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22-06-10]
5 月31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2 年6 月1 日至2022 年12 月31 日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 万元的2.0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汽车制造业] [2022-06-10]
5 月31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2 年6 月1 日至2022 年12 月31 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 万元的2.0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汽车制造业] [2022-06-10]
5 月31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通知》,对购置日期在2022 年6 月1 日至2022 年12 月31 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 万元的2.0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汽车制造业] [2022-06-10]
乘用车购置税政策落地,政策力度超预期。5 月31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文,对购置日期在2022 年6 月1 日至12 月31 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 万元的2.0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此次公告是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 亿元”的后续执行细则。复盘三次汽车刺激政策,针对1.6L 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的购置税优惠显著拉升销量,本次购置税优惠扩大至2.0L 排量,政策力度超预期。
[汽车制造业] [2022-06-09]
2015Q3 汽车销量同比增速见底,2015Q4政策刺激下反转向上,汽车板块有两波明显超额收益,15 年9 月15 日阶段性底部持续向上至15 年12 月30 日的阶段性顶部,“销量反转”驱动板块上涨45.7%(相对上证综指超额收益26.8%),2016 年3 月11 日阶段性底部到2016 年5 月5 日阶段性顶部,“业绩兑现”驱动板块上涨16.6%(相对上证综指超额收益9.9%),此轮周期反转的两波机会中,零部件整体表现较强。
[汽车制造业] [2022-06-09]
自今年4 月以来,部分省、市、区陆续推出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补贴政策,包括现金补贴、数字人民币、发放消费券、以及增加购车指标等若干形式,涵盖了购置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商用车,以及以旧换新等领域。政策持续时间多数在2-4 个月,补贴价格覆盖区间广泛,大部分地区会根据售价分档补贴,补贴金额集中于2000-6000 元/辆,个别地区针对20 万或30 万以上新车补贴过万元,力度较大。我们认为,后疫情时期的产销回升阶段,地方出台阶段性刺激政策对短期销量提振起积极作用,“产能回升+政策红利”,有望稳定全年销量预期。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22-06-06]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1 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0.7 万辆,全球共计664.2 万辆;2022 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4.9 万辆,全球共计199.6 万辆。A00 级车型受到五菱宏光Mini等爆款车型带动,渗透率持续维持高位,C 级车型渗透率也突破了20%的目标,但A0/A 级车型新能源汽车仍有较大的渗透空间。受锂电高景气带动,电气设备板块表现强劲,2021 年电力设备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 万亿元,同比增长32.7%,实现净利润1149.81 亿元,同比增长38.3%。在申万31 个一级行业中,电力设备营收增速位列第七位,净利润增速位列第十二位,业绩表现亮眼。
[综合] [2022-06-06]
长期以来,全球汽车消费和经济增长息息相关。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内循环的核心也是消费。而汽车作为商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在分析消费时的重要价值。汽车产业链庞大,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具有乘数效应。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2-06-06]
本月月初,市场维持上涨趋势,至月度中旬,碳酸锂市场气氛紧张,下游抵价心理明显,双方博弈进入 “白热化”阶段,工业级碳酸锂因贸易低价货源出清,价格低幅下滑,电池级碳酸锂维持挺价不变,氢氧化锂下游仍有采购需求,但情绪引导之下,观望心理明显。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2-06-06]
本月上旬,原料价格继续上涨,成本压力下正极材料价格继续上行;三元材料价格虽跟随原料价格上行,但实际下游接受度不高,影响交投量。磷酸铁锂商谈价格继续上行,受原料碳酸锂价格上调影响,磷酸铁锂成本继续增加,商谈价格跟随上涨;当前动力电池需求表现平稳,磷酸铁锂在储能+动力市场需求支撑下,出货表现供不应求局面。锰酸锂商谈价格亦跟随原料继续走高,基本多交付前期订单为主,新订单多集中在头部企业,中小型企业多按单生产为主。随着钴锂原料价格继续向上调整,钴酸锂生产企业现货报盘跟涨,叠加消费类数据需求减弱,下游电池企业采购积极性有所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