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钢铁地块土壤铊污染来源及环境背景研究
作者:田紫琪; 张超艳; 熊杰; 赵莹; 郭晓欣; 周友亚; 李海明
加工时间:2025-01-16
信息来源:环境科学研究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铊;环境背景;多证据分析
摘 要: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和钢铁需求持续增长,越来越多含铊铁矿石被消耗,导致大量铊在高温冶炼过程中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污染。目前对于铊等重金属污染场地,基于可接受健康风险计算的土壤修复目标值往往过低,甚至低于其背景浓度。为避免过度修复和经济浪费,在污染场地环境管理中,往往以地块土壤环境背景上限为修复目标值来制定环境管理策略。基于此,以河北某退役钢铁地块为研究对象,采用多证据分析技术,从多角度分析铊污染来源,综合地块土壤铊浓度相对累积频率图及空间分布规律,推导地块土壤铊环境背景上限。结果表明:①该退役钢铁地块1 998个土壤样品铊浓度分布范围为0.13~2.05 mg/kg,与河北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 13/T 5216—2022)中第一类用地筛选值(0.5 mg/kg)相比,超标率达49.8%。②多证据多角度分析表明,表层(0~4.5 m)土壤铊浓度整体高于中层及深层(>4.5 m),且主要集中于生产区域,工业生产活动使场地表层土壤受到了铊污染,中层及深层土壤中铊浓度偏高则源于地质背景。③采用统计方法确定地块土壤环境背景上限为0.8 mg/kg,高于河北省背景值和河北省地方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 13/T 5216—2022)第一类用地筛选值(0.5 mg/kg)。④较之筛选值,若采用地块尺度土壤铊环境背景上限浓度作为修复目标值,则仅表层土壤就可减少1.8×106 m3修复方量。研究显示,对该铊高背景地块,采用地块尺度土壤铊环境背景上限浓度0.8 mg/kg代替筛选值0.5 mg/kg作为修复目标值,可为场地修复至少节约修复资金9亿元。同时研究将多证据分析技术应用于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并确定地块尺度重金属环境背景上限具有创新性及实际意义。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https://www.hbsts.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