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组分的生态毒性风险
作者:唐诗薇; 吴蔓莉; 于莹; 李倩; 苟娜娜; 柯思佳; 胡丝怡
加工时间:2025-01-16
信息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关键词:总石油烃;当量多环芳烃;毒理学效应;生态受体;多功能度
摘 要:为探究石油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组分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毒理学效应,以微生物、玉米和蚯蚓为生态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毒理学方法对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 TPH)浓度为13 000 mg·kg-1 污染土壤中16PAHs (2.47 mg·kg-1)、低分子量PAHs (L-PAH, 0.40 mg·kg-1)、高分子量PAHs(H-PAH, 2.07 mg·kg-1)的生态毒性进行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探究PAHs对不同生态受体的毒性影响路径。结果表明,L-PAH、H-PAH、16PAHs污染土壤的多功能度分别为0.68、0.45、0.23,与洁净土壤(土壤多功能度为0.54)相比,H-PAH和16PAHs污染使土壤的多功能度分别降低了16.67%和57.41%,L-PAH污染使土壤的多功能度增加了25.92%,16PAHs组分污染是导致石油污染土壤多功能度降低的主要原因。16PAHs、H-PAH和L-PAH污染土壤的蚯蚓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分别为2.44、2.69和2.38,L-PAH和16PAHs胁迫对蚯蚓的损伤作用较明显。各当量PAHs组分对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脂肪酶、过氧化物酶和脲酶的活性表现出强毒性作用,对玉米生长的毒性作用不明显。最小偏二乘法结果表明PAHs污染物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蚯蚓在土壤中的活性和生存状况。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https://www.hbsts.org.cn/)获取