍粉;电导率;ABS;PETG;Carbon Black;Graphite;Nickel;Conductivity
  • 6229.新型三聚氯氰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013-10-15]

    以二氧六环和水为溶剂、以2-氯-4,6-二(2-萘氧基)-1,3,5-三嗪(CN TA)和1-羟基蒽醌(HYA)为原料,合成了新型三聚氯氰衍生物1-[4,6-双-(2-萘氧基)-2-[1,3,5]三嗪氧基]蒽醌(DNATA).考察了原料配比、碱的种类和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DNATA收率的影响,得到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NaOH作用下,在n(HYA)∶n(NaOH)∶n(CNTA)=1.1∶1.5∶1.0、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72 h的优化条件下,DNATA收率达90.1%.采用FT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DNAT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DNATA的熔点为198 ~ 200℃,DNATA的分解温度为350℃;在四氢呋喃中,最大吸收波长为331nm,摩尔吸光系数为4.96 × 103 L/(mol·cm),最大荧光波长为400 nm.
    关键词:三聚氯氰衍生物;2-氯-4,6-二(2-萘氧基)-1,3,5-三嗪;1-羟基蒽醌;氢氧化钠;热稳定性;cyanuric chloride derivative;2-chloro-4,6-bis-(2-naphthyloxy)-[1,3,5] triazine;1-hydroxyanthraquinone;sodium hydroxide;thermostability
  • 6230.精炼工序对辣椒油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变化的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13-10-15]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净化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法研究了辣椒油在不同精炼工序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辣椒毛油经过脱酸、脱色和脱臭加工工序后所含16种PAHs含量逐渐减少,其中脱色工序影响最显著,苯并(a)芘含量从毛油的3.4 μg/kg降至成品油的0.4 μg/kg.同时发现采用活性炭和高岭土混合吸附剂在较高温度下脱色,可显著降低辣椒油中PAHs含量.
    关键词:多环芳烃;辣椒油;精炼;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epper oil;refining;GC-MS/MS
首页  上一页  ...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