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24-02-26]
本周期(2024年1月12日-2月19日)华为汽车相关和商用车部分个股表现相对较好。本周期A股市场整体震荡下行,汽车指数实现涨跌幅- 20.99%,落后于沪深300 ( +0.16%),PE/PB 运行于近三年PE/PB-Band的估值中部偏低区城。部分个股例如赛力斯(+8.17%)、星宇股份 ( +7.94%)、宇通客车( +7.91%)、中国重汽( +7.66%)表现相对较好。
[汽车制造业] [2024-02-07]
预计 2024 年新能源汽车需求将保持高增长:2023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基本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渗透率持续提升,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24 年随着需求复苏、新车型持续推出、智能化、网联化以及快充等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力提升,国内新能源销量有望再创新高。碳中和背景下全球汽车电动化大趋势不改,海外新能源汽车需求景气度有望持续向上,整体销量维持高增。我们预计 2024 年中国、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约 1,165 万辆、560 万辆,同比均增长约 24%;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 1,725 万辆,同比增长 24%。
[汽车制造业] [2024-02-04]
天然气重卡销量经过了 2023 年 9-10 月的高度景气后,进入冬季销量有小幅下滑,主要由于冬季取暖需求带来了天然气价格的上行,我们预计 2024 年 3 月后,天然气价格有望明显回落,从而带动天然气重卡销量再次进入旺季。按照当前行业产能推断,进入 3 月后行业将出现天然气发动机产能偏紧的情况,叠加显著的发动机大排量趋势,我们认为发动机企业有望获得较好的盈利能力。在重卡更新替换周期到来+国四淘汰+出口快速增长等因素加持下,重卡行业有望迎来 3-5 年维度的上行周期,我们对重卡板块进行系统性推荐,并建议关注天然气重卡相关标的。
[汽车制造业] [2024-01-31]
复盘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伴随着汽车技术的突破和新能源汽车革新市场,我国已逐渐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蜕变,并孕育了一批优质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持续推进海外扩张。2023 年,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汽车制造业] [2024-01-31]
从数据流的角度把握汽车智能化核心要素。当前的汽车智能化围绕数据流进行演进,数据流从获取、储存、输送、计算再应用到车端实现智能驾驶、应用到人端通过视听触等五感进行交互。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4-01-25]
AI PC:RTX 40 系列三款显卡预计 1 月发售,主流 OEM 厂商将推出 RTX 笔记本电脑。在此次特别演讲中,英伟达推出了 GeForce RTX 40 系列三款 SUPER 显卡,分别为 RTX 4080 SUPER、RTX 4070 Ti SUPER 和 RTX 4070 SUPER,并且支持适配笔记本电脑,主要突出更高的性价比,预计都将于 1 月发售。英伟达表示,基于 RTX 40 系列,将支持各大 OEM 厂 商推出全新的 RTX 笔记本电脑,并表示“得益于强大的 RT Core 和 Tensor Core,每台 RTX 笔记本电脑都实现了 AI-ready,将带来最佳的游戏和 AI 体验”,目前主要合作方为宏碁、华硕、戴尔、惠普、联想、微星、雷蛇、三星等厂商,真正实现了 AI PC 的落地。
[房地产业,综合,汽车制造业] [2024-01-22]
2023 年,A 股市场经历了国内外经济预期的分化与波动,主要指数普遍调整,行业快速轮动,超额收益集中在产业景气边际改善或产业催化较多的 TMT、汽车、机械制造等科技成长板块,权益市场投资逻辑从自上而下转变至自下而上。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A 股主要指数2023 年普遍调整,上证指数、创业板指分别下跌 3.7%和19.4%。行业上,TMT、汽车 为主导的科技成长板块表现居前,相对 Wind 全 A 取得明显超额收益,而房地产及地产链、消费板块的表现相对承压。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24-01-15]
年初至今,东证指数在企业盈利持续上行的预期下,表现较好。其中,半导体板块尤其是半导体设备板块公司股价表现强劲、交易量领先。日本半导体设备板块年初至今(截至 12 月 14 日)总市值上涨 58.0%,超过费城半导体指数的 55.2%。主要由于:1)市场预期半 导体周期触底回升,企业业绩有望改善;2)生成式 AI 需求高涨情况下,先进封装产能加速扩充,日本作为全球半导体前后道设备最重要的供应基地之一,深度受益。年初至今,东证成分股中,半导体及半导体生产设备日均成交额达 34.6 亿美元,领跑其他行业板块,成交额前 5 位的企业为 Lasertec、东京电子、爱德万、瑞萨、DISCO。
[汽车制造业] [2024-01-15]
1、我们认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体系初步形成。2、各整车品牌陆续在价格和销量之间找到平衡点,进而确定了各自的价格带,也进一步约束了后续的车型规划。3、一线品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望延续强势,巩固甚至扩大领先地位。4、二线品牌依靠性价比保障销量,财务上仍有压力,以时间换空间。5、新进入品牌需要投入更大的资源在产品、营销、技术等多方面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完成向主流品牌的进阶。
[汽车制造业] [2024-01-15]
2023年11月智能电动汽车需求跟踪。11月行业产批零表现符合预期,企业库存和渠道库存整体补库提速。重点关注车企中,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上汽/广汽2023年11市占率分别为3.4%/0.6%/1.7%/0.8%/11.8%/7.1%/5.2%/4.2%/16.3%/10.6%,环比上月+0.0pct/+0.0pct/+0.1pct/+0.0pct/-0.5pct/-0.4pct/-2.5pct/-0.6pct/+1.3pct/-0.7p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