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导航

找到报告 10078 篇 当前为第 784 页 共 1008

所属行业:纺织业

  • 7831.静电纺高效防尘复合滤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纺织业] [2015-09-07]

    为获得无毒无害高效防尘口罩的过滤材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直径为(0.088±0.01)μm的锦纶6/壳聚糖(PA6/CS)共混纳米纤维,与丙纶熔喷非织造布复合形成高效防尘复合滤料,研究了静电纺丝时间对复合滤料表面形貌、孔径及其分布、过滤性能和透气透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静电纺PA6/CS纳米纤维层可显著提高丙纶熔喷非织造布的过滤效率,静电纺丝90 min后复合滤料对Na Cl气溶胶的过滤效率达到99%以上,明显高于丙纶熔喷非织造布的过滤效率(29%),但是随着静电纺丝时间的延长,复合滤料的孔径、过滤阻力和透气性能明显下降,而透湿性能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静电纺丝;锦纶6;壳聚糖;过滤性能;透气透湿性
  • 7832.静电纺纳米纤维束的吸水保水及芯吸性能

    [纺织业] [2015-09-07]

    运用环形电极作为接收装置获得静电纺纳米纤维束,对获得的纤维束进行吸水保水及芯吸性能研究,同时对不同沉积时间和不同纤维直径的纤维束进行吸水和保水性能对比。结果表明: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吸水倍率和保水率均有明显增加;随纤维直径的增加,吸水倍率和保水率减小,但相互之间差别不大。此外,对其芯吸高度进行对比发现:随着沉积时间和定向程度的增加,芯吸高度升高;随纤维直径的增加,芯吸高度下降。
    关键词:静电纺丝;聚丙烯腈;环形电极;纳米纤维束;吸水保水性能;芯吸性能
  • 7833.黄麻伴生物含量及其对理化性能的影响

    [纺织业] [2015-09-07]

    为研究黄麻伴生物含量对其断裂强度、断裂模量、甲醛用量的影响,采用称重法测试了麻纤维的化学成分含量,采用单纤维拉伸法测试了麻纤维的断裂强度和模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试了麻纤维的甲醛用量。经分析认为黄麻纤维的伴生物含量与其理化性能所组成的系统为灰色系统,并对此系统采用灰关联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麻脂蜡质含量对麻纤维的断裂强度影响比较大,关联度为0.680;黄麻木质素含量对其模量和甲醛用量影响最大,关联度分别为0.733和0.723。
    关键词:黄麻;伴生物;力学性能;化学性能;甲醛;灰关联
  • 7834.集聚纺纱线结构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纺织业] [2015-09-07]

    为探讨集聚纺纱线的结构对成纱质量的影响,采用示踪纤维法,在梳棉工序制得含有示踪纤维的生条,然后通过后道工序纺制成需要的纱线。在视频显微镜下通过观察纤维在成纱中的转移,来对比分析全聚纺与普通环锭纺、三罗拉网格圈集聚纺和四罗拉网格圈集聚纺4种纱线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全聚纺纱线中纤维平均径向位置最小,但纤维内外转移系数最大。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得数据给出纤维的包络线,并借助纤维的内外转移系数等特征参数,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纺纱方式下纱线结构对纱线强伸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全聚纺;示踪纤维;内外转移系数;纱线强伸性
  • 7835.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经编织物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纺织业] [2015-09-07]

    负泊松比效应材料结构具有优良与独特的力学性能,而针织结构是制备负泊松比效应材料的最佳结构之一,为此,对经编机上生产负泊松比效应织物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对负泊松比效应织物的结构进行设计,确定其编织工艺,并在KS4特里科经编机上进行上机编织操作;然后,对织物分别从0°、45°、90°和135°方向进行拉伸性能试验,通过绘制不同方向的应力与应变曲线及泊松比与应变曲线研究其力学性能,同时分析了几种织物不同方向上拉伸的最终破坏形态。结果表明,不同织物在不同方向上存在力学性能差异。
    关键词:负泊松比效应;经编织物;拉伸;力学性能
  • 7836.纳米银负载对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的影响

    [纺织业] [2015-09-07]

