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以智能制造引领上海汽车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来源:上海经济 发布日期:2016-01-25
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世界汽车产业的贡献也日益增加;但中国汽车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却存在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盈利能力差的问题。上海在全国汽车生产中处于领先地位,且研发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上海汽车产业未能将在全国的领先水平转化为全球领先水平,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上海应该以智能制造培育上海汽车产业集群、坚持向高端化转型,从而提升上海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基于二维评价模型的汽车产业集聚实证研究
来源:科技和产业 发布日期:2016-01-25
产业集聚所创造的集聚经济能够为产业注入强大的活力。基于2005年-2012年的数据分别从行业和企业层面研究了我国汽车产业的集聚程度并结合EG指数综合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集聚现状,发现总体而言我国汽车产业的集聚情况不容乐观,其主要体现在政策因素导致的地理上的不集中。因此,从各级政府协调规划汽车产业的角度出发,对优化我国汽车产业布局提出了具体建议。
-
新常态下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来源:改革与战略 发布日期:2016-01-2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要实现我国由汽车大国转变成为汽车强国,需要转型升级。文章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从思维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自主创新、政府与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人才培养等几方面阐述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方法。
-
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日期:2016-01-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产业间相互融合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呈现出了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省的支柱产业,为其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于产业融合的角度,吉林省汽车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缺乏互动发展,在融合发展中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资金和人力资本投入不足、设计和服务水平落后以及管理体制限制等问题,因此应着力于以文化创意促进汽车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汽车产业的品
-
浅析“7S”管理模式在汽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科技与创新 发布日期:2016-01-05
当前,许多学校的汽车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证明,将"7S"管理模式应用于汽车实训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现状。因此,在汽车实训教学中,应积极推广和应用"7S"管理模式。
-
驶向新能源之路
来源:中国城市研究 发布日期:2015-12-31
作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汽车产业是中国的新兴产业,对促进区域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与升级、城市网络更新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60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表明,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经历了从分散、集中、整合组团的不同发展业态阶段,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起到直接推进作用。在汽车产业发展与演化进程中,技术关联与机械工业引导、政策与制度、外商投资、知识创新等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演化产生了显
-
汽车车身表面凹陷修复技术在保险理赔中的推广
来源:江西建材 发布日期:2015-12-30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选择。随着汽车产业全球层面竞争的日趋激烈,及时供货(或称无仓储供货)成为汽车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努力寻求降低成本的一种普遍方式。晋中市结合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对园区未来发展空间作出了前瞻性构想,力求打造一个动态的、与城市互动发展的高水平的汽车产业园区。
-
福田汽车:获得中国电信876台营业车辆订单
来源: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发布日期:2015-12-25
基于专利格局视角,从细分技术领域和行业两角度搜集数据,以国外五大在华车系、国内十强省作为参照,通过专利占有率和排序、专利所有权属性结构、技术比较优势指数分别研究福建省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格局。研究认为,福建省汽车产业总体及其细分技术领域或行业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有效建立;且仅在零部件、电动汽车和底盘技术领域维持一定的技术比较优势。建议从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产
-
我国首辆碳纤维新能源汽车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 发布日期:2015-12-25
汽车产业当前面临的安全、环境、交通等问题使当下的汽车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本文立足于协同学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跃迁的视角对汽车产业从功能走向智能的必然趋势和可行路径加以分析。并以ADAS系统为例,阐释了汽车产业的并购整合。最后,定性的提出对技术"跨时空"、"跨地域"进行整合的政策建议。
-
轮毂电动汽车机电复合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的研究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 发布日期:2015-12-25
文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柳州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对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整理,总结出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柳州市的实际,提出了柳州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