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1.茶树花粉中丙酮酸脱氢酶(CsE1α)的定位分析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表达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2015-07-03]
根据以往试验获得的CsE1α 的cDNA 全长序列,利用TAIL-PCR 克隆CsE1α 启动子。测序验证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该启动子片段长336 bp,含有2 个CAAT-box,2 个TATA-box,2 个GATA-box,1个LTR,1 个G-box 等顺式作用元件。构建载体转入洋葱内表皮细胞瞬时表达,启动子可启动下游报告基因,使荧光蛋白表达于整个细胞,表明所克隆的启动子具有启动功能。CsE1α 与GFP 融合蛋白瞬时表达表明CsE1α 定位于线粒体。本实验为下一步转基因拟南芥稳定表达,进一步研究CsE1α 基因的表达调控,探讨茶树花粉抗寒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奠定基础。
关键词:茶树;丙酮酸脱氢酶;启动子;亚细胞定位;抗寒
-
2602.TF1与EGCG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规律研究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2015-07-03]
为了探究茶黄素单体(TF1)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生物体中的吸收规律,本实验建立了体外Caco-2 单层细胞模型,模拟小肠对TF1 与EGCG 的吸收,并研究了浓度和时间对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100 μmol·L-1 范围内,TF1 与EGCG 在Caco-2 单层细胞模型中的吸收呈现表观渗透系数Papp随浓度增加而上升的规律。但两者的外排率也呈现同样的规律,并且外排率上升的幅度均大于二者吸收率上升的幅度。由于TF1 与EGCG 在细胞单层模型中的Papp 均小于1×10-6 cm·s -1,说明两者都属于难吸收的药物,但是TF1 在Caco-2 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率高于EGCG。因其外排比均大于2,说明两者在细胞模型上的外排是被动转运。从吸收时间看,TF1 的外排规律与EGCG 一致。
关键词:TF1;EGCG;Caco-2细胞模型;吸收规律
-
2603.HPLC法测定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9AA-Ⅰ)中乙酰酪氨酸含量
[医药制造业] [2015-07-02]
目的建立测定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9AA-Ⅰ)中乙酰酪氨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方法采用Agilent 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Agilent Hypersil ODS色谱柱(250 mm×4.0 mm,5μm),以20 m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 H值至2.5)-乙腈(90∶10)为流动相,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10 nm,柱温25℃。结果乙酰酪氨酸峰与其他氨基酸色谱峰分离度良好,乙酰酪氨酸在12.062~120.62μ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n=9)为100.0%,RSD%(n=9)为0.9,其定量限(S/N=10)为0.15μg/m L。结论建立的HPLC法可用于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9AA-Ⅰ)中乙酰酪氨酸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乙酰酪氨酸;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9AA-Ⅰ);HPLC
-
2604.肿节风注射液对U937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医药制造业] [2015-07-02]
目的:探讨肿节风注射液(Sarcandra glabra injection,SGI)对白血病U937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1.83,2.75,3.66,5.49,7.32 g·L-1)的SGI处理白血病U937细胞48 h后,提取RNA,RT-PCR检测细胞的CD86和B7-H1 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观察经SGI处理前后CD86、胞浆和核内NF-κB蛋白表达。结果:SGI处理后,B7-H1 mRNA表达降低;在SGI浓度为3.66~7.32 g·L-1,CD86 mRNA表达升高;CD86蛋白含量随SGI处理浓度增加而升高;胞浆中的NF-κB蛋白含量下降,胞核中含量增加。结论:SGI在一定浓度下能诱导U937白血病细胞CD86表达,下调B7-H1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核内NF-κB含量增加有关。
关键词:肿节风注射液;U937细胞;CD86;B7-H1;NF-κB
-
2605.白花前胡丙素抗哮喘模型小鼠Th17/Treg失衡作用
[医药制造业] [2015-07-02]
目的:研究白花前胡丙素对哮喘模型小鼠体内Th17/Treg失衡的干预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卵清蛋白以建立气道炎性反应模型,并灌胃不同剂量的白花前胡丙素干预。模型结束后,动物肺功能仪分析气道高反应性;细胞计数器和Diff-Quick染色计数支气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或BALF中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气道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检测脾脏CD4+细胞数及分类;RT-PCR分析脾脏Foxp3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呈现明显的气道炎性反应和气道高反应(P<0.05或P<0.01);IgE、IL-17水平增加(P<0.01),IL-10、TGF-β1水平降低(P<0.01);CD4+CD25+Foxp3+细胞占总CD4+细胞的比例降低(P<0.01);Foxp3 mRNA的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白花前胡丙素组气道炎症显著减轻,中、高剂量组气道反应在氯乙酰胆碱剂量>10 mg·kg-1均显著受到抑制(P<0.05或P<0.01);白花前胡丙素组IgE水平显著降低(P<0.01),IL-10、TGF-β1水平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中、高剂量组IL-17显著降低(P<0.01);白花前胡丙素组显著增加CD4+CD25+Foxp3+细胞的比例(P<0.05或P<0.01),并增加Foxp3 mRNA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白花前胡丙素具有抗哮喘鼠Th17/Treg失衡的作用。
