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 [2020-08-22]
7 月沪深300 上涨12.8%,中信汽车指数上涨13.0%,表现跑赢大盘。7月乘用车销售166.5 万辆,同比增长8.5%,环比下降5.6%;商用车销售44.7 万辆,同比增长59.4%,环比下降16.6%。7 月乘用车同比小幅增长,环比小幅下降,商用车同比高速增长,环比小幅下降。
[汽车制造业] [2020-08-22]
全面积极看多汽车板块,核心三条主线,建议超配。1)无论PE 还是PB角度,乘用车及零部件估值均较低。2)国内复工复产恢复正常+中央/地方政策相继出台+海外供应链逐步恢复,乘用车景气度重新进入复苏轨道且逐季加速。3)参照海外成熟国家,结合中国人均GDP 及人口规模,乘用车的产销规模依然有望创历史新高。4)汽车正经历类似手机变革时代将有望改变未来人们生活方式最终实现持续提价。
[汽车制造业] [2020-08-18]
中国和欧洲是大众的主战场,在中国市场,一汽集团以及上汽集团对大众新能源发力翘首以盼,攻克双积分难题,在欧洲市场,大众面临巨额罚款风险,因此,MEB作为大众发力新能源的核心平台,预计凭借传统品牌所积累的口碑以及富有竞争力的车型,在新能源领域再度称雄。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020-08-18]
欧洲车市持续恢复性增长。欧盟汽车整体销量较前两季度已大幅回暖。根据对主要车市汽车销量的统计,尽管部分国家同比仍呈现负增长,但降幅持续收窄;除此之外,法国、英国、挪威整体汽车销量本月逆势上涨;各国车市逐渐向疫情前的正常水平发展过渡。
[汽车制造业] [2020-08-16]
2020H1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低迷,2B 端需求减少是重要原因。纯电动车仍处 于早期发展的市场选择阶段,从 A0 到 B+级均涌现出了畅销车型。
[汽车制造业] [2020-08-16]
7 月乘用车销量继续回暖,新增长周期有望开启,商用车维持同比高增长。中汽 协统计的重点企业旬报情况显示,7 月汽车行业销量预估完成 208 万辆,同比增 长 14.9%,环比下降 9.6%;细分车型来看,乘用车同比增长 5.3%,商用车同比 增长 59.6%。由此,7 月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 160.9 万辆,连续第三个月销量同 比正增长。乘联会数据同样显示行业暖意:7 月零售同比+6%,批发同比+4%。 我们回顾乘用车行业近两年表现,上轮行业下滑始于 2018 年 7 月,后至 2020 年 4 月,连续 22 个月销量同比下滑。期间,2019 年中经历国五/国六切换,销 量增速产生波动,2019 下半年增速下滑幅度持续收敛,2019 年 12 月因春节提前 销量同比接近转正。但复苏势头被新冠疫情打断,行业在 2020 一季度发生断崖 式下滑。伴随国内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经济运行持续修复,以及各地促进汽车消 费措施落地,购车需求逐步释放。据中汽协数据,7 月乘用车车销量有望超过 2018 年同期水平,即上轮下滑的开端。往前看,伴随宏观经济和行业持续复苏,和基 数低,乘用车新的增长周期有望开启。
[汽车制造业] [2020-08-16]
小鹏成立于2014 年,当前共推出G3(SUV)和P7(轿跑)两款电动车型,累计销量达2.01 万辆,并计划于2021 年推出第三款电动轿车。伴随着6 月底P7 批量交付,公司销量和营收有望继续增长。特斯拉市值已达2643 亿美元,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商,投资人对智能电动机遇期待较高。我们认为,中长期看,中国市场有望出现对标特斯拉的智能电动领军企业。今年以来,蔚来汽车市值上涨280%,理想汽车IPO 后市值近140 亿美元,即将IPO 的小鹏汽车,亦有望获得投资人的更多关注。
[汽车制造业] [2020-08-16]
小鹏成立于2014 年,当前共推出G3(SUV)和P7(轿跑)两款电动车型,累计销量达2.01 万辆,并计划于2021 年推出第三款电动轿车。伴随着6 月底P7 批量交付,公司销量和营收有望继续增长。特斯拉市值已达2643 亿美元,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商,投资人对智能电动机遇期待较高。我们认为,中长期看,中国市场有望出现对标特斯拉的智能电动领军企业。今年以来,蔚来汽车市值上涨280%,理想汽车IPO 后市值近140 亿美元,即将IPO 的小鹏汽车,亦有望获得投资人的更多关注。
[汽车制造业] [2020-08-16]
汽车板块收益率显著跑赢大市,整车企业普遍上涨,零部件和经销商分化明显。恒生指数上涨0.7%,沪深300 指数上涨12.8%,Wind 汽车与汽车零部件指数上涨12.4%,Wind 香港汽车与汽车零部件指数上涨23.1%。
[汽车制造业] [2020-08-15]
乘用车:预计下半年批发/零售销量增速+4%/+18%,看好自主品牌二次崛起和日系份额扩张的结构性机会。20Q2乘用车销售恢复情况超出预期,批发已实现转正,需求企稳的同时,供给侧的变化更加剧烈,自主品牌在困境中打磨产品力,以长安、长城、吉利为代表的下一代自主车型,竞争力大幅提升,头部自主品牌将迎来新一轮上升周期。随着中日关系回暖,日系车企跟进中国地区扩产和新品导入计划,我们看好未来3-5年日系品牌份额扩张的结构性机会,推荐长城汽车(233.HK)、吉利汽车(0175.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