    为推广纳米银抗菌整理在棉织物染整加工中的应用,采用在位还原法在棉织物上还原银氨溶液生成纳米银并将其与染色相结合,探究纳米银负载对染料上染率以及先染色后整理和先整理后染色工艺对织物色光的影响,测试染色织物水洗后的色光变化和抗菌、耐水洗性能。结果表明,纳米银负载对上染率的影响主要与银氨溶液浓度、染料结构有关。银氨溶液浓度增加导致织物色光变化明显,且先染色后整理的织物变化更为严重。2种工艺处理的棉织物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耐水洗性能,而断裂强力则下降15%左右。
    关键词:纳米银;棉织物;抗菌性能;上染率;色光
  • 7837.应用主成分分析的原棉可纺性指数构建

    [纺织业] [2015-09-07]

    为实现大容量纤维检测(HVI)指标在原棉品质评价中的合理应用,并为配棉提供参考,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原棉品质综合评价方法。首先选取不同产地、不同等级的284种原棉进行HVI检测,为消除指标间存在的冗余信息,选择了13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利用提取的6项主成分因子构建原棉可纺性指数(FSI),实现了原棉品质的定量化评价;最后,讨论了FSI与成纱强力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FSI指数越高,成纱强力越高,对应原棉的可纺性能越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原棉评价方法能够定量评价棉纤维的可纺性能,可为原棉品质管理及成纱质量预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原棉;品质评价;可纺性;主成分分析;纱线强力
  • 7838.涤/棉织物靛蓝染料同色染色工艺

    [纺织业] [2015-09-07]

    为解决涤/棉织物靛蓝染料染色同色性较差的问题,探讨保险粉、氢氧化钠和苯甲醇用量,染色温度和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模拟涤棉织物K/S值的影响,测试了染色织物的色牢度。结果显示:靛蓝上染涤纶和棉纤维的染色条件相差较大,一浴一步法很难使2种纤维同色;通过对涤/棉织物进行两浴法染色,第1次染色时靛蓝2%(o.w.f),在100℃加入苯甲醇20mL/L或120℃不加苯甲醇的条件下保温60 min,第2次染色靛蓝6%~8%(o.w.f),30℃保温60 min,此法对涤纶和棉纤维有较好的同色性、满意的染色深度及一定的染色牢度。
    关键词:涤/棉织物;靛蓝染料;同色染色;K/S值
  • 7839.SiO2包覆TiO2粒子与聚丙烯共混物的剪切流变性能

    [纺织业] [2015-09-07]

    以Si O2包覆Ti O2纳米粒子为改性剂,与聚丙烯共混改性,用双料筒毛细管流变仪,测试分析了共混熔体的剪切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剂的添加增强了聚丙烯的非牛顿性,当其质量分数为6%,剪切速率为500 s-1时的非牛顿指数较纯聚丙烯降低27.1%,在4 500 s-1时该值较纯聚丙烯降低14.3%;改性剂增大了聚丙烯的流动阻力,在240℃、1 184.29 s-1的剪切速率下,其黏流活化能和剪切黏度较纯聚丙烯分别增大68.4%和22.1%;升高温度能明显改善熔体的流动性能,改性剂质量分数为6%的共混物在250℃、剪切速率为584.80 s-1条件下,剪切黏度较230℃时下降37.1%。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合理控制添加比例、熔融温度和挤出工艺,可改善共混改性聚丙烯的可纺性。
    关键词:聚丙烯;纳米粒子;共混改性;流变性能;黏流活化能
  • 7840.纺织品中醛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纺织业] [2015-09-07]

    纺织品中的7种醛类化合物与2,4-二硝基苯肼在酸性条件下衍生化反应生成各自的醛腙衍生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了醛类化合物的含量,建立了同时测定纺织品中7种醛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7种醛的衍生物得到良好的分离,各醛的质量浓度在0.15~7.5μg/m 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4,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5.4%~97.8%,相对标准偏差为0.2%~7.6%(n=7),检出限范围为2.2~4.5 mg/kg,低于国标对相关醛类的限量要求。该方法能够满足纺织品中醛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适用于纺织品中醛类化合物含量的分析确证。
    关键词:甲醛;乙二醛;戊二醛;高效液相色谱;纺织品
首页  上一页  ...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786  787  788  ...  下一页  尾页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