关键词:白花前胡丙素;哮喘;调节性T细胞
-
2606.冠心生脉饮对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及ICAM-1水平的影响研究
[医药制造业] [2015-07-02]
目的探讨冠心生脉饮对于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及ICAM-1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0月的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常规治疗;实验组60例,予冠心生脉饮治疗。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hs-CRP、IL-6、TNF-α及ICAM-1水平的变化、临床疗效、心电图及不良反应,进而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及ICAM-1水平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hs-CRP、IL-6、TNF-α及ICAM-1水平较低(P<0.05),总有效率(80.00%)较高(P<0.05),Ⅱ导联,Ⅲ导联T波深度降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冠心生脉饮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中hs-CRP、IL-6、TNF-α及ICAM-1等炎症因子的浓度水平,且其临床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对临床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冠心生脉饮;冠心病;hs-CRP;IL-6;TNF-α;ICAM-1
-
2607.鄂尔多斯盆地岩性油藏微观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华庆油田长81油藏为例
[采矿业] [2015-06-25]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油藏微观水驱油机理研究薄弱的现状,以华庆油田长81储层为例,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渗流实验、物性、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测试资料研究了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及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认为喉道半径大小及分布形态与水驱油渗流规律关系密切.结果表明:长81储层微观渗流路径为均匀驱替、网状-均匀驱替、指状-网状驱替、指状驱替4 类,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对应的驱油效率依次降低;70%以上的残余油以绕流、油膜状分布;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可动流体饱和度均受控于成岩作用,其对水驱油机理的影响具有一致性.总体上,当渗透率>1.5mD、喉道半径>0.5μm、分选系数>0.15、可动流体饱和度>40%、驱替压力增加率>50%、驱替速度>0.012mL/min时,驱油效率增大趋势明显减弱.油藏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将采油数据和岩心水驱油渗流实验相结合,优选高渗带设计合理的开发工艺、分段开发.
关键词:水驱油渗流实验;物性;孔隙结构;可动流体饱和度;驱替压力;驱替速度;华庆油田
-
2608.绿盲蝽TRPA1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5-06-25]
【目的】克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TRPA1基因,明确其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研究绿盲蝽TRPA1基因的功能,阐明绿盲蝽感受温度的分子基础。【方法】在绿盲蝽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转录组数据,得到编码绿盲蝽TRPA1基因的cDNA序列片段。根据已知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及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TRPA1基因的全长序列,并通过DNAMAN软件及BLAST分析测序结果。测序正确后,使用在线工具SMART及TMpred预测TRPA1蛋白的锚蛋白重复序列(Ankyrinrepeats)及跨膜结构域序列。通过序列比对,构建昆虫TRP(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通道的家族进化树,分析绿盲蝽TRPA1与其他物种同源基因的相似性及进化地位。以GADPH为内参基因,利用RT-PCR检测绿盲蝽TRPA1在成虫触角、头、喙、足、腹等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通过爪蟾卵母细胞体外表达结合双电极电压钳记录技术研究绿盲蝽TRPA1对温度刺激的反应。【结果】通过绿盲蝽转录组数据预测得到TRPA1基因的4个cDNA序列片段,经过RT-PCR及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绿盲蝽TRPA1的全长序列,并命名为AlucTRPA1。AlucTRPA1开放阅读框全长3 672 bp,编码1 223个氨基酸。通过在线工具SMART及TMpred预测分析结果表明,AlucTRPA1含有16个锚蛋白重复序列结构及6个保守的跨膜结构域。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昆虫TRPA家族包含TRPA1、Painless、Pyrexia及Water witch,AlucTRPA1属于昆虫TRPA1亚家族。AlucTRPA1与其他昆虫的同源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特别是与同属半翅目的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同源性高达65.1%。成虫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AlucTRPA1在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头、喙、足、腹中也都有表达。爪蟾卵母细胞体外表达结合双电极电压钳记录结果表明20℃至40℃逐渐上升的温度可以直接激活AlucTRPA1通道,且两次连续重复的温度刺激未引起AlucTRPA1通道的钝化。【结论】AlucTRPA1在绿盲蝽成虫的触角、头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的AlucTRPA1能被20℃至40℃逐渐上升的温度刺激直接激活,推测AlucTRPA1在绿盲蝽体内是直接的温度感受器,参与调控绿盲蝽对生活环境温度的感知行为。
关键词:绿盲蝽;TRPA1;温度;爪蟾卵母细胞;双电极电压钳
-
2609.与SP1互作的水稻穗顶部退化基因qPAA3的精细定位
[农、林、牧、渔业] [2015-06-25]
【目的】水稻顶部小穗退化减少了单穗的总枝梗数和总粒数,严重影响单株产量,是水稻生产上的一个不利性状。因其遗传基础复杂,受环境影响较大,控制顶部小穗退化的相关基因克隆研究报道极少,该不利性状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网络还不得而知。对顶部小穗退化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可为穗顶部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开发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也可以运用于分子育种实践,对这一不利性状进行早期识别和淘汰。【方法】首先对小穗突变体sp进行精细定位。用sp分别与粳稻品种ITA182和籼稻品种J160杂交构建2个遗传定位群体。为了研究不同穗退化突变体之间的关系,再以小穗突变体sp和穗顶部退化材料05261杂交,获得农艺性状稳定的拟双突变体(表型与sp相似)。通过连续自交,纯合拟双突变体的遗传背景。再以高代的拟双突变体为非轮回亲本,穗顶部正常品种IRAT129为轮回亲本,构建含有双突变体的BC1F2亚群体。其中一个亚群体14C2017既表现单基因的穗退化性状分离,又出现小穗和穗顶部退化的双突变体表型,被用作顶部小穗退化基因的精细定位材料。【结果】水稻小穗性状是由1对隐性基因(sp)控制的。利用混池方法将SP(t)初步定位于第11染色体分子标记RM26281与RM7391之间;利用新开发的60对SSR分子标记,将其定位在标记sc50和sc66之间。在此区间内设计引物,最终将SP(t)定位在标记sc24和sc66之间,物理距离为54.3 kb范围内。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在该区间内有15.03 kb的大片段缺失,导致基因SP1的编码序列缺失。对拟双突变体的表型分析表明,sp与一个穗顶部退化基因存在互作。利用亚群体14C2017作为克隆与SP1互作基因的遗传分离群体,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239对引物,筛选出在拟双突变体和IRAT129之间有多态的引物114对,将目标基因精细定位于第3染色体SSR标记RM6929和RM1319之间,物理距离为97.3 kb范围内,该候选基因属于早先报道的QTL——qPAA3。【结论】水稻sp的小穗性状是由基因SP1引起的缺失突变。与SP1互作的qPAA3定位于第3染色体SSR标记RM6929和RM1319之间,物理距离为97.3 kb范围内。
关键词:水稻;穗;穗顶部退化;QTL;精细定位
-
2610.棉花钠尿肽基因GhPNP1的耐旱功能分析
[农、林、牧、渔业] [2015-06-25]
【目的】分析棉花中钠尿肽GhPNP1的结构特征、表达模式以及耐旱功能,并分析其耐旱机制,为将该基因应用于作物改良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从植物中水平转移到大丽轮枝菌中的钠尿肽基因AVE1进行同源性搜索,得到与AVE1蛋白序列相似度较高的其他物种的蛋白序列;使用MEGA5软件对AVE1蛋白序列及其同源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并构建同源物种间系统进化树;利用MEGA和expasy在线工具进行蛋白序列分析;并根据编码该蛋白的核酸序列设计引物在陆地棉品种奥3503中克隆到其同源基因GhPNP1。使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GhPNP1的分子特性,包括GhPNP1编码蛋白的等电点、分子量、信号肽、进化关系等进行预测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GhPNP1在不同器官部位的组织表达模式以及受到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的表达模式。将GhPNP1的cDNA序列连入CLCrV沉默载体中,构建GhPNP1的病毒诱导基因沉默载体CLCrV:GhPNP1,转入农杆菌,并通过和辅助载体CLCrVB共侵润2叶期幼苗进行叶片注射,获得GhPNP1的沉默植株。利用PEG模拟干旱处理沉默植株检测其耐旱性,并测定沉默植株的失水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活性(T-AOC水平)、离子渗漏率等与植物抗逆相关的生理指标。【结果】从陆地棉奥3503中克隆到的GhPNP1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396 bp,编码131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15个氨基酸,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GhPNP1编码的蛋白含有保守的钠尿肽结构域,与可可树的PNP蛋白进化关系最近。GhPNP1在棉花植株的根、茎、叶中均表达且在茎中表达量较高,PEG模拟干旱处理后根、茎、叶中的GhPNP1均上调表达。GhPNP1沉默后棉花植株耐旱性显著降低。在干旱条件下,GhPNP1沉默植株的MDA含量、离子渗漏率、叶片失水率均高于对照的未沉默植株;而沉默植株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相对含水量显著低于对照的未沉默植株。【结论】从棉花中克隆得到一个植物钠尿肽基因,受干旱胁迫诱导上调表达,沉默后耐旱性降低。推测GhPNP1可能通过cGMP信号途径参与棉花的干旱胁迫,在干旱胁迫下对棉花耐旱性起正调控作用。
关键词:陆地棉;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干旱胁迫